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4113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文言文的词语教学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触及到人的灵魂,产生一种精神交流。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这种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呢?我觉得还是要抓住文言词语,在词语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晏子使楚一课为例,首先,由学生自由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词句,然后归一下类,简单的就由学生自己解决,我则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引导点拨: 一、在寻觅发现中感知文言词语的情感美 让学生体验审美,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是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突破口。如晏子使楚第二段中“楚王赐酒”的情景,可以设计

2、两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问题一:“酒酣”如何翻译?楚王选择这一时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呢?问题二:“视”如何理解?“视”这一动作的背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楚王也是个聪明的人,因为他选择了最佳时机动手。 生:我觉得楚王是在喝酒喝得正高兴时,大脑兴奋,自然想到了那个“阴谋诡计” 。 虽然学生不能马上把握文字中的内在情感,但学生的寻觅发现正是与文本对话的最真实有效的过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文中此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联系下面的情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2生:我觉得这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我们在电视中也可以看到,正在十分高兴时,突然出现了令人紧张的事情。也是为晏子在这样的外交场面

3、下冷静、睿智的一面作铺垫的。 师:晏子的处世不惊确实让人佩服,那么楚王此时是怎样的一副神态呢? 生:从 “视”可以看出楚王是得意的。 师:楚王心里得意什么呢? 生:这里的“视”不是单纯的看,楚王心里肯定还自鸣得意地想,你这小子,这下叫你下不了台了吧? 生:我想这也是反衬出晏子的智慧非凡。 师:这里的“视”和下文的“笑”是相照应的,楚王是从自鸣得意到尴尬一笑啊。 到这里学生才体会到这些神态动作背后的感情。师生在“我你”互为主体的关系中共享话语权,彼此接受各方意见,相互交流和探讨,发展了言语生命。 二、在探微品评中体味文言词语的理性美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抓好两个环节: 一是从整体着眼,俯瞰观照

4、。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全文的关键句,而平面的翻译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很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果抓住“橘”和“枳”作为突破口,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首先让学生讨3论“橘”和“枳”的不同点,及为什么会不同,学生很快可以找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原因是“水土异也” 。接着请同学品评“橘”和“枳”在这里还有什么喻义。最后请同学们谈谈晏子这番话的艺术效果,并请同学展开联想。二是从细节入手,烛幽探微。 如文章中的“避席”一词,是对晏子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读到此处,先让学生模拟晏子的动作表演,学生顿时兴趣大增,也在模拟表演中感悟到晏子不卑不亢的心态。再回顾晏子使楚的前一则故事 钻

5、狗洞的故事,这时老师把主题定位在“尊重”二字。“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那么“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口才。 )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不是,还有智慧。 )那么智慧藏在哪儿呢? 师:这里的晏子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国家”的代名词。楚王尊重的首先是一个有尊严的晏子,只有人人都做有尊严的人,才能使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尊严,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观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让自己在细节上更得体呢? 生:学会尊重别人,不斤斤计较。 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至此,学生才算是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文言文教学会出现大量有教学价值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帮助学生抵达这

6、些层面,是审美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架设这座桥梁,贯通古今,用现代的眼光引导学生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开展对话,并使他们产生思维的碰撞。 4三、在内访外察中创造文言词语的情趣美 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美的创造能力,使他们透过对美的文字的理解,形成自身创造情趣美的能力。我采用了内访外察的方法。 内访外察是两个层面: 一是课堂内创造情趣美。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如小组竞赛、学生自检自测法等。但这毕竟只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时间一长难免会失去新鲜感而令人生厌。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立足于课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去探求发现文言文的情趣。 二是课堂外创造情趣美。 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就此为止,质疑课堂内的学习、质疑文本中的涵义才刚刚开始,而质疑的导火索还得由教师来点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