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610269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9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日]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6号)2015年7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鹿钦佞 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 鹿钦佞 题解 0.1 感叹语气 吕叔湘(1982 : 311)认为 : “以感情的表达为主要任务的叫感叹语气。 ”吕先生同时指出, 直陈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都可以附着感情从而变为感叹语气。例如 : 甲 乙 a 直陈 : 春天到了。 感叹 : 春天到了! b 疑问 : 这么晚才回来,去哪了? 感叹 : 这么晚才回来,去哪了! c 祈使 : 去吧,去吧。 感叹 : 去吧!去吧!我不爱听这些。 甲 a、甲 b、甲 c 分别是直陈、疑问、祈使语气 ; 乙组是由甲组变化出来的

2、感叹语气。可 见带有感叹语气的句子往往和其他句类有着很深的纠葛,是否附着感叹语气成了能否形成感叹 句的必要条件。但即便是带有感叹语气的句子,乙 a、乙 b、乙 c 都还有着直陈、疑问、祈使 的功能。吕叔湘(1982 : 311)认为这一类感叹句“兼有知识的和感情的成分。 ” 0.2 疑问词与感叹句标记 带有感叹语气的句子和本文所言感叹句(exclamatory sentence)不是一回事。夸克语法1 为英语的感叹句设立了狭窄的定义:“专指以 what 或 how 起头、后头主语和动词不倒置的构式, 例如 What a fool he was !他多傻呀!How nice!多好呀! ”(克里斯

3、特尔 2002 : 133)本文 所指感叹句即取狭义的定义。 感叹句以表达感情为基本作用,但不是拥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都可称为感叹句。感叹句必 须有严格的形式标准,在形式标准确立的前提下感叹语气反而并不十分重要。(吕叔湘 1982 : 312、 杜道流2005: 34-39)这里的形式标准即是夸克语法所言的what或how等感叹句标记(marker)。 吕叔湘(1982 : 312-315)指出了两类感叹句的形式标准 :一类含有指示程度的指称 词或限制词,如“好” “多” “多么” “这么”等 ;另一类含有传达感情的句末语气词,如 “啊” “呀” “咧” “乎” “哉”等。我们认为,语调的高低强弱

4、不是判断感叹句的标准,不是所 有具有强烈语气和语调的句子都是感叹句,因此,吕先生的第二类形式标准难以成为感叹句的 标志 ; 只有第一类形式标准才有资格成为感叹句标记。 汉语中的感叹标记有一部分是由疑问词(interrogative pronouns)语法化而来的。疑问词标 记是感叹句的形式特点,不是可有可无的,是语言中固定的表达结构而非临时的组合。以疑问 词为标记的感叹句具备两个特点 : 第一,疑问词不再具备疑问功能 ; 第二,疑问词不再具有任 何称代功能。例如 : (1)这天怎么 44 这么蓝哪! 但很多含有疑问词的句子即便带有强烈语调我们也不能视为感叹句,其中的疑问词更不能 13汉语与汉语

5、教学研究(第 6 期) 视为感叹句标记。例如 : (2)这么晚才回来,你去哪里了! (3)谁这么缺德,放了我自行车的气! 我们不否认上两例含有感叹语气, 但其中的疑问词“哪里” 、 “谁”并未作为感叹句的标记, 它们的职责仍然是表达疑问,它仍然具备称代功能。 如果打通时代来看的话,汉语中已经或者曾经语法化为感叹句标记的疑问词有以下三个类 别 : 第一,来源于问“原因”类的疑问词。如古代汉语2中的“何” 、 “一何” 、 “怎生” ,现代 汉语中的“怎么”等。例如 : (4)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荀子 . 成相) 第二,来源于问“数量、程度”类的疑问词。如古代汉语的“多少” 、 “多么”

6、等。例如 : (5)且麒麟是不践生草,不食生物,多少仁厚!(朱子语类卷二十六) 第三,来源于问“事物类别”类的疑问词。如古代汉语的“何等” 、 “甚么”等。例如 : (6)观韩文公与李翊书,老苏与欧阳公书,说他学做文章时,工夫甚么细密! (朱子语类卷三十九) 0.3 本文的任务 从“原因”类疑问词语法化而来的感叹句标记来源丰富,数量众多,句型也最为繁杂。本 文将详细厘清古代汉语中四种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的关系,探讨它们各 自的发展及其历史联系,并对“原因”类疑问词语法化为感叹句标记的认知动因做一些适当的 解释。 一 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 在汉语史上,以“原因

7、”类疑问词为标记的感叹句有四种句式,分别是 : a. WH+A3; b. WH+ 其 +A ; c. WH+ 指示代词 +A ; d. WH+ 主 + 之 +A 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1 a 式 : WH+A “原因” 类疑问词直接作用于形容词上, 构成感叹句。进入这一结构的疑问词只有 “何” 、“一 何”与“何一” 。 1.1.1 何 +A 询问原因是疑问词“何”的基本功能之一。例如 : (7)曰 : “夫子何哂由也?”曰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 也可以表达反诘4。例如 : (8)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尚书皋陶谟) (9)愎谏

8、、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当“何”后加形容词时, 句子表达的往往不是疑问而是感叹语气。此用法春秋时代产生5, 直到六朝都很常见,是古代汉语中最为常用的一类感叹句式。例如 : (10)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荀子 . 成相) (11)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史记 . 晋世家) (12)今乃断绝地统,令使不得复相传生,其后多出绝灭无后世,其罪何重也 ! (太平经分别贫富法) 14古代汉语中以“原因”类疑问词为标记的四种感叹句式鹿钦佞 (13)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 ) 有时, “何 +A”之后还能出现名词性成分。例如 : (14)夫何瑰逸之

9、令姿,独旷世以秀群。(陶渊明闲情赋 ) 这里的“何瑰逸之令姿”的结构关系应当是“(何 + 瑰逸)之令姿” ,在结构上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多么 + 漂亮)的花” 。这种结构是很少见的。 “何 +A”这种句式中古以后用例仍很多,但主要是集中在唐诗中,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都 是很少见的。例如 : (15)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 (16)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 五代以后,这种句式极度衰落下来,尽管直到明清时代仍能看到用例,但都是在诗歌等韵 文形式中出现,仿古特征不言而喻。例如 : (17)上下寻人虎饥渴,一掀一扑何狰

10、狞!(水浒传第二十三卷) (18)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红楼梦第四十五卷) 显然这已经脱离当时口语甚远,只是诗人为了恪守词家传统而使用的一种文学手段罢了。 感叹句标记词“何”从称代原因的疑问词演变而来, (10-18)各例都不能解作询问原因, 它们都是说话人针对某一性质或状态的程度之深而发出的感叹。在表示疑问和反诘时, “何” 的后面跟的都是动词性成分,而且一般是+ 自主动词。由于形容词关涉的是性质或状态, 不关涉动作、事件或情态,而“何”表达疑问和反诘时,却只能针对动作、事件和情态进行询 问或诘问。所以, “何 X”结构中的 X 位置由动词性成分扩展到形容词性成分,是为“何”由

11、表疑问、反诘语法化为感叹标记的关键一步。 1.1.2 一何 +A “一何”中“一”也作“壹” 。 “一何”在我们所调查的东汉之前的文献中仅见五例( 战国 策 、 史记 、 说苑各一、 春秋繁露二)。但这些“一(壹)何”并不表示感叹。例如 : (19)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齐王案戈而却曰 : “此一何庆吊相随 之速也?”对曰 : “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 (战国策燕策一) (20)陈皇后母大长公主,景帝姊也,数让武帝姊平阳公主曰 : “帝非我不得立,已而弃捐 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 平阳公主曰 : “用无子,故废耳。 ”(史记外戚世家) 此二

12、例还都是因疑生问,其中的“一何”还是疑问用法,用来询问原因,后面的回答即为 明证。表示疑问时, “一何”后接的成分都是动词性的,构成“一何 +V”的结构。 表示感叹时, “一何”后接的是形容词性成分。确切的标记感叹的用法是在东汉产生的, 数量较大,是一种直到六朝都很常见的句式。例如 : (21)善哉!真人之问,一何微要也。(太平经真道九首得失文诀) (22)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23)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24)鼓吹一何嘈嘈。(曹操气出唱 ) (25)若有知吾钟之不调,一何可笑。(颜氏家训勉学) “一何 +A”在唐宋时

13、代数量依旧众多, 不过大多集中在韵文或其他文学色彩较浓的作品中。 例如 : (2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 15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第 6 期) (27)白日一何长,清秋不可见。(白居易苦热喜凉 ) (28)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太平广记卷二四五东方朔) (29)耳目一何清,端居幽谷里。(五灯会元兜率从悦禅师) 其他口语性强的文献中不得见。南宋以后这种句式就非常罕见了。 楚永安(1986: 399)认为 “壹(一)何” 是一个副词性结构,“ 壹 作副词使用的时候, 有 实 在 、 很的意思壹何就是这种用法的壹同疑问词何的结合。 ”但程度副词 或情态副词和疑问词单配使用的道理说

14、不清,古今旁证皆无。我们认为,既然“一何”最初可 以问原因(如例(19) 、 (20) ),倒不如认为“一何”最初本是一个称代原因的疑问词,由疑问 发展出了感叹标记的用法。理由可与“何 +A”相类比,此处不再赘述。 1.1.3 何一 +A 在我们调查的语料中,只有太平经中的“何一”有感叹用法,但并非所有的“何一” 都是感叹用法,有一部分是表示疑问的。例如 : (30) “天师陈此法教文,何一众多也 ?” “善哉,子之难也,可谓得道意矣。” (太平经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31) “唯唯。愿闻天师,其为罪何一重也 ?” “噫!子日益愚何哉?是乃灭门之罪也。何故 言其重乎?”(太平经六罪

15、十治诀) 一问一答是太平经主要的行文体例,此二例都是疑问句,推敲文意可得知句子所问的 正是原因。有人认为,“何一”中的“一”是语气副词, 表“竟然”之义。(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 P701)6作疑问用法时“何一”当作“为什么竟然”义解。我们目前看不到这么解释的道 理,若果真如此,东汉时代的“何一”也一定已经词汇化了,其中的“一”经重新分析后其语 义已经发生了弱化甚至消失。 太平经中的“何一”作为感叹句标记的情况如 : (32)其投辞乃入天心谶,其何一要诀哉!(太平经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33)子其愚,何一剧痛也。(太平经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 (34)用是财故,而反不生,是计何一不纯 !(

16、太平经不承天书言病当解谪诫) (35)子今且言,何一绝快殊异 ; 可问者,何一好善无双也。(太平经使能无争讼法) 这些例子都是说话人自己对某一命题表达情感,并非提问,更无须回答。 “何一”是典型 的感叹句标记。 1.2 b 式 : WH+ 其 +A 能够进入 b 式的“原因”类疑问词只有“何” ,在书面上, “何”亦有写作“曷” 、 “侯”的 情况(王海棻 2001 : 487、488),本文不做区别,一律写作“何 + 其 +A” 。 “何 + 其” 的形式很早就出现了,书 、诗 、易 当中都有用例, 但是都是疑问用法。例如: (36)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 这两句话都是询问原因的,而且,此时的“何其”似乎还不是一个词汇单位, “何其处” 应当分析为“何 + 其处” , “何其久”应当分析为“何 + 其久” 。杨琳(1991)认为这里的“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