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6102099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pdf(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墨 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张政 ( 金沙县高坪初级中学 , 贵州 金沙5 5 1 8 0 5 ) 摘 要: 历 史本身所 包含的丰 富内涵使得 历史教 育具有 感染力和生命 力。 知识是基础 , 是依托 , 是 栽体 , 是学生发展的 双翅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 史线 索和具体的历 史知识的 情况下 才能形成历 史学习的初 步能力 才 能真 正学会 学习 才会产生爱国主 义情感 、 正义感、 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 生活 态 度、 做人 态度和科 学的人生观 、 世界观、 价值观。 关键词 :历 史课 堂教 学 教 学重 点 传统教 学 “ 知识 目标 ”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 广大 中学历史

2、教师根据新理念 、 新课 标 组织教学 , 使得课堂教学呈现 出可喜 的变化 。从形式上看 , 在4 5 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 欢声笑语 、 高潮迭起 似乎历史课堂 已经进入了新课程 的最佳状 态 但 是认真审视一 下 目前 的初 中历史课堂教学 。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 的理解是肤浅的 , 突出的 表现是重现象不 重本 质 、 重形式不重实质 , 致使课堂 中出现 了 虚假 的“ 繁荣 ” 。 以下是我多年从事 中学历史教学 的一点经验 。 同时也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提出 了一些看法 。 一 、教师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 程 中,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兴

3、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 激发学生学 习 历史的兴趣 , 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 改变了过去那种严 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的状况,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 教学活动。但是 , 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 如 , 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 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 、 指 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 目的、 学生可以从 中了解 些什么, 有时候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 , 内容简单 、 形式单 一 ,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至于剧 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 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表演只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二 、 教师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

4、践过程中 , 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 推倒 重来 ” 的感觉 , 在处理新课 改与传统 教学关 系时 , 存在一种“ 全 盘 肯定 ” 与“ 全盘否定 ” 的思维倾 向, 应该 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 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 的两个辩证关 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 新 性的关系 。与新课程要求相 适应的教学 改革不能脱离 “ 历 史 ” , 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 目前我们在新课 程实验 中需要思 考和梳理 的是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 明的 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 思想 和做法有 哪些 ?传统教学 中有 哪些思想 和做法 已远远不能适应社 会的发展 , 不 能适 应我 国 改革开放的新

5、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 的实 际?在推进新课程实 验进程中 , 我们要如何继 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 新 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 , 改革 、 发展 、 创新 。但发展什 么? 目前哪些方 面首先要发展? 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 、 发展 、 创新的成败呢? 我认 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 面发展 的大 目标 , 改革教 育教学 的方方 面面; 围绕提高教育教 学的针对性 、 实效性 、 时代性 、 主动性 , 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 教学中的不足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二是理论前瞻性 和现实操 作性的关系 。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

6、与历史现实环境局 限的矛 盾 , 是不容 回避的现 实问题 , 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 究实践 的主要障碍。 在 目前的大环境下 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 新 , 而应该实事求是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 种研 究成果 , 融 合新课程理念 。 踏踏实实地研 究历史教学 法 , 并 自 觉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 中去 , 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 教师在 教学 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 中总结反思 逐步把新 1 7 6 理念转化 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三、 教师不能忽视“ 知识” 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 普及性 、 发展性 的特点 出发 ,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

7、 的历史知识包含重 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教师在知识 与能 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达成的过程 中 更 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 堂设计和教学 过程方面看 , 一些教师 忽略对具体知识 的传授 表现 为在课堂 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 ,或是上课 一开始就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 论 。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缺乏对 历史 的具体感受 , 因而很难积极地 回答教师提 出的问题 , 甚至 很难展开讨论 。 有些教师这样安排 , 可能是让学生建构新知识 , 或是认为讲多 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来考虑, 但实际情 况是 ,

8、 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 , 教学活动难以深入 学生 和教师都处于尴尬 的被动状态 。历史教学 的任务包括很多方 面 ,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 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历史教学的 目标无论怎样划分 都是整体目标的 具体体现 , 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 面。 而且 。 正是历史本身所包 含的丰富内涵 , 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 基础 , 是依托 , 是载体 , 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 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 , 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 力 , 才能真正学会 学习 , 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 正义感 、 社会 责任感

9、, 正确的生 活态度 、 做人态度 , 以及科学 的人生观 、 世界 观、 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 的历史知识 。 一切活动都难 以展 开, 一切能力也都难 以形成 , 思想 、 品德、 情感、 态度等方面的生 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 以, 现在要注意避免对 教学 目标整体 把握上的失缺 , 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 在知识传授方面 , 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 面,教师应 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 还 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 出恰 如其分的规定 便 于有的放矢地 教学 ; 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 的转化 , 即将教材 的基本知识 结构转化为学生 自己的认

10、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 , 在智能培 养方面 , 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 目标 。 就要从进 一 步改进课堂教学人手 , 具体说 : 一是教师应 留出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 自己阅读教材 、 思考问题 , 并进行思辨的讨论 : 二是教师 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 中心转 向历史发展 的逻辑联系 为中心; 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 , 要谈古论今 , 发挥历史的明 理、 鉴今 、 育人的作用 。 第三 , 在思想教育方面 总体看在历史课 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 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 也就未得到充分 发挥 。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 在中国史教 学中要着重 突出爱 国主义教育和

11、 民族 自尊心及民族 自豪感 的 培养 ; 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 是审美 观 、 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 的教育 。 相 比之下 , 中国史 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 形成 这种情况的原因, 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 历史教师应引以为 戒 ,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综 上 , 一 堂课 的时间有 限 , 需要选 定重点 的内容 , 组织重 点的活动 , 而重点活动应该围绕着重点 内容来设计。 但现在有 些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 围绕着重点 内容展开教学 而是 舍本求 末 , 追逐 形式 , 这样 的教学方法和新课 改“ 背 道而驰” , 将收不 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 参 考文献 : 1 义务教 育课程 标准 实验 教科 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 册) 北京 : 人民教育 出版社 , 2 0 0 6 3 , 第2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