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报告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9512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研究报告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轼研究报告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轼研究报告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轼研究报告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轼研究报告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研究报告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研究报告汇编(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成员:刘莹 马霞 粟炜林 张秀英 李鹤翔 余佩珊 苏轼研究报告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 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什么样的家庭铸就了苏轼 祖父: 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正值六十三岁,七十五岁的祖父去 世时,苏轼已十二岁,祖父年轻时

2、生的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 大,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苏轼的童年天天与祖父相处,祖父的生 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后 来苏轼已经成为牵北宋文学牛耳的文学泰斗,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几个至交与仰慕他的人前去拜访他,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 ,他就向来客述说了老汉生前的几件趣事,祖父年轻时是眉山最有名 的轻财好施的善人,每年收过稻子,他总要拿出一些米来换成稻谷, 在自己的谷仓里竟然存了万石之多,每逢眉山遭遇灾害,他便拿出稻 谷来赈济乡亲。每年他还利用院前房后的空地种植芋头,穷人春荒无 食时,苏序就用大锅煮芋头,放在门外,任由贫困无食者自取。有一 年眉山是

3、大荒年,他甚至卖掉几亩地用来救济穷困。 祖父遗风 苏序淡于功名,不拘礼节,经常携酒一坛与亲友村翁在村外的地头树下席地 而坐饮酒取乐,常常引起一些规矩拘谨的农民吃惊。一天他的儿子苏焕考上 了进士,并封了官,成都官府派人送来官家的喜报,因儿子中了进士,苏序 也因子登朝为官,被恩授大理评事,故后人称其为“苏廷评”。成都送喜报的人 在村头碰到他时,老汉正酩酊大醉,手里还攥着一大块牛肉。他除了让官差 在乡亲们面前高声宣读了喜报以外,欢乐之中把手中的那块牛肉也塞在官差 送来的装有官服的行李之中,让一村中的小伙子背着,他则骑上毛驴往家里走 去。街上的乡邻和孩子看见一个酩酊大醉的老头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位

4、背着露出红带子官服的小伙子,都尾追其后围观并被传为笑谈。当时考中进 士的镇上还有一家,那就是苏轼外祖母家的程家,程家为此大宴宾客予以庆 祝。而祖父苏序则认为凭儿子的才能,考中进士是预料中的事,没有什么值 得庆贺的。 祖父信仰道教,但并不迷信,思想也开放,一天他在大醉之后,竟然走进一 座庙里,在乡亲们的喝彩声中,一棒把庙里的神象砸得粉碎,原来乡亲们都 很憎恨庙里的那位主持,因他常以神象的名义向乡亲们勒索钱财。后来苏轼 给门人多次谈到此事,并讲:“祖父公如此鄙视官场,旷疏放达、思想开放, 唯有识之士方能识之”。苏轼幼年之时常随祖父出入道观,后来祖父又把他送 进天庆观跟着道士上学,在祖父的影响熏陶之

5、下,苏轼自幼爱读庄子喜欢 道德经,因此道士张易简也成了苏轼的一位启蒙教师。 父母皆师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大文学家,在苏轼十二岁之前父亲几次进京赶考,但屡 试未中,于是就在往返京城之时游学江淮各地,遍游名山大川。 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弟,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眉山苏、程都是大族,同 是进士府地,苏程两姓联姻,两家名门血统的混合,成就了苏轼兄弟的旷世 奇才,应该不是偶然。在苏洵往返京城赴考游学各地的那段时间,都是母亲 程氏在家辅导孩子读书,程氏的教学就哲学倾向来说,与张道士恰恰相反, 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教材主要有论语、孟子、汉书、后 汉书等。母亲的教育更多采用讨论启发式,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母亲总

6、要 考问他一些有关古今成败的问题。一次她给儿子苏轼讲授后汉书中范滂 的故事,这段史传记载东汉末年大诛党人,范滂亦在搜捕之列,滂在与母亲诀 别时说,自己舍身取义,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对母亲有不可割舍之恩,请母 亲万万勿增悲戚。母亲则从容地回答他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 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小苏轼听到母亲的讲授,向母亲质疑:“ 我长大如作范滂,您能舍得我去死吗?”母亲毅然回答他:“汝能为滂,吾顾不 能为滂母耶?”这个场面使苏轼“亦奋厉有当世之志。”以后,终苏轼之一生, 他虽然热爱自然,企慕陶潜,却终生未能归隐。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他的这 种刚正不阿,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教

7、育,早已溶化在血液之中,成为 他做人的本质人格之一。 兄弟情深 在苏家和苏轼一齐读书长大,一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他的弟弟苏辙。弟弟 比苏轼小两岁,他虽然缺乏哥哥的领悟能力和敏捷反应,但却虚心好学、学 而不忘,他性格深沉内向,于是苏洵给其取名为“辙”,字“子由”。“辙”与“轼 ”相反,“轼”是在最高处,“辙”却在马车的轮子之下,是车子在路上留下的痕 迹,父亲希望性格内向的次子尊重规律、功成不居、远离祸害。这个名字的 深意似乎寄托了祖父苏序的道家思想。内向型的子由沉稳聪明、持重保守、 为人忠厚简朴、不偏激、少脾气、处处与人为善。在学习上,他听从父母教 诲,一生以兄长为师。苏辙生有三子七女,子女成群

8、,生活开销不少,薪俸 也没有苏轼多,但他节约简朴,善于积钱,在苏轼被贬生活困顿之时,总是 弟弟帮助哥哥度过难关。对于哥哥放荡、开朗、好辩、天真、出口无忌、不 顾后果的个性,子由经常提醒哥哥,不可对任何人都推心置腹,而苏轼也知 自己的短处,但秉性难改一生为此吃亏不少。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和在以后 的仕途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东坡终生歌咏的题材。流传千年 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词就是中秋之夜怀念子由之 作,此词一出,历代中秋咏月之词黯然失色。苏轼寿高十年。 兄弟二人忧伤时互相慰籍,患难时互相扶助,彼此不时会面于梦寐之 间,写诗作词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的亲情,在中国这样的伦理之

9、帮也是 迥不寻常的。子由生来气质恬静冷淡、处事稳健实际,在官场虽然后 来也遭贬谪,但竟比哥哥得意,官职也比哥哥更高,在位时间也比哥 哥更长。兄弟二人互敬互爱,相互扶持一生,实在感人。苏轼在一首 诗中写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亦是贤友生。” 兄弟二人对朝政的见解认识相仿,宦海荣辱相同,但子由冷静机敏, 每向兄长规劝,兄长颇能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不像 兄长那么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在政敌眼里也不那么危险可怕,所以 他所受的迫害和苦难也远远少于哥哥。子由后来在给苏轼所写的墓志 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这也恰好说 明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相扶一生的

10、兄弟之情。苏辙天性精通养生之道 ,寿享七十五岁,比苏轼寿高十年。 结发之妻 对苏轼一生的学业、仕途、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的女性除了母亲程 氏和两宫太后以外,还有苏轼的三位妻妾王弗、五闰之和王朝云,她 们分别作为官场仕途的守护之神,日常起居的贤妻良母和精神生活的 红粉知己而陪伴守护了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是乡贡举人王杰的女儿,王杰也是眉山青神县 的名流,王弗年幼时每当父亲读书写作之时,她总是喜欢在守在父亲 身边,受到很深的文化熏陶,有着很深的文化功底,她在父亲影响之 下,从小便酷爱学习,琴、棋、书、画皆有所通,人人都夸她聪明。 嫁与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才子苏轼之后,已让其倾心迷恋。婚后

11、的 苏轼,为了迎接科考,显得更加成熟。就象一只雏鹰在演练着各种技 艺,积蓄智慧和能量,等待着飞离故乡的山水,飞到一个更广阔的天 空翱翔的时机到来。十九岁的苏轼,在离川前的两年时间里,在父亲 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他在努力地攀登书山,力争站在 更高的视点上,鸟瞰中国历史的盛衰变化,积累治国之策。在中国历 史人物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贾谊、陆挚等人。他还以务取实用,不为 空言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一一立论,据本集考索 ,计有:易论、书论、诗论、礼论。 然而好景不长,正值苏轼风华正茂,雄姿英发,平步青云之际,年仅 二十七岁的王弗因病故去,公公苏洵对王弗逝去也很悲痛,他对苏轼 讲:你的

12、妻子随汝至今,倍受艰辛,今你由凤翔刚到京城四个月,就 离你而去,实在不幸,你应将她葬在你母坟旁才能对得起她。也算王 弗有幸,十一个月后公公苏洵也在京师病故,仁宗皇帝赐银百两,绢 绸百匹,并派官船特批苏轼兄弟经水路载父丧归蜀安葬。王弗也得以 随父丧安归故里,在公婆墓北八步安葬。苏轼兄弟为父守丧期间在墓 地周围的荒岗之上种了三万棵松树,寄托对父母和爱妻的哀思,至今 仍为眉山一景。王弗与苏轼一同生活了十一年光阴,爱妻去世之后, 东坡一直不能忘怀,妻子提醒他的那些忠告不时在耳边响起,后来竟 然被一一应验。就在爱妻故后的第十个周年,正当苏轼调任密州(山 东诸城)孤寂失意的日子,苏轼在梦中见到了久别的妻子

13、,醒来写成 的那首催人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的名篇一直流传至今。 王润之 在苏轼回乡居父丧期满之后,在前妻王弗的伯父王君锡的 主持之下,完成了续弦之礼,新娘名为润之是王弗的堂妹 ,在同辈姊妹中排行二十七位,因此被唤作“二十七娘”, 这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姑娘,父亲王君锡也是青神县贤达名 流。十年前苏轼回家居母丧期间,苏轼常回妻的娘家,润 之当年只有十来岁,在家中多次看到身中魁元,风流倜傥 的姐夫,早就暗生情愫,心中惊奇

14、赞赏之余,也非常羡慕 姐姐,现在看到姐夫又不远万里送姐姐归葬乡里,并在墓 地植松三万,姐夫对姐姐的深情更坚定了她嫁给姐夫的心 愿,因为润之比丈夫小十二岁,且早就对苏轼佩服的五体 投地,所以婚后几乎事事都听从丈夫的意见。 她虽然不如堂姐那么有主见和精明干炼,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也比 较随顺,非常容易满足,在丈夫仕途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也并不觉得 自己是高官贵妇而高人一等。在伴随丈夫二十五年宦海浮沉的生涯中 ,一直和丈夫忠心相伴,同甘共苦,他对堂姐的遗孤苏迈视同己出。 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因薪俸锐减不够家用,每 逢初一,她就把四千五百文钱薪俸分为三十串,由丈夫挂在房梁之上 ,每天

15、早上用画叉挑取一份以供家用。如果哪天有钱剩余,就放在那 个存零钱的大竹筒中,来了宾客就从竹筒里取钱买酒待客,虽然被贬 的日子生活贫困,由于润之善于理家,苏轼贬黄期间从没缺过待客的 酒资。苏轼初到黄州满腹冤屈,因失眠而害眼病,润之对他关怀备至 ,使东坡的生活备感安宁。年轻气盛,政治上锋芒毕露的苏轼在妻子 的开导之下,人生态度也渐趋自然,除了每日躬耕东坡,吟诗作画, 倒也闲适自如。流放的痛苦,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王润之在对苏轼在 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常让苏轼在仕途被贬最困难的绝望时刻,想 到美丽善良的妻子和子女绕膝的欢乐。是王润之使曾两次想到自杀, 又在长江边居住了四年的苏轼,最终没有去重蹈屈原跳

16、江的复辙,也 应算个奇迹。 苏轼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进京应试 名动京师 自请出京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东山再起 筑建苏堤 流落儋州 最后结局 l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 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 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 ,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 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 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 ,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 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 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l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 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 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 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 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