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41029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分析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涌现出不少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思想。本文根据文献调查情况,收集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类型,利用专家调查法,梳理出了四个符合一般原创性理论标准的档案学理论,即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理论、档案双元价值论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本文在分析这些理论的产生原因以及有关理论的反响和持久影响力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档案学原创性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的措施。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原创性;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理论;档案双元价

2、值论;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Abstract: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been moved into an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thoughts since the 1980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ocuments, collecting influential theories since 1980s. It employs the Delphi Me

3、thod and summarizes four archival theories corresponding the theoretical criterion of originality which are 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and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se theories

4、,influence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is thesis furth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val original theories and it also present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originality of Chinese archival theories. Keywords: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

5、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1 引言 20世?o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学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外档案学思想与著作大量引入我国,大大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开拓了研究视野。与此同时,我国档案工作实践也不断发展与完善,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经验、新方法也促使档案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此外,学科间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管理学、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学科对档案学构成了理论借鉴与方法上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档案

6、学理论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涌现出不少新概念、新思想、新内容,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体现出中国档案学者理论思考的广泛和深度。在这些理论中,有的可以明确看出其与中外原有的档案学术语概念以及原有理论的承接关系,有的是与其他学科术语概念相关联的关系,有的则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概念,以此进行逻辑思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思想。尽管这些理论的产生基础不同,但是都对我国档案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我国档案学科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学界中对于这些理论的评价和反响不尽相同,褒贬不一。有的理论形成广泛热议并被持续引用;有的理论热闹一阵后归于平静;有的理论则石沉大海悄无声息。有人高度评价,有人赞成,有

7、人商榷,有人质疑,也有人明确反对。出现这些理论呼应和分歧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缘于实践认识的差异,有缘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有缘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有缘于学者知识背景的差异,甚至还有缘于对国外相关理论评价不一,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良好的现象。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对于档案学有关理论的评价,除了一般的专业学术标准探讨外,可能更需要一种理论原创性的标准。因而,本文对此作了分析。 2 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基本认识 词源学将原创性定义为“最初或最早的创造”。原创性突出的特点是“最初”“最早”“首创”“先进”。对原创性的理解有比较强的学科依附性,不同学科领

8、域对原创性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各个学科对原创性的理解也有共通之处。 我国档案学界也对档案学原创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管先海认为,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一般“是指以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原始性素材作原始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上富有创造性的档案学理论” 1。他指出,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特点,主要是原始性、创造性和指引性三个方面。其中,原始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基础,它可以指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拓,也可以指在一个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不管是零起点还是在原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只要是首创的,前所未有的,就是具有原始

9、性。创造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升华,即这个理论应该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是一个突破。指引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归宿,一个优秀的原创性理论,不应该是一个终结,而是能够有很大的空间给予后人继续研究,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或者是承上启下的平台。 本文基本赞同管先海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解释,但在有关特征认识上,我们认为还可以增加一些维度,除符合原始性、创造性、指引性外,还应该增加体系性、实用性等特征。其中: 原始性是“最早提出”或者“首创”,指概念及概念体系以及由此推理出来的理论内容是最早的,或者技术、方法及由此实现的路径和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是指由理论或者实践运用上的突破,即“

10、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拓展了原有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话语方式和表述方式;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概念、范畴、体系和观点等”2。指引性是指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具有指导作用,即可以继续延伸,创造了足够的空间留给后人继续研究和深入挖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体系化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理论研究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理论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分散的,而应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系统;先进性是指能够省时、省力地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搞繁琐哲学,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的判断标

11、准,显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难以统一标准。清华大学的鲁白教授提出的医学研究中6项原创标准3,我们认为很有启示意义,在本文,我们结合其他学科有关原创性成果的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判定档案学原创标准: 第一,最早提出的、有影响的首创概念、理论内容;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为后续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围,奠定研究基础,具有指引性和启发性; 第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或观点、或方法,能够广泛运用到档案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解决了困扰档案学多年的理论难题或者实践难题,从而使档案学基础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四,改革了原有档案学的传统

12、理论结构,既保证了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3 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一般说明 本文研究中,我们通过文献调查、文献引用、研究持续性等要素分析,共梳理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九个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理论,它们分别是:文件论4、全程管理理论5、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运动纵横论6、档案学四范式理论7、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8、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为了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原创性,本文采用了专家调查法(即德尔菲法),这些专家都是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十分活跃的,并且均不是以上九个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合作研究者。发放问卷进行专家判断,筛选

13、出以下四个档案学理论,认为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原创性特征。它们是: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以下分别描述。 3.1 主客体全宗理论。全宗理论至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1841年法国内政部在省档案馆基本条例中第一次阐述了全宗的概念以及全宗不可分散的思想,称之为“尊重全宗原则”。在此之前,各国档案馆遵循的都是事由原则,即按照档案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分类。这样的做法割裂了档案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一个机关的档案的分散。而全宗理论则代表了同事由原则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自身规模的

14、扩大,人们发现档案文件间的本质有机联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全宗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档案形成者扩展到了各种客观存在的活动过程。”9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嘉荪教授和冯惠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主客体全宗理论,该理论主要在冯惠玲和何嘉荪的文章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全宗理论的实质全宗理论新探之二划分全宗的原则全宗理论新探之四中得以呈现。该理论解决了从布伦内克到谢伦伯格在来源上的双重标准问题,把来源看作“同一社会活动过程”,是一组产生于同一人类活动过程的档案文件,并同电子文件管理的来源思想联系起来。该理论中,将全宗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全宗是“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联系的档案文件整

15、体”。全宗理论所代表的是同事由原则不同的一种新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一个整体不能分散。然而全宗并非仅仅产生于“一个机关”,而是来源于同一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档案的整体。这个观点是对“来源联系”含义的丰富和发展。 3.2 文件运动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何嘉荪教授和傅荣校教授提出了文件运动规律理论。该理论的特色在于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这一理论主要是在他们的著作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得以阐述。该理论具有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将三个档案学特色理论汇合在一起,纵向研究文件的运动规律,符合原创性理论的

16、判定标准,因此是档案学原创性理论。 文件运动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0: 第一,文件运动具有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具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运动规律。文件运动不是单纯的客体运动,而是一种融入主体思想、意图和要求的社会活动。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人们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主客体两方面参与的运动。整体性是指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性过程,而阶段性是指文件的运动过程总是一步步地进行,由若干运动阶段(形成、现实使用、暂时保管和永久保存阶段)构成的。第二,文件运动不是个体运动,而是群体运动,具有全宗理论或者来源原则揭示的运动规律。各种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导致了其形成的文件也存在着普遍联系,而同一项社会活动内部的紧密联系使得在该项活动中形成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