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600321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参考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1免疫 传统:针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抗感染防御能力。 现代:对“自己 ”和“非己” 识别,并清除“非己”以保护体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失,发生免疫缺陷病,过强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监视:发现和清除体内“非己成分”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弱被破坏或者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4、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

2、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免疫应答:只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1、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2、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固有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与生俱有而并非由特定抗原诱导的抵抗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异物的防御能力,由固有免疫分子和固有免疫细胞所执行,是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通过与抗原物质接触而由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力,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适应性免疫分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效应阶段(书P2)适应性免疫特点:书上:1、特异性、2、耐受性、3、记忆性(P2)老师的:1.个体出生后,由于接触抗原而获得2、针对性强(特意性强

3、)也称特异性免疫3、有多样性、而授性、记忆性和自限性适应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缺陷性疾病:2、恶性肿瘤2、变态反应3、组织性与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免疫学发展(了解)1978年,jenner发表论文,接种牛痘,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减毒活疫苗的发现:巴斯德补充: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自身复制和分化,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需要时,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其中淋巴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有两条途径。一些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影响下,大量增殖分化成为成熟淋巴细胞的一

4、个亚群,被称之为T淋巴细胞。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第二个细胞群在类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组织内受激素作用,成熟并分化为淋巴细胞的另一个亚群,被称为B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用“囊”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B淋巴细胞: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

5、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疫苗就是通过刺激这类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T细胞,是由胸腺内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

6、杂的一类细胞。按其功能可分为三个亚群: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细胞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B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起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体液免疫”。第二章: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组成中枢、外周免疫器官结构大致了解,重点是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以及禽类的法氏囊)骨髓的功能:1、造血:造血干细胞,造血诱导微环境发生各

7、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2、B、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在骨髓中产生的各种淋巴细胞的祖细胞及前体细胞,一部分随血流入胸腺,发育为成熟T细胞;另一部分在骨髓内继续分化为成熟B细胞或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成熟的B细胞和NK细胞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记忆性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抗原刺激后经淋巴液和血液返回骨髓分化成熟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主要为IgG释放到血液循环 。 在脾脏和淋巴结也有再次免疫应答,但骨髓中发生的才是血清抗体 的主要来源)(P13)从这点看,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早些首先出现于胚龄第23周的卵黄囊。肝和脾是胚胎第3

8、-7个月的主要造血器官胸腺: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及自身耐受性的建立与维持(骨髓胸腺(前T细胞或称胸腺细胞),在胸腺:膜下皮质髓质顺序移行,经过复杂的阳性选择(成为识别自身MHC-抗原肽复合体的T细胞)和阴性选择(产生对自身成分耐受的T细胞群体(禁忌细胞株)90%以上死亡)(T细胞成熟的过程要记)2.免疫调节。胸腺上皮细胞和其他基质细胞产生胸腺激素细胞因子(构成了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有道胸腺细胞分化成熟。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淋巴结:

9、结构最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A皮质区a浅皮质区:靠近被摸下,B细胞定居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定义?)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与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聚集并形成初级淋巴滤泡,或称淋巴小结,主要含静止的初始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GC),称为次级淋巴滤泡,内含大量增至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后者可向内转移至淋巴结中心部髓质,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B细胞缺陷时,皮质缺乏初级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什么是生发中心?功能是什么?)生发中心 germ(inal)center在淋巴小结产生淋巴细胞时,有淋巴母细胞(成淋巴细胞lymphoblast)位于淋巴小结的中央部(称此为原始滤泡prim

10、ary follicle),随着反复分裂而逐渐变小,遂成为淋巴细胞而被推向于淋巴小结的周边部位,这样在活泼的不断产生淋巴细胞的淋巴小结内,由于有处于分裂的淋巴母细胞占据中央部位,所以称此部位为生发中心或淋巴母细胞中心。另外由于该部有大型细胞聚集,与周边相比色调明亮所以又称为亮中心(light staining center),再有,由于相应于淋巴细胞形成的需要(例如抗原刺激)而引起分裂,所以又叫反应中心。据说与免疫记忆有关连。b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T细胞定居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定义),有许多由内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也称高内皮微静脉,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主要作用,随血液来的淋巴细

11、胞由此部位进入淋巴结。B髓质区: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有致密的B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髓窦:富含巨噬细胞,有较强的滤过作用。功能:1、T、B细胞定居主要的场所(T占75%,B占25%)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脾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占60%)2、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异物随血液进入脾脏,刺激T、B细胞活化增殖。脾脏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3.产生吞噬细胞的增强激素4、血液过滤功能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和皮肤相关淋巴组织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

12、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功能: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2、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竟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成为淋巴细胞归巢。(T细胞定居副皮质区,B细胞定居浅皮质区)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和内皮细胞表面相应粘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有多条途径)意义见书本23页小结: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来源,也是B细胞的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

13、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是成熟T、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不为。淋巴结和脾脏具有过滤作用,可清除一物和病原体。黏膜免疫系统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其中含有大量主要产生SIgA的B细胞。T淋巴细胞在胸腺的成熟过程:前T细胞进入胸腺大部分凋亡T细胞亚群外周免疫器官特定的胸腺依赖区第三章抗原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两个重要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或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14、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两种抗原:1、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如微生物和异种蛋白2、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不完全抗原)特点:单独作用是无免疫活性,当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即可获得免疫原性。如二硝基苯酚(DNP)载体:富于半抗原距哟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分子。(载体的条件?)免疫应答:当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刺激和触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并产生一定的产物,这是产物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异物性:在胚胎期末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15、。1、 异种物质:动物性(血缘关系越远差异越大反应原性越剧烈)和非动物性2、 同种异体物质(同种属不同物质,比如血型)3、 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A组织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B机体的免疫识别功能紊乱C眼球蛋白、精子蛋白、甲状腺蛋白二、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大小10KD(道尔顿)以上(有直接关系:因为表面特殊化学集团多、分子结构复杂)2、化学性质(生物大分子为有机物)和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氨基酸的侧链位置,侧链间距等)3、物理性状A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B颗粒型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三、宿主(机体因素):遗传(其中MHC是控制个体免疫应答质和量的关键因素)、年龄(新生儿或动物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故易引起细菌感染)、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四、免疫途径(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血液、口服,危险性及原因?)1、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再次免疫间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容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等2、进入机体内的途径:注射、口服。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免疫效果相对较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亦可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