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课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13032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美人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虞美人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虞美人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虞美人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虞美人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虞美人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美人课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 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 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 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 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 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2、“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 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 4、本词中,“变”的是什么? “不变”的又是什么?“何时了”“ 又东风”“应犹在”专写事物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专写人生无常。分两条线索写 物是人非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以水喻愁 ,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江水奔腾 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如愁思的绵长。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 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 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

3、恨。 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 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 ,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 、列举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 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的竹枝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6、探究讨论:词中两次出现

4、“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 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月 :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 明月汉时关。 7、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 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 )在东南方向。 :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 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 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 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 课后二: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

5、之君,竟敢如此 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 。 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以致使李 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 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 的眼泪。” 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 之作吗! 8、课文小结:李煜的这首词发自内心,字字浸血 。既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又流露出了 词人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等人所 共鸣的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改 自然永恒不变人事变化无常 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意境 上片 实景:春花秋月 “何时了 ”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 “又东风”

6、 虚写:回忆往事 “不堪回首” 虚写:回忆往事 “知多少” 时光易逝 悲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愁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 “应犹在” 朱颜已改 “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 “向东流” 愁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 实 小楼 “物是” 东风 (自然永恒) 明月 景 往事 虚 故国 “人非” 雕栏玉砌 (人生无常) 朱颜 一江春水 情 永恒的“春 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 往事” 年年到来 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 故国” 应犹在的“ 雕栏玉砌” 已改的“朱 颜” 不变的“ 外物” 巨变的“ 人事” 物是人 非之痛 这首词通篇采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问起答结的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形成了三组对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