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01141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专业概论[1]讲解(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管理 一、环境科学简介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 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它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 为一体,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 科。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牵涉到 自然科学工作者与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而且还涉及经 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需要充分运用地学,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科学以 及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恶化,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主要课程:生物学,

2、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环境 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学 ,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 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 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

3、验结果,撰写 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环境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类急待解决环 境问题的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研究 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 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 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 环境科学技术是21世纪解决全球资源、环境和人口 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环境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 实现未来社会经济与环境可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 一。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生存与发展 的大计,其自身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兴起

4、为世界经济和 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环保产业是当前世界公认的八大产业之一,也是 我国及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几年,环 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上 升为世界性的政治问题。 截止2007年底,全国142所高校开设了环境科学 专业,办学基础和背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依托化学的;(2)依托地理学的;(3)依托 水文地质的;(4)依托环境规划管理的;(5) 依托生物学的。 二、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1.起步阶段 以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为标志。 (1)在这一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是在政府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着力于治理工 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5、 (2)在这一时期,“四人帮”意识形态的控制极强,一方面担心工业污染危 害,另一方面又宣称“工业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一方面组织各方面 科技人员研究工业污染的消除,另一方面又对媒体和公众严格封锁中国环 境污染的状况。 (3)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关系基本上没有 认识。 (4)在这一时期,在习惯思维方法的主导下,政府单纯用行政手段组织物 力、财力和技术来解决工业污染问题。(三废处理办公室“三废办”) (5)在这一时期,许多医学、化学、地理学和工程学的学者首先被“组织” 到治理污染的工作中来,环境医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评价学等 学科提法出现。 (6)在此期间,

6、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又承受 着沉重的财政压力,但污染治理成效不显著,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结 果是“局部可能缓解,总体继续恶化”。 2.管制工业废物排放进入环境保护视野的阶段 (1)人们认识到:在治理已造成的污染的同时,减少污 染物向环境的大量排放,可以减轻治理的压力。成为环 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新思路。 (2)管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需要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需要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规律, 需要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生成和排放的新技术 等,许多传统学科的学者纷纷加入环境保护行列,如法 学、物理学等,产生了环境法学、环境规划学、环境 物理学等。 (3)在此

7、期间,环境污染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 科学也一直徘徊在“戴帽”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3.管制工业污染的工作由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直到 全过程控制的阶段 全过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涉及部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不是 指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活动的全过程。 (1)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专家也纷纷把注意 力投向环境保护工作,于是,系统、综合的思想方法逐渐上升为推 动环境保护工作前进和主导环境科学发展的主要逻辑力量。 (2)环境保护工作的表现: a.由对点源的关注到关注面源、流域乃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b.由 对单一污染物的关注到关注二次污染和复合污染问题;c.由对城市 、工业污染的关注到

8、关注农村、农业污染问题;d.由对生产环节污 染的关注到关注商品流通环节的污染问题;e.由对污染问题的关注 到关注生态系统破坏的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方面的进展:a.“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双赢”成为整个 环境科学方面力量和知识的中心问题;b. LCA(生命周期分析)和 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和区域环评、环境容量、环境 承载力研究等新方法和新措施迅猛出现。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的挑战 1.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挑战 (1)“压缩式”发展提出的挑战:30时间完成西方先进国家 3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革命任务,也集中出现了西方国家300 年中出现和消解的环境问题。 (2)“跨越式

9、” 发展提出的挑战:-既能补工业文明的课,又 能同时走生态文明之路。 (3)“转变式” 发展提出的挑战:在和谐前提下观念、制度、 政策和方法、理论和技术的全面转变。 2.环境科学自身的特殊性提出的挑战 (1)如何体现“人文社会性”的问题; (2)如何体现“综合性”的问题; (3)如何改善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环境管理开始于20世纪70年 代。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1972年联合 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之后,中国便开始了任务艰巨而又卓有 成效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 专门的环境保护 机构 预防为主、谁污 染谁治理 基本国策 修改法律,加强环境保护

10、部门地 位和职能, 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新 的环境管理理念, 实行了被称为新五项的排污许可 证、限期治理、目标责任制等 政策手段。 可持续发展 -基本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 早 期 20世纪 80年代初 20世纪90 年代之后 21世纪 以后 和谐社会 机构设置 政策手段 环境投资 中国 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是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 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 (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负责组织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 草案并提出报告,

11、监督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法律的 执行,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开 展与各国议会之间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 (二)国家环境保护部 国家环境保护部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 督管理。 办公厅 规划与财务司 政策法规司 科技标准司 行政体制与 人事司 (兼宣传教育司)主要领导简介、领导讲话、政务公开、 公文、环保信息、工作动态、环保大事记、社会表彰、新 闻发布、环境要闻、宣传教育、专题报道 环境规划、重点工程、环境状况公报、三峡公报、环境监 测、环境统计、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环境经济政 策、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 置设施

12、建设规划 法律、法规、规章、法规释义、重要讲话、法制建设、环 境行政许可 总局简介、机构职能、公务员管理、双重管理、人事政策 法规、人力资源、离退休干部、直属单位管理 环境保护标准、项目管理、科技规划政策、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奖励、科技成果、环保产品、资质管 理、清洁生产、环保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 产品认证、ISO14000国家示范区、环境标志、循环经济、 环境科普、相关文件、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实用技术与示 范工程、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 国家环境保护部 国家环境保护部 污染控制司 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机动车、城考、公约 协调、33211

13、工程、模范城市、总量控制计划、中国保护臭 氧行动、环境友好企业、重点流域、国际合作、饮用水源 保护、相关法规、海洋环境、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 工作进展、水污染控制、工业污染防治、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实用技术与示范工程、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注册环保工程 师职业资格 自然生态司 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管理、生态示范区、农村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物安全管理、动植物、生态功 能保护区、有机食品管理、相关文件、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实用技术与示范工程、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注册环保工程师 职业资格 核安全管理司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电厂、研究堆、核承压设备、核燃料 设施、放射性废物、核技术利

14、用、辐射环境、政策法规、核 安全刊物、安全许可证 环境影响评价 管理司 环境影响审查、“三同时“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 、综合信息、规划环评 环境监察局 监察机构、环境执法、排污收费、监察信息、交流中心、生 态监察 国际合作司 多边合作、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履约动态、合作项目、国 合会、环境与贸易、国际环境公约、交流中心、生态监察 (三)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 关的部门机构 国务院所属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中 也设立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相关的部门主要: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环境处,环境和资源综合 利用司)、商务部(节约综合利用司环保处)、

15、科学技术部(农 村与社会发展司资源环境处)、农业部(科教司生态环境处)、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综合处)、铁道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交 通部(环境保护中心)、水利部(水资源司)、国务院法制局( 农林城建司资源环境保护处)、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 (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国家 林业局(保护司)等。 (四)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l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 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 l国合会是一个高级国际咨询机构,国合会的主席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领导担任。 l国合会的主要职责是针对中国环发领域重大而紧 迫的关键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进行

16、政策示范和项 目示范。 (五)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在地方层次上,一些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也相 应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省、市、县人民政 府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 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 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 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地方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 1028 (一)基本国策、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1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 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 ,由此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到目前为止,正式提出的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 方针: 第一个是“三十二字方针”; 第二个是“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第二个是“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1983年我国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在 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 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