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1416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实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强化课堂效果,向 45 分钟要质量。要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紧扣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和化学课本,备好课 人们常说: 课堂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要科学地把握 45 分钟,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备好每节课。备好课首先要分了解研究并吃透教学对象的情况,做到对情况知根知底。其次是一定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全面把握基本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一丝不苟地备好每节课。也就是说,对每一个概念定义定律公式化学式或化学式或化学反应方程程式均不放过,不仅要一一琢磨,确定最佳的授课方案,而且使用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

2、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再是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挤时间研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备课时力争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便理解,易于接受。所握好以上三个环节,教师备课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理解,对知识内在规律的掌握与应用。在化学变化中学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为认识物质提供了外在的材料,使人产生感性认识。 2但感性认识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一种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但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例:将通入盛有的的试管中,然后加热,现象是黑色

3、固体变成红色,管口有水珠生成,此现象说明与的在加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分析,原来黑色 CUO 被 H2CUO 在加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分析,原来黑色 CUO 被 H2 还原成铜,而H2 被氧化成水,由此可知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H2+CUOCUH2O。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上好课 化学课也其它课的教学一样,每堂课既要温习学内容,又要讲授新内容,传授新知识。一般来说,学生对上新课兴趣较浓,注意力集中,但对复习旧课的兴趣不大,注

4、意力也不那么集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传授新知识,不拘一格,以新鲜感吸引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求得知识的传授。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的化合价、溶解等概念时,主要采取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比喻,引导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在 02、H2、C02 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采取演示实验法,同时边做实验,边向学生提问。通过纯净氢气在空气3中安静燃烧,及氢氧混合的爆鸣实验,使学生不仅弄清了不纯氢气不能点燃,也学会了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在讲授物质的用途、金刚石和石墨、化学肥料等内容时,可采用自然

5、辅导法,课前列出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预习,自己解答,最后由教师作小结、纠错题、释疑难;在学习分子、原子、元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内容时,采用发现法?如讲原子定义时,先给出反应 事实: 2KCI032KCI+302,然后分析反应实质,提醒学生这一变化的最小微粒,氯微粒、氧微粒,这些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且反应前后微粒的种类没有改变,只是结合方式变了,因此把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叫原子。氧微粒叫氧原子,钾微粒叫钾原子。由此学生得到启发知道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接着问什么是分子呢?这样一来,使学生既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绎推理和综合归纳法也是比较常用的,通过综合归纳,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4.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讲课要少而精,讲到点子上,多用启发的方法,把精力用到引导学会学上,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经常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方式,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然后设计合理的思维阶梯式练习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