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05528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周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石斧 耧车 骨镰 曲柄锄A B C D3.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2、,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4.“富者田联田联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能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土地兼并 B. 井田制瓦解C. 重农抑商 D. 闭关锁国5.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

3、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现象是()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明中后期纺织业普遍使用了机器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的繁荣6.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能烧制白瓷,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清代粉彩瓷器品种较多ABCD7.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农耕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家庭手工业产品用以纳税和家庭消费C采用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D丝织业的生产中心一直在南方8.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

4、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5、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11.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2.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记载:“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

6、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材料表明()A洋纱的盛行对妇女织布而言是一种解放B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模式渐趋解体C乡村织妇到城市的纱厂做工破坏社会风气D洋纱厂洋布局是以手工工场为主的企业13.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材料表明李鸿章认为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出路是()A武器制造,发展军事工业 B机器制造,军事民用兼施C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 D发展教育,培养新式人才14.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

7、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15.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属于() A近代军事工业 B手工工场C近代民族工业 D官办企业16.“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

8、压民族企业 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17.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8.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

9、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19.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是在()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2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

10、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 B C D21.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22.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11、造23.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2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2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12、,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26.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2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 1949 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

13、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28.歌曲走进新时代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29.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A 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B 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C 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D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30.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A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B 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D 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二、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材料一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橫万数,莫知纪极(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