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3285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期末大作文指导写作备考讲义(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大作文备考高三大作文备考 考场作文的主要问题 1.跑题偏题 2.立意肤浅 3.欠缺设计 4. 逻辑混乱 5.低幼化 对题目认识不到位 写作欠缺精心 符合题意 (20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 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 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 、“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 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 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2、“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 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 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依据材料理解“老规矩”和“这种现象 ” 老规矩:是标准、法则、习惯,而且 是在礼仪风貌、道德修养、处世态度、 为人行事等方面给人约束、指引、教化 、影响的行为准绳。 这种现象: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 关注。传统文化的复兴。 跑题偏题: “风景”(老规矩与其说是一种标志,不 如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道风景) “细节” “坚守”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规则”、 各种“法律法规” (201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 答。不少于700字。 在中华民族发

3、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 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 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 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 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 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 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 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 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 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

4、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 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 “中华”:今天意义上的;非外国人;为中国或 中华民族的事业、生活、利益发挥作用、才干。 “英雄”:古、今;大、小;有名的,无名的。 不等于一般性的好人。 “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 “记叙文” 跑题偏题:不是英雄 不是中华英雄 不是一天 不是记叙文 “物”:非“人”,非抽象概念,如指行为(爬 山、游泳)要有载体。 “深入灵魂”(认识、情感):爱的理由,爱的 程度。 与大阅读的联系: 不能写“梅花”! 跑题偏题:不是“物”(“缝隙”、“坚持”、“ 杰克逊”);无“爱”;写梅花 抓住核心概念在语境中的内涵和特征。 一位名叫

5、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曾说:“当 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 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 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若简单的写“勇气”与“宽容”则是 不合要求 合意示例: 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是由少数有勇气的 人引领的,但只有多数人能包容异己, 才能有更多有勇气的少数人带领我们一 起前行。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当我们是多数时, 可以”不同于“有人说”“有人说”,须完 整全面理解句子含义 一类类 上4850 中4547 下4244 二类类 上3941 中3638 下3335 三类类 上3032 中2829 下2527 四类类 上1624 中

6、915 下08 重视成文能力的培养 (1)偏说理阐释的文章如何讨论自己的观点 (核心概念诠释清楚,道理充分,逻辑严密) 1.合情合理 (2)偏记叙抒情的文章如何表现自己的思 想情感。 (会讲故事,能叙议抒情结合) (3)避免写平淡低幼的记叙文。 老规矩中的“三味”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 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 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 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 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北京人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 然在教育中要透露出人情练

7、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 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 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 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 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活得才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 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 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作客不许随便动 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 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 能少;外人再亲近,也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 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 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

8、根根基柱。有礼, 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 ”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 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 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 小的教育,就是要重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 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 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 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 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 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 。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有情明礼德,人和国家兴。 (结尾是更进一

9、层!) 戏院(老规矩) 胡同口的那家戏院,重建了。 说是重建,大抵上只是新来的掌柜想讨个新气儿 ,把那本来只有茶馆大小的二层小楼翻了个新。茶渍 斑斑的桌椅抛个光,门框和立柱刷上层漆。主顾还是 那些主顾,茶水也还是那几道茶水,变的只有这幢小 楼,和在戏台上唱戏的人。 老刘在这家戏院里喝了二十多年的茶,也听了二 十多年的戏。这家戏院换了几班戏子,除了掌柜,就 老刘最清楚。而如今老掌柜也走了,数得出戏班个数 的,也就只剩老刘一人了。 老掌柜走之前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来这儿听戏的 ,买了戏票,茶水随便喝;不买票的,茶水也随便喝 。老掌柜刚来那几年,就凭这条规矩,把附近大小戏 院全都挤垮了。老掌柜有他自己

10、的生意经。没过多久,人 们来这戏院就只跟着这规矩的前半段走了。为啥?戏唱得 好, 茶水又免费,再不给钱,任谁谁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老掌柜就凭着这条规矩在这二层小楼里干了二十多年。 老刘坐在新椅子上,阳光直射在抛光的桌面上,晃得他睁不 开眼。“掌柜的,再来一壶!”老刘提着空茶壶道。“客官, 第二壶是要付钱的,您先”“付钱?!哪有这种规矩?不 是茶水全部免费吗?”“客官息怒,我们也不容易,花大价钱 才说服这楼的主人把掌柜让给我,又费了不少钱在装修上 ”“得了得了,不要了!”老刘虽口干舌燥,但苦于只带 了戏票钱,只好作罢。现在唱的是老刘最喜欢的一出戏,听 完这出再找水也来得及。 台上戏子一招一式,总

11、觉得有些别扭。这一嗓子调低 了,那一嗓子音短了。这种事之前也发生过,老掌柜当权那 会儿,戏班更换的时候,也有这种镇不住场的新人,老刘不 怎么当回事。可今天的老刘却不一样,口干舌燥的他起身重 重地拍了一下那抛光的桌子,头也不回地走了。台上的戏子 被这一声吓住了,久久接不上下一句。 没过俩月,这家戏院的新掌柜就背着一屁 股债跑了。老掌柜也没有回来,他在胡同的另 一头新开了一家戏院。开业那一天,老掌柜站 在戏院门口,看着老刘过来,就指着戏院里那 些满是茶渍的桌椅说:“老刘!交个票钱,茶水 随便喝;不交票”没等掌柜说完,老刘就把 票钱塞到掌柜手里:“老规矩,我懂!” 深入灵魂的热爱 那只风筝就这样飞啊

12、、飞啊,飞过母亲的心空。 打小儿,灵儿的最爱就是风筝。每到故乡一年一 度的风筝集会,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灵儿就会缠着妈妈 去看风筝。五颜六色、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风筝摆 满了一条街。口若悬河的大叔、苦口婆心的大妈,都 不遗余力地向过往的行人推荐着花花绿绿的风筝。母 亲牵着灵儿的手慢慢、慢慢地向前走,灵儿瞪着滴溜 转的大眼睛煞有介事地审视着摊位上的每一个风筝: “大老虎”的虎虎生风、“小鸟儿”的玲珑小巧 但灵儿除了惊叹,并没有要买下的意思。母亲不禁问 灵儿:“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风筝啊?”灵儿拉着母亲 的手,仰着头笑呵呵地说:“我喜欢最像风筝的风筝 !呵呵呵”母亲看着灵儿的笑脸有些心疼,她知 道, 灵儿

13、其实只是想要个最便宜的风筝。 买了风筝到草地上拴好线,母亲攥着灵儿的小手 迎风小跑。看着风筝一点一点地向天上爬,灵儿的眼 中写满了向往与满足。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母女俩的身 上,二人的幸福似乎也就这么简单。母亲觉得,这样 平淡的小幸福似乎可以永远、永远地持续下去。 然而,时过境迁,为了灵儿上学,母女俩搬到了 钢筋水泥怀抱的城里。气派的高压线让在家门口放风 筝的日子永远成为了历史。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灵儿 也不再有时间去离家较远的空地上放风筝了。于是, 那只“最像风筝的风筝”也就被母亲小心地挂起,一 年,又一年。 发生了改变的不只是母女俩的休闲方式,她们之间 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读到高三,灵儿表

14、示想到 外地上大学,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母亲则希望女儿留在 身边,不需要多优秀,只要做个平平安安的普通人就好 。母亲的极力阻拦并未得到灵儿的理解,很长一段时间 里,两人就这样僵持着。母亲几次邀请灵儿抽出半天放 风筝放松放松,都被灵儿以作业多、没时间拒绝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最终还是默认了灵儿的选择 。灵儿走的那天,母亲到机场送行。飞机一点一点地向 上爬,泪水模糊了母亲的双眼。蓦地,那飞机似乎又变 成了灵儿在儿时放飞的风筝,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母亲依然抓着灵儿的小手,风筝线的那一端,风筝在母 女二人的引导下翩翩起舞。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二人身上 ,仿佛这风筝会一直自由地翱翔,翱翔在母亲的心空。

15、 深入灵魂的热爱 我家有一盏煤油灯。小小四方的底座,巴掌高的灯 身,玻璃罩的内侧已经熏成了黑黄的颜色,外表摸起来 却很干净。煤油灯用有蓝色碎花的布袋包着,布袋是妈 妈用给自己做裙子的余料缝的。那时候,我还小,妈妈 还年轻。 这盏煤油灯是妈妈小时候的。在穷苦颠沛的生活里 ,煤油灯是极其珍贵又必不可少的物件,应该属于那种 敝帚自珍的东西。据说妈妈小的时候,家里频繁地断电 ,姥姥就点上这灯,伴着她读书写字。读书,解不了困 顿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是多么沉重的字眼!妈妈如今已 四十多岁了,说起此事,眼中仿佛仍跳动着灯火,那是 发自灵魂深处的感伤。 我与这煤油灯的交集,远不及妈妈那么丰富。 记得小时候,有一

16、次我在外面玩到很晚,滚了一身 的泥和草。我战战兢兢地踮起脚跟轻轻地溜进家门 ,突如其来的一片黑暗里,唯有桌上的一方光亮映 着温热的饭菜和桌旁妈妈的脸。意料之外地,她并 没有发火,而是温柔地叫我去洗手吃饭。饭桌上, 我很快变得放松和理直气壮起来,并且感觉一切都 因那场刚刚经历的“冒险”而变得奇异快活。妈妈 默不作声地听我讲述自己如何和小朋友一起“冲锋 ”“杀敌”,如何带领大大小小一众少年摸爬滚打 仿佛灯火让妈妈变得格外温和,仿佛有一种发 自心底的欣喜,荡漾在小小的房间。 我常以为如今的我足够敏感,能够明白父母对 子女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我常以为十八岁的我能够 明白那些想触碰又缩回的手表达的含义。但我不能。 我仍参不透妈妈的妈妈隔着煤油灯看着她执拗又认真 地写字的脸时,她的内心会不会因为这个供女读书的 选择而迷茫。我仍看不清那一晚我的对面,妈妈怎样 端详我被灯火照亮的兴奋的眼睛。我不知道在那种安 静又神秘的灯光里,妈妈会不会想象孩子抽芽拔节般 长大,会不会想到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