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3285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373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7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7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7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7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材(3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主讲:刘洪仁教授 电话:13094489214 主 讲 教 师 简 介 |刘洪仁,1959年生,湖南 安化人。1984年毕业于湖 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 秋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所,1987年 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本院中文系教授、古 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兼大学 语文教研室副主任。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 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 论柳宗元辞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 展等论文20余篇,出版中国 古代文化精要、古代杂文研 究论稿、古代文史名著提要 专著三部,社会百态传神照 古代通俗小说欣赏、唐 伯虎文集等通俗读物十余部。 教学方面,除承担专业课教学 外,还承担并

2、负责全校公共课“ 大学语文”的教学,并长期开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杂文 研究”等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 课。 绪 论 要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一、“文化”的含义 什么叫“文化”? “文化”一词,含义极为宽泛,大至人类社 会,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莫不与“文化” 有关。唯其如此,因而才有名目繁多的 各种“文化”。往大处说,有所谓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古希腊罗马文 化等;往小处说,则有服饰文化、饮食 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烟文化、 酒文化、茶文化、厕所文化 。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 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统治者通过观察

3、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 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 理天下。从字源上来分析, “人 文”之“文”,是由“纹理”之义引 申而来,指人类社会中各种错 综复杂的关系,如夫妇、父子 、兄弟、朋友、君臣、上下、 邻里等等,所谓“人文”,即指社 会各阶层、各集团的人们之间 的关系。 |至于“化”字,则有改变、变 化、化生等意思。所谓“人文 化成天下”,就是通过人伦教 化使人们自觉行动。唐孔颖 达周易正义解释说:“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 谓。”可见,中国古代的“文 化”一词,即“以文教化”之意 ,也就是以诗书礼乐、道德 伦理教化世人,由此引申为 封建统治者文治教化的总和

4、 。 |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 是近代通过日文转译从西 方引进的。而西方的所谓“ 文化”,则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其本义为耕种 、居住、练习、留心或注 意、拜神等,含义极为宽 泛。最先把“文化”作为专 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誉为“ 人类学之父” 的英国学者 泰勒(18321917)。 |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 一书中说:(文化) “是 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 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 的这一概念内涵已经包括了文 学、艺术、哲学、思想、教育 、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诸多 方面的内容,甚至于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经济结

5、构、典 章制度等也都包括在“文化”的 范围里。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观点影响 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具有 开先河的意义,且很快被我国 近代的先进思想家所接受。直 到现在,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 和认识“文化”的参考。正因为“ 文化”一词含义极为宽泛,所以 很难准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 迄今为止,学者们给“文化”下的 定义多达三四百个,可见其复 杂性。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 都倾向于把“文化”分为广义和 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 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 和,即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精神 文化,即与政治经济相对 而言的精神财富,属于意 识形态的哲学、宗教、文

6、 学艺术、礼乐习俗等等。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 看,文化这个大系统包 含三个子系统:即人针 对自然界,创造了物质 文化;针对社会,创造 了制度文化;针对人自 身,创造了精神文化。 |具体说来,物质文化子 系统包括:人们为满足 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改造 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 ;人们运用生产力改造 自然、进行创造发明的 物质生产过程;人们物 质生产活动的具体产物 。 |制度文化子系统包括: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 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 生产关系;建立在生产 关系之上的各种社会制 度和组织形式;建立在 生产关系之上的人们的 社会关系以及种种行为 规范和准则,等等。 |精神文化子系统包括人们的 各种文化设

7、施和文化活动, 如教育、科学、哲学、历史 、语言、文字、医疗、卫生 、体育以及文学、艺术等等 ;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满 足生活的方式,如劳动生活 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 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等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 式和心理状态等。 |也有人主张将“文化”分 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 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 化层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 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 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 、食、住、行等;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 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 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 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

8、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 所欲; |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 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 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 念、审美情趣、思维方 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 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 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 的精华部分。 二、 学习 中国 传统 文化 的必 要性 |我们这里所介绍的中国古代 文化,习惯上也称之为传统 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共同创造,是整个民族智慧 和创造力的结晶。那独具特 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 文化典籍,惠泽世界的科技 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宗教哲学等等 , 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内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达5000年之久。中国传统

9、 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 延续力。世界上曾经有过 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媲美的 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 ,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 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它们对人类文明也都作出 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 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 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 华文化传承不绝。它不仅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大放异 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 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 路”以后,还影响了西方 世界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文化虽然它也曾遇到 过种种危机与挑战,但总 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恰 似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 滚滚东流,亘古不断,至 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随 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 高,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传

10、统文化的对外传 播更加迅速,影响也更加 广泛。 |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 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兴趣,现在 西方国家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和 研究汉学的人日益增多,儒学 、老庄哲学和易学在西方 非常盛行;京剧的表演艺术使 欧美国家的观众那么入迷,一 些欧美学生学习京剧表演那么 如痴如醉,惟妙惟肖;对三 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 小说的研究也成为国际上的显 学;孙子兵法更是早就成 了日本和西方企业家的必读书 目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布尔于1986 年出版了一本名叫中国发 现和发明的国度的书,书中指 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 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 中国。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 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

11、观测、现 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 、雨伞、卷线钓鱼器、手推轮车 、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 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 兰地、威士忌、象棋、印刷术, 甚至蒸汽机的核心设计,都源于 中国。 |他说,如果没有中国的 船舵、罗盘和多级桅杆, 哥伦布就不能到达美洲, 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众多 的殖民帝国;如果没有中 国的马蹬,就不会产生欧 洲中世纪的骑士时代;同 样,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 枪炮火药,也不会结束欧 洲的骑士时代。 |作者的结论是:中国人 至今仍未充分认识自己 的成果,东西方在相互 了解的基础上应该成为 真正的伙伴。由此可见 ,西方人重视和研究中 国文化,并非完全出于 好奇,而是要真

12、正认识 和改造自己。 |因此,具体说来,学习中 国传统文化,至少有这样 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 地认识和把握我们民族自 身的精神特征。 |当今世界,“地球村”越来越小 ,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 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只 有开放与合作才有可能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 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 态来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 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 应该思考的问题。真切地把 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较 之把握诸如皮肤、头发、眼 睛的颜色之类体质特征要困 难得多。然而,任何民族, 其文化形态尽管纷繁多彩, 但其主色调、主旋律还是可 以寻觅到的。 |唯其如此,才有所

13、谓英国绅士风 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美 国人自由开放说,法国人气质浪 漫说,日本人善采异邦说,等等 。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 大致辨识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 每一个民族内部,固然存在着繁 复多样的阶级、阶层、集团、党 派及个人教养和性格的差异,但 同时也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 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民 族精神。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 化,正是我们认识自己、把握中 华民族精神的可靠途径。 |但遗憾的是,我们还并不 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 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里,人们的注意力比较集 中在阶级斗争或经济建设 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传 统的学习与研究,甚至对 我们的传统文化采取极“左 ”的做

14、法,把优秀的东西当 作封建糟粕加以否定和摒 弃。 |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 革命”,更是一场文化的大 劫难,许多民族文化珍品 ,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道 德等,一齐被当作“四旧” 扫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宣 传和评介,在一段时间里 成了一片空白。人们的头 脑里没有“文化”的概念, 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和礼 仪。 |现在,人们虽然都在大谈文化 ,却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文化 。这些年,我们都感觉到我们 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下降,道德 约束在减弱,社会生活缺乏礼 让的观念与行为,人际交往不 懂得尊重与信赖,更有一些人 视邪为正,以是为非,荣辱不 分,善恶不辨,甚至大言不惭 地宣称“我是流氓我怕谁”。这 正是由于这

15、些人不了解我们的 文化传统、人文素质太低的缘 故。 |此外,我们也还不能很好地把握 自己。过去长期闭关锁国,从帝 王到臣民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 心,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养成 了一种夜郎自大的心理。这种心 理一旦被西方文化冲垮,在一些 人身上就又滋长出一种崇洋媚外 的洋奴心理。试看时下的年轻人 ,对西方的什么圣诞节、情人节 那么热情,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 节日却毫无兴趣甚至一无所知。 试想,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无所 知的一代人,怎能承担起振兴中 华民族的重任! |因此,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也为了提 高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我们 有必要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

16、刻地 认识我们的国情。 |跨世纪的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历 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完成这一千秋伟业 的认识前提是切实认清中国国 情。国情不是空洞物,其实质 就是历史文化及其现状。 |建国近50年来,中国走过了艰 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 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 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数千年 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 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 素,我们吸取得还不够充分, 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 惕和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 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总结40多年来我们走过的道 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 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 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 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 得以延续、进行、发展,社会 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 保存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文 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 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 间,它还活跃在当今人和未来 人的生活实践当中,并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