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599081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李学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李学勤 从现代的古代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怎样去看待我国世代相传的炎黄二帝事 迹,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 本纪 ,而五帝本纪开端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这样重 要的记载,我们是不能忽略过去、不予研究的。可是在几十年来疑古思潮盛行的 时期,炎黄二帝的事迹几乎被全部否定了,普遍认为是子虚乌有,屏之于历史研 究的视野之外。因此,这里涉及炎黄二帝,也必须从疑古思潮的评价说起。 疑古思潮从起源上说,可追溯到上世纪末,也就是晚清的时候。当时的人们 向西方寻求真理,对旧的传统观念,包括对中国上古历史的看法,产生了怀疑, 开始采取批判的

2、态度。实际上,这种疑古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出现,差不多在同样 的时间,日本和欧洲也都有人对中国的古史表示怀疑。他们的见解,对中国学者 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辛亥革命以后,疑古思潮在中外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外国的例子,如日本的白鸟库吉有尧舜禹抹杀论 ,是很有名的。由中国当时 的思想史来考察,疑古思潮肯定是有积极进步的意义的。因为这一思潮的兴起, 有利于冲决封建思想的网罗,和后来“打倒孔家店”也有联系,是起了进步作用 的,应给以充分的肯定。不过,我们今天加以回顾,也有必要指出,疑古思潮有 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是说,对于古史,对于古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否定过度 了,以致造成了古代历史文化的空白。在当时

3、疑古思潮中,曾出现一种极端的说 法,叫做“东周以上无史”论。过去说中国有5000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 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不少学者曾提出克服疑古思潮不足的想法。有的认为应以释古代替疑古, 提 倡信古疑古释古的三阶段说,有的则主张应以考古取代疑古,从而重建 古史。 后来中国的古史是怎样得到重新认识的呢?我觉得主要依靠两点:一点是 新的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入。郭沫若同志1929年撰著,1930年出版 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重新认识中国古史的嚆 矢。郭老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强调,要补充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所没有讲到的中国古史。另外一点是现

4、代考古学,从20年代开始,现代考古学 2 在中国建立,这在传世文献以外,为人们开辟了认识古代的新的途径。这两点结 合起来,才使中国古史的研究有了今天的面貌。 近人对于古史传说特别作出系统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应推徐炳昶(旭生) 先生。他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书中指出: “传说与神话是很相邻近却互有 分别的两种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传说总是掺杂神话,但“很古时代的传说总 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这个观点对于祛除疑古思 潮的副作用非常有益。我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特别是炎黄二帝的传说, 不 能单纯看成是神话故事。 这些传说确乎带有神话色彩, 但如果否认其中的历史 “质 素、核

5、心” ,就会抹煞中国人的一个文化上的特点,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重 视历史的传统。有的外国学者说中国人是一个历史的民族,这话是有道理的。 中 国从记载虞夏商周史事的尚书 ,一直到今天,历史记录从来没有间断。在这 一点上,恐怕世界上很少有别的民族足以相比。中国历代都重视历史,也尊重史 官。史官在王朝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古之王者 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看周礼等古书记载可以知 道,太史这个官职虽然级别不高,可是在一定意义上却能和六卿平等。中国这 种重视历史的特点,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重视历史的传统的形成,不是在几十 年、几百年间所能做到,而是有着深远的

6、根源。古代的历史传说,正是这种传统 的一部分。 在历史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都做过领导工作的尹达同志, 对古代历史传说的 意义也给予很高的估价。他在逝世前最后一篇论文,即为史前研究杂志撰写 的发刊词衷心的愿望里,指出应该揭示古史传说的历史背景和内涵,需要结 合考古学作很好的研究。 我觉得尹达同志这些话不是轻易讲的,而是他几十年 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古史研究积累的重要经验。当然,怎样把考古学的成果与 古史传说结合起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我个人认为,千万不可以简单地把某一考 古文化同传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这样每每会造成误会甚至混乱。德国学者艾 伯华说过: “虽然考古学研究在中国已取得巨大进展,当以社会

7、组织为研究主题 的时候,考古学仍不是很好的研究方法。即使在欧洲,考古学研究进行了一百多 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无法把考古学文化与文献记载的文化联系起来。 发 掘所得遗存的分布,显然与种族的分布不相一致,中国的情形也是这样。考古学 3 家根据物质遗存复原了若干文化,以至试论这些文化的传播和迁移。不过迄今为 止, 任何把这种文化同文献记载的文化与种族结合的尝试,都仅仅是难于凭信的 假说。 ”这番话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这里我想趁机会向大家推荐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邵望平同志写的, 叫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 。 论文的题目似乎有点奇怪, 很多人认为禹贡是非常晚的作品,是战

8、国甚至更迟时期才出现的,那么怎样 对禹贡九州进行考古学研究?我想大家可能会有兴趣。我觉得这篇论文的贡 献在于它用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即文化区系的理论, 去解释 禹 贡 。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史前文化分成若干个文化圈,以这些文化圈与禹 贡讲的九州逐一对比。从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禹贡九州绝不是想象杜撰, 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这篇文章至少在研究方法上, 可以给人们不少启发。 进一步如果把较早的青铜器文化的文化圈也结合考虑,对禹贡的价值或许还 可以有更深的认识。 这样说来, 我们对于炎黄二帝的传说也应该有新的理解。如不少同志在讨论 炎黄文化时所说的,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

9、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 形成的过程。 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 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所说黄帝“迁徙往 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设官置监,迎日推策, “顺 天地之纪, 幽明之占, 死生之说, 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 淳化鸟兽虫蛾 (蚁),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又表现出早期 文明的特点。因此,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 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 五帝本纪受五帝德内容的限制,对于炎帝所论不多。 史记三家 注于此作了补充。 史记正义佚文云: “炎帝作耒耜

10、以利百姓,教民种五谷, 故 号神农;黄帝制舆服宫室等,故号轩辕氏;少昊象日月之始,能师太昊之道, 故 号少昊氏,此谓象其德也。 ”可见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有密切的联系。炎 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在古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 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 “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 炎帝。 ”实际传说中的某人生某人,每每并非直接的亲子关系,这是研究中国古 4 史传说的学者所熟知的。 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指出: “少典者,诸侯 国号,非人名也。 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世)纪 ,中间凡隔八 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

11、为天子乎? 何其年之长也?又按秦本纪云: 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玄鸟之卵而生大 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 ,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 子孙, 故左传 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 ” 这 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 黄 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 第二, 炎帝、 黄帝相隔年代较长, 而炎帝早于黄帝, 据帝王世纪讲,其间共历八世。 还应该说明,炎帝与黄帝分别居处在不同的地区。黄帝的区域比较清楚, 大 家知道,传说他都于新郑。黄帝亦称有熊氏,新郑号称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黄 帝居处的故址。 这个地点刚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

12、黄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区是很清 楚的。 本纪说他“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 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其活动的范围即以中 原为轴心。炎帝则不然,传说中他虽长于姜水,但是“本起烈山”,都于陈。 陈在淮阳,这乃是豫东南的地方。 山海经说炎帝之后有祝融,祝融之后有共 工,是南方的系统。所以我们看到,黄帝、炎帝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区,一个是 中原的传统, 一个是南方的传统。 这种地区的观念对我们研究古史传说颇有意义。 过去,徐炳昶先生、蒙文通先生等都有类似的见解,在此毋庸赘述。 近些年,在史前一直到文明形成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上,有一项重要的成果, 就是纠正

13、了过去以中原为中心的单元论观点。 以中原为中心的单元论的形成有多 种多样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考古工作大多局限在中原地区。 后 来考古事业发展扩大,也便自然而然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现在看来,中华文明 的起源不能是单元的, 文明起源的各个因素不是在一个地区产生,而是在若干地 区分别酝酿和出现的。至于文明在什么地方形成和突破,是另外的问题,至少从 起源来说,必须看到若干地区的交互作用。这就是讲,中华文明是我们辽阔幅员 之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成果。 长期以来,大家讲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句话今天仍然是正确的。特别 是作为文明早期的几个朝代,确实都建都在黄河流域。可是谈到文明的起源,

14、考 5 虑到近年的考古成果, 应该认为长江流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长江地区从考古 文化来看,是相当进步的,绝对不是一个落后的地区。我想这一点凡是关心中国 考古学发展的人都会有同样认识,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也有一个“两河流域”, 就是黄河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影 响、沟通和融会。这个观点恰好与炎黄二帝居处的两个地区一致,看来并不是偶 然的。 在黄帝以后的古史传说中,依旧可以看到黄河、长江两个地区的关系。最近 我在一篇小文里曾谈到有关问题。据国语 ,黄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14 人,但只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大 戴礼记

15、帝系详细记载了黄帝二子的后裔谱系,参以纪年 、 山海经 、 世 本 、 史记等书,可以看到古代一些重要的王朝和方国都出于这二子,试表列 如下(有省略) : 帝系说: “青阳(玄嚣)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 “泜水” 史记 作 “江水” ,是由于汉代字写草了,这个“泜”字和“江”字接近。泜水应即今河 南沙河,源出鲁山西,流经叶县,入于汝河。昌意所居若水,则是今雅砻江, 流 经四川西部,入于金沙江。颛顼也生自若水,事见吕氏春秋古乐 。因此, 黄帝这二子的居地也分为一北一南。玄嚣一系,如帝喾、唐尧、商、周,都在北 方。昌意一系,却多在南方或与南方有关,例如虞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 九疑” ,

16、夏禹生于石纽,崩于会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诸侯。 我在上面提到的小文中说过: “ 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源的谱系,在近代备 受学者的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意义 是不容抹杀的。我觉得如果细心推求,其中不乏启示。 ”这也就是说,炎黄二帝 以及其后裔的种种传说都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可以确切地知 道炎帝、黄帝是什么样子的人,我们不能那样去作研究。我只是说,中华文明的 形成与炎黄二帝传说应当有密切的关系。 炎黄二帝事迹以及黄帝之后的传说谱系,还向人们说明了两个问题。由于篇 幅限制,在这里只能简略地勾画一下。 第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要比很多论著设想的要早,甚至要早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时期。前文曾经说过,因为有疑古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历史一下子被缩短了差 6 不多一半,似乎东周以上,至少西周晚期的“共和”以上,历史都成了渺茫的空 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