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8876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川化学(20111110)教材(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冰冻圈科学概论 第三讲 冰川化学与冰芯气候环境记录 效存德 张东启 cdxiao zhangdq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11月10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程 目 录 一 引言 二 冰川化学 三 冰芯断代方法 四 冰芯主要气候环境代用指标 五 冰芯记录揭示的主要事实及其对深化地球 系统认识的贡献 What Where ? How? Why 一、引 言 雪花形状与温度、湿度关系 雪花中包含“信息” K yr 干旱高温暴雨大风 沙尘暴雷暴 洪 涝 厄尔尼诺 方法: 将今论古 目的: 鉴往知来 冰川化学 冰川学 地球化学/生 物地球化学 气候学 生物学 大气化学 海洋学 多

2、学科交叉特点明显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冰川学 普通冰川学 冰川物理学 冰川化学 冰川水文学 小是小 二 、冰川化学 2.1 冰川化学及其发展历史、趋势 2.2 大气杂质从大气向雪面的沉降方式 2.3 杂质在大气-雪-冰界面的迁移过程 2.4 影响冰川化学记录“保真性”的因素 2.5 冰川冰(雪)的物质组成 2.6 主要分析仪器 2.7 雪冰内的离子平衡 2.8 雪冰内主要杂质的来源 2.1 冰川化学及其发展历史、趋势 什么是冰川化学? 冰川(雪)化学是冰川学中研究冰雪的化学特征和其 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的组成、来源及变化的过程的一 个分支。是用于解释过去大气化学成分的一种手段, 是冰芯古气候古环境研

3、究的基础。 含量小:冰川中杂质种类繁多,和冰川主要物质组成雪 冰相比,这些杂质所占比例极其微小; 环境指示意义强:根据他们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现代条 件下这些物质的分布状况及其来源和传输过程的研究,可反演 过去大气环境的变化,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特点: 气候系统 IPCC, 2007 冰川化学的重要性 l大气参数的代用指标:气温、降水、环流 l古火山活动的记录: 天然档案 l气候主要/快速事件的大气圈响应:极端事件 l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C、N、S,) l人类活动的大气圈响应(降水酸化、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圈 的氧化能力 ) l等等 总之,增加了人们对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及其 内部

4、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 冰川化学发展历史 冰川化学研究始于1950s 测试技术和防污染措施限制:分析内容有限,数据不正确 较早开始的是研究建立雪冰内稳定同位素比率与温度的关系 (-T)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剖面恢复古气候记录。 稍后开始了通过微粒(tephra)浓度、酸度(H+)研究火山事 件和通过放射性元素研究核弹试验等人为污染。 近30年在雪冰内阴、阳离子、冰芯温室气体、生物有机酸、 痕量重金属、冰和气泡内气体稳定同位素、微生物的研究方面 有了很大进展。 冰川化学发展历史(具体事例) 1969年:冰芯中Pb的浓度比几千年前到1960s升高了200多倍(Murozumi et al., 1969)

5、 1977年:大量的火山喷发在冰芯中的层位酸度较大(Hammer,1977),用来估计 火山喷发的SO2释放量(Hammer et al., 1980; Legrand and Delmas, 1987) 格陵兰Camp Century和南极Byrd、Dome C深冰芯显示末次冰期时与现在相比, 具有更高浓度的海盐和陆地气溶胶(Cragin et al., 1977; Petit et al., 1981), (较高的 风速、大面积的干旱区) Greenland冰芯记录了随着化石燃料燃烧增加引起的降水酸度的变化(Neftel et al., 1985; Mayewski et al., 198

6、6) Saigne and Legrand(1987)首次研究了MSA,对研究海洋DMS释放的变化及其对 硫循环的贡献有重要意义 有关NO3-的研究很多,但是目前仍然是来源、古环境意义最不确定的 (Legrandand Kirchner, 1990; Wolff, 1995) 冰芯中的有机成分的测量,如黑碳,总有机碳、羧酸( Chylek et al., 1992;Cachier, 1995, Legrand and De Angelis, 1995) 冰川化学发展趋势 u随着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 仪器的检测限低、灵敏度高 (ppmppbppt) 测试的内容不断增加。 u更加注重大气雪冰过程的

7、研究 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 成的多项体系称之为气溶胶。 据直径不同,分为: 巨粒子:10 m 粗粒子:1-10 m 细粒子:0.1-1 m 超细粒子(爱根粒子):0.01-0.1 m 在南极:划分标准改变。 2.2 大气杂质从大气向雪面的沉降方式 湿沉积 干沉积 远距离传输(远源) 近距离传输(近源) 干沉积作用(dry deposition): 无降水时气 溶胶由大气向雪面的输送。 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 大气动力输送:湍流扩散、沉降作用 - 边界层输送:准表层(扩散、拦截、惯性运动及 沉降作用) - 表面相互作用:吸附、化学反应、重新释放 湿沉积作用(wet

8、deposition): 降水过程使气溶 胶从大气中分离。 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 核化:冰核 - 云内清除作用:杂质与水分子的扩散、拦截、碰 并,等等 - 云下清除作用:淋洗 在极地地区,核化作用是最重要的湿沉积作用,气 体的湿沉积以云内清除为主 总之,进入表雪的可溶和不可溶杂质来自大气气溶 胶干、湿沉降以及雪面的对气态化合物的捕获 清除比率W的计算: W=C雪大气/C大气, 其中C雪为杂质在雪中的浓度,C大气为杂质在空气 中的浓度,大气为大气密度 格陵兰Dye 3同时检测大气 和雪中的硫酸盐获得的清除 率(据 Davidison, 1988) 2.3 杂质在大气-雪-冰界面的迁移过程 密度

9、 (kg/m3 ) 年龄 (yr) 200 0.5 400 1 550 20 800 100 840 120 Catm (全球大气浓度 ) 大气环流过程 Catm(局地大气浓度 ) 干、湿沉积过程湍流输送过程 气雪分离过程 Csnow(降雪内浓度) 风吹雪导致的重新分配 Cfirn(粒雪内浓度) 平滑作用,衰减作用 Cice(冰内浓度) 衰减作用 (以格陵兰Summit地区为例) 2.4 影响冰川化学记录“保真性”的因素 v 淋溶作用(elution of ions): 由于雪层融水作用导致雪层中化学成分发生迁移的现象称为 离子的淋溶作用。淋溶作用的强弱用浓缩系数CF值表示: CF值的计算:C

10、Fi = Mi/Pi (CFi 代表可溶成分i的浓缩系数,Mi代表该成分在融水中的浓 度,Pi代表该成分在融化前整个雪冰母体中的浓度值) 淋溶作用具有择优性(preferential elution): SO42- NO3- Cl- K+ Ca2+ Mg2+ Na+ (不同地区略有出入) v 风吹雪 v 冰晶水膜中的离子迁移: “预融化”,在间冰期时可达50cm之远,与“气候突变”尺度相当。 v 化学反应 对于冰芯气泡,还有如下作用造成“干扰”: v 物理和化学吸附 v 化学反应 v 重力分离 按气体方程:Piz = Pi0 exp (Migz/RT) (Piz 为气体i在深度z处的分压, P

11、i0 为气体i在冰面的分压,Mi为气体i的分子 量,g为重力加速度,R为气体常数(=8.134J/K mol),T为温度。 由于沉积作用,较重的空气组分富集在深部: 复习与讨论: 1. 冰川化学的特点? 2. 冰川化学有哪些重要性? 3. 影响冰川化学记录的因素有哪些? Health break 2.5 冰川冰(雪)的物质组成 冰体(H2O): (氢氧同位素) 气泡:大气 “化石” (气体组成、气泡体积) 各种杂质(impurities) 主要阴阳离子:H+, NH4+, K+, Na+, Ca2+, Mg2+, Cl-, SO42-, NO3-, 生物有机酸:甲酸、乙酸、MSA,等等; 重金

12、属元素:Pb, Cd, Hg, Zn, Cu, 等等; 放射性同位素:85 Kr, 10Be, 7Be, 210Pb, 36Cl 不可溶微粒:各种粒径 (m级); 有机物:H2O2、 HCHO、黑碳、总有机碳、农药、杀虫剂。 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等。 2.6 主要分析仪器: 氢氧稳定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激光技术 (如PICARRO) 温室气体: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主要阴阳离子: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 生物有机酸:离子色谱 H+,电导测量,(定量估计酸度) 不可溶微粒:Coulter 记数法 放射性同位素:a、b计数器, g谱仪 重金属: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13、ID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激光原子荧光光谱法(LEAFS)、示差脉 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 Dionex 600高效离子色谱仪的组成 1 泵 2 流动相 3 气路 4 进样阀 5 色谱柱 6 抑制器 7 柱箱 8 检测器 9 色谱工作站 离子色谱系统示意图离子色谱系统示意图 流动相储罐流动相储罐 泵泵 保护柱保护柱 分析柱分析柱 抑制器抑制器 色谱工作站色谱工作站 流路流路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 分离分离 抑制电导抑制电导 ( (安培安培) )检测器检测器 数据采集和仪数据采集和仪 器控制器控制 进样器进样器 光检测器 电导

14、池电导池(安培池) 紫外可见(荧光 ) 二极管阵列等 2.7 雪冰内的离子平衡 可溶性阴、阳离子是冰川冰内的主要杂质成份类型之 一。这些离子的种类很多,如 Na+、 K+、 Mg2+、 Ca2+、 NH4+、 H+、 Cl-、 F-、 NO3-、 SO42-、 HCOO-(甲酸)、 CH3COO- (乙酸) 、 CH3SO3-( 甲基磺酸)等,但其含量是有差别的。 根据浓度量级,一般把浓度高于0.1eqL-1,的离子称 为主要离子。通常有:Na+、NH4+、K+、Ca2+、Mg2+ 、H+、Cl-、NO3-和SO42-。 雪冰内的离子平衡 为了了解雪冰内杂质含量的高低、阴、阳离子的平衡状态,

15、确定不同离子可能的存在形式,进而确定各种成分的可能的来 源,需要进行雪冰中可溶性成分的全分析。 常引入离子浓度总量()和阴、阳离子的差值(C)这两 个概念 C= 阳离子 - 阴离子 式中 表示当量浓度, 考虑到各种离子的分析误差,C小于值的5%时,我们认 为样品中阴、阳离子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分析结果可靠。 当量浓度: eq L-1 = (ng g-1)/分子量 * I化合价I 南北极LGM和目前气候条件下的离子组成 南极点雪坑19551989年时段内主要阴阳离子 和d18O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Modified from Oeschger) 2.8 雪冰内主要杂质的来源 主要阴阳离子来源:

16、K+,Na+, Ca2+, Mg2+, NH4+; SO42-, NO3-, Cl-, HCO3- 原生气溶胶 l 海盐离子(sea salt): Na+, Cl-为主,Mg2+, Ca+,SO42-和K+次之; (生成方式:海浪,风力) l 陆源气溶胶 Mg2+,Ca2+,CO3-,SO42-,AlSiOx (生成方式:干旱、风力) 对极地地区而言: 由陆地、海洋和外部空间向大气输送的粒子成分 次生气溶胶 l 生物体释放和人类活动释放: SO2,(CH3)2S (DMS),H2S, COS, NOx, NH3,等等。 l 通过化学反应(自由基O3,H2O2,OH, RO2, NO3),生成: H+, NH4+,Cl-,NO3-,SO42-,CH3SO3-(MSA), F- , HCOO-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大气圈内气体与粒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后 形成的新的粒子 南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