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600499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 床 医 技 学(心电图学)(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amp;amp;lt;p&amp;amp;amp;gt; 临 床 医 技 学 (心电图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技科 余修龄 绪 论 v心电图技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 v1. 1791年,意大利科学家 Luigi.Galvani著名的蛙实验揭示了心电 现象。 v2. 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D.Waller 首次在动物和人体体表记录到心电活 动,他使用的是毛细血管汞电流计。 v3. 19

2、03年,荷兰科学W.Einthoven 研制成弦线式电流计,并用之记录 到稳定清晰的心房、心室除极、复 极波。他将记录到的图形分别命名 为P、QRS、T波,并一直沿用至今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v我国50年代由黄宛等一些学者倡导 应用,推广全国 。 v心电图在临床方面有快速、简便、 经济、及时而又准确的优点。已成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常规 检查手段之一。 心电图基本知识 v在心动周期中,心脏每次机械性收缩之 前,必先产生电激动,电流传布全身, 各处产生不同的电位。因电流强弱与方 向不断变动,身体各处电位也不断变动 ,通过心电图机把这种变动着的电位连 续描记成的曲线,就是心电图 (Ele

3、ctrocardiogram,ECG)。 v一个模式的心电图波组,由下列各波和波 段构成。 vP波: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v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的时间。 vQRS波群:左右心室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 化。 vT波:心室晚期复极电位的变化。 vS-T段: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vQ-T间期:心室除极和心室复极的总时间。 v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 P P-R间期 P-R段 QRS S-T段 T U Q-T间期 J 正常心电图 心电发生原理 v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 性、传导性和不应性。 v一、自律性: v心脏起搏点自上而下自律性程度逐渐

4、减弱, 快速频率无论起源何处,对低于它的节律点 均有抑制作用(超速抑制) 。 窦房结:60-100次/分 第一级 稳定 心房: 50-60次/分 第二级 相对稳定 交界区:40-60次/分 第三级 较稳定 心室: 20-40次/分 第四级 不稳定 v二、兴奋性: v只要心肌细胞处于反应期,任何阈 上刺激都能产生动作电位。心肌细 胞兴奋性升高、降低或丧失都能产 生兴奋性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v三、传导性: v在反应期内,心肌细胞上任何一处兴奋 后,都有能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将激动传 至整个细胞并扩展至相邻心肌细胞,这 种能力称为传导性。 传导性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意外传 导、递减传导、传导阻滞与折

5、返现象等 。 v四、不应期: v心肌和传导组织在兴奋之后的一段 时间内,不再对接踵而来的刺激产 生反应或反应能力减弱,这段时间 称为不应期。房室结不应期最长。 0. 0. 0 -55 -60 -80 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30mV 不应期 - 90 -90mV - - 动作电位的产生 v心肌细胞在没有电激动时,细胞内的电 位比细胞外的电位为低。这时所测得的 细胞电位约为-90毫伏(mV)。即在静息 状态下心肌细胞内电位比细胞外电位低 90mV,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电位 差称为静息电位。 v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 外带有正电荷,膜内带有同等 数量的负电荷,心肌细胞膜

6、内 与膜外的这种电荷分布并稳定 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 称为极化状态。 v当心肌细胞某处受刺激,使静息电位减 少到-60-70mV(阈电位)水平时,细胞 膜的钠通道(或快通道)开放,于是膜对 Na+的通透性急剧升高,而对K+的通透 性显著降低,细胞外的大量Na+渗入细 胞内,于是细胞内Na+大量增加,细胞 内电位由-90mV突然升高到+20 +30mV,这种由激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称为动作电位。 v动作电位包括除极和复极两个阶段,( 心肌细胞激动后,膜外变为负电位,膜 内变为正电位,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 为除极。心肌细胞除极后,由于细胞的 代谢过程,细胞膜重新恢复了对K+、Na+ 的通透性

7、,细胞内正电位逐渐恢复到静 息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共分 5个位相,0位相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 其后的4个位相代表复极过程。各自的特 点如下: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过程 v10位相:是指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 细胞膜的钠通道开放,Na+流入细胞内 ,细胞内电位由-90mv升到+20-+30mV( 极化状态逆转)。使心肌细胞除极化。除 极在动作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一骤升线, 称为动作电位0位相。它相当于心电图 QRS波群的前半部(从QRS波群起点到R 波峰)。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心电图 v21位相:心肌细胞除极后,由于细胞 的代谢过程而进入复极期。复极开始时 钠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细胞膜

8、对 CL-的通透性升高,CL-开始内流,因而 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称为动作电位1 位相,即早期复极期。1位相相当于心 电图QRS波群的后半部(从R波峰到J点) 。 v32位相:心肌细胞复极到该位相时, 钙通道(慢通道)开放,Ca+可缓慢内流 并与少量K+外流达到平衡,使细胞内电 位接近于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动作 电位曲线上形成了一段水平线,称为动 作电位2位相,即缓慢复极期。2位相相 当于心电图上的S-T段。 v43位相:由K+迅速外流所致。细 胞内K+大量外流,使细胞内电位急 剧变负,并迅速恢复到静息膜电位 水平。在动作电位上表现为一陡然 下降的曲线,称为动作电位3位相, 即快速复极期。3

9、位相相当于心电图 上T波所处的时限。 v54位相:在此位相内,心肌通过细胞 膜上的Na+-K+泵,使细胞内过多的Na+ 、Ca+主动转移到细胞外,细胞外过多 的K+也转移到细胞内,细胞内各种离子 浓度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此时细胞内 电位也恢复到静息电位,在动作电位曲 线上表现为一水平线。称为动作电位4 位相。4位相相当于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 位线。 v绝对不应期: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 由动作电位的去极相开始到复极3期膜内电位 达到约-55mV这一段时期内,如果再受到第二 个刺激,则不论刺激有多强,肌膜都不会进一 步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v膜内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60mV这一段 时

10、间内,如果给予的刺激有足够的强度,肌膜 可发生局部的部分去极化,但并不能引起扩布 性兴奋(动作电位)。 v有效不应期: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 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 v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内电位 约-60mV)到复极化基本上完成(约-80mV)的这 段期间,这一时期内,施加给心肌细胞以高于正常 阈值的强刺激,可以引起扩播性兴奋。而所产生的 动作电位(称期前兴奋)0期的幅度和速度都比正 常为小,兴奋的传导也比较慢。 v超常期:心肌细胞继续复极,膜内电位由- 80mV恢复到-90mV这一段时期内,由于膜电位已 经基本恢复,但其绝对值尚低于静息电位,与阈电

11、位水平的差距较小,用以引起该细胞发生兴奋所需 的刺激阈值比正常要低,表明兴奋性高于正常。 v易损期 :在心电图上相当于T波顶峰 的前2030ms,此时心室肌处于易损 状态,如受到刺激,可引起反复的兴奋 冲动产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心房的易损期位于心电图上R波的降支 及S波处。 心电向量学说 v心向量学说可用于解释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电向量: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 度。 v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 呈反比。 立体P-QRS-T环形成 1、 P环形成:将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瞬间向量 的顶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个立体P环

12、,因心 房肌较薄,P环较小。 2、 QRS环的形成:将心室除极过程中瞬间向 量的顶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个立体的QRS 环。因心室壁较厚,QRS环振幅较大。 3、 T环的形成:心室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向 量环称为T环。T环方向与QRS环方向一 致。 立体P-QRS-T环 P T QRS 平面心向量图 v将立体P环、QRS环及T 环分别投射到额面、横面 和侧面上,可以得到三个 平面上的P-QRS-T环,这 就是心向量图。 两次投影概念 v一个立体心向量图经过两次投影形成心电图 。 第一次投影:将立体向量图投影到额面、横 面及侧面上,形成三个平面心向量图。 第二次投影:投影在心电轴的正侧的正向波 ,反之

13、,得负向波。 v1.将额面心向量图投影到额面六个肢体导联 轴线上,形成了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 aVF L R aVR aVL II III I III II aVF aVR aVL I + + F + + + T环 P环 QRS环 心脏二次投影模式图 2.把横面心向量图投影到横面的 胸壁导联轴上,形成了胸壁V1 V6导联心电图。 3.把侧面心向量图投影到横侧面 的食管导联轴上,形成了食管导 联心电图。 ?AVR AVL I II III AVF + + + + + 下 左 右 左 右 前 后 V1 V2 V5 V6 C B A 上 下 前 后 - 心电图各波的形态、命名与正常值 P P-R间期

14、 P-R段 QRS S-T段 T U Q-T间期 QRS波群的命名原则 vR波: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 向波 v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 v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v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v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v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v振幅0.5mV,可称为q、r、s、r、s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心电图导联 导联: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 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 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 接方法。 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v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矢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15、包括:V1、V2、V3、V4、V5、V6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矢状面情况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肢导联电极安置 胸前导联电极安置 导联导联位 置 V1 胸骨右缘缘4肋间间隙 V2 胸骨左缘缘4肋间间隙 V3 V2与V4的中点 V4 左锁锁骨中线线与5肋间间隙交 点 V5 V4水平与腋前线线交点 V6 V4水平与腋中线线交点 不常用导联 右胸导联:将探查电极放在右胸壁相当于V3 V6相应部位,称为V3R,V4R,常用于 鉴别右心室肥大、右位心。 V7V9:将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后线、左肩胛 线及左脊旁线与V4V6同一水平处,常用于 诊断正后壁心梗。 V1V6及V1V6:将胸导联电极分别放在 V1V6上

16、一肋间或下一肋间进行描记。主要 用于高侧壁及小范围心梗的诊断。 VE:将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剑突处,用于探查 是否下壁心梗。 S5:胸骨右缘第5肋间。 食管导联:将探查电极经口腔(或鼻孔)送入 食管,电极的位置相当于心脏背部。食管导 联用“E”代表,其后的数字代表电极距切牙的 距离(厘米)。正常食管导联有三种图形: i 心房上部的波群(E20); ii心房区波群(E2530); iii心室区波群(E4550)。食管导联能清楚地显 示P波,对诊断P波不清的心律失常有帮助。 心电轴测算法 v目测法: vI、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均向上,心电轴不偏; vI、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均向下,心电轴极度右偏 ;

17、vI导联主波向上,导联主波向下,心电轴左偏; vI导联主波向下,导联主波向上,心电轴右偏。 目测法:I + aVF导联(III导联) 同下 背道而驰 针锋相对 同上 v振幅法:根据QRS波群的形态,向上的波 为正值,向下的波为负值。分别计算出I、 导联QRS波群的代数和,标记于六轴系统中I 、导联轴的相应位置上,并由此两点分别 作I、导联轴的垂直线,两垂直线相交点与 电偶中心点的连线即为平均心电轴。连线与I 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平均心电轴的角度。 v 振幅法: v查表法&amp;amp;amp;lt;/p&amp;am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