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观+建构概念——“认识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919535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9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助直观+建构概念——“认识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借助直观+建构概念——“认识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借助直观+建构概念——“认识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借助直观+建构概念——“认识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助直观+建构概念——“认识因数”教学设计与评析.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X6=30,5是30的因数。生:我认为是对的。56=30,说明6个5是30,也就是30个小球,每份5个,数6次正好数完。(3)5X6=30,6是30的因数。生:当然也是对的。5是,6也一定是。生:我同意,因为56=30,305=6,306=5。生:(30个小球)5个、5个地数,数6次:6个、6个地数,数5次。(评析:学生主动用“小球”来理解、分析和解释新问题,直观的模型成为了学生认识抽象概念的重要支撑这正是直观的价值。)2根据算式找因数。师:根据“5X6=30”这个算式,能找出30的两个因数。谁能再说一个算式,让大家也能找到某个数的两个因数。(一个学生说算式,大家根据算式找出某个数的两

2、个因数)3归纳因数的概念。师:这样举下去,例子太多了,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说a和b都是f的因数了。生:当C-a=b时,a和b都是f的因数。生:或者用乘法,当ab=c时也行。师:“数球”让我们形象地认识了因数就是可以作为整体中1份的那些整数,字母则概括出根据这种都是整数的乘法或者除法算式,一下可以找到一个数的两个因数,因数总是成对出现的。那12的因数是不是一对一对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12的因数一对一对地画上线)(评析:“因数”刻画的是整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隐形的,不容易被学生察觉、认识和理解,而“数球”活动让这种关系外显,易于感知,同时调动了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其“

3、易于理解”。)(二)研究找因数的方法1尝试尽可能多地找出28的因数。学生先独立尝试尽可能多地找出28的因数,之后进行小组交流:28是不是只有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因数,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找因数的方法,并将28的因数按从JxlJ大的顺序写在黑板上。2借助数轴,感悟找全因数的方法。师:28的因数中有最小的吗最大的呢生:28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28。(课件演示:出现数轴,数轴上出现1和28)师:如果还有因数应该在1和28这对因数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生:最小的是2,最大的应该是14。(课件演示:数轴上出现2和14)师:最小的好说,最大的为什么就是14呢7生:最小的如果是2,

4、2X14=28,最大的就应该是28。生:1527都不可能,它们乘1L28J,乘2就比28大了。师:如果还有因数就应该在2和14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生:最小的是4,最大的是7。(课件演示:数轴上出现4:D7)生:本来最小的应该是3,但3不是28的因数,就可以试试4,47=28。师:如果还有因数就应该在4和7之间了生:但是5和6都不是。28的因数234567428030。蛰、师:借助数轴,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按顺序1和几,2是吗;2和几,3是吗;3和几一对一对地找因数,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缩小范围,自然就可以找出全部的因数了。(评析:借助数轴找一个数的因数,使得学生在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5、时能够更“有感觉”地找,这种感觉来自于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使得学生对“因数”的认识更富有位置感和联系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3练习:找出3336的全部因数。学生分别找出33ffD36的全部因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SEE、订正并板书。(三)归纳因数的特点JIAOXUE而YUEKANXIAOXUEBAN,25、j教学月刊小学版144数学0_师:观察黑板上12、28、33和36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点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生:它们的因数中最大的都是自己。师:想一想,其他数的因数也具备这个特点吗,为什么生:最小的因数一定是l,无论多少个小球,肯定都能1个、1个地数。生:任何数都能

6、写成1乘它本身,1是最小的,对应着它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评析:此时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特征,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基础,“数球”活动和数轴,让“因数”这一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会。)三、练习教师课件出示问题:用l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能摆出哪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读题后,尝试完成,教师巡视)师:这道题与因数有关系吗生:有关系,长方形的长、宽都是l2的因数。师:12的因数一共有6个,应该能摆出六种吧,7生:对,112、26、34、43、62、121,六种。生:不对,应该是三种,34:1343是一种。生:(拿着自己画的图)这个长方形,这么看是43,转一下就是34了,其实还是同一个长方形。师:这

7、样画一画,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34、43是同一个长方形。以后在给别人讲道理或者自己解决问题时,也可以采取这样画图的方式。(结合课件演示)我们将图画得规范些会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就是长方形的长、宽,我们在数轴上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距离越来越接近,画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像正方形。(评析:“摆长方形”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认识、JlAOXUEYUEKANXlAOUEBANE26_一丽甄辱因数的直观形式,它与数轴相呼应,帮助学生感受到因数是“一对一对地出现”,只要有序地找,“一对一对”的因数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一活动让“找因数用因数”的过程变得更形象、更容易。同时,教师还注重点拔学生,当遇到想不清、说不明的问题时

8、,选个直观的方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直观”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四、总结质疑师:关于因数,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者想知道的吗生:更大的数也是这样一对一对地找因数吗生:为什么只有整数才有因数呢【总评】通常“因数”与“倍数”两个概念是安排在一起教学的,重在揭示两个数之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而本课将“认识因数”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真正理解“因数”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难在从“关系”的视角研究数,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都是独立地研究整数,而“因数”是对两个或几个整数之间“特殊”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改变造成了学生认知的困难;第二,难在形

9、成对“方法”的结构化认识,虽然学生“找到因数”并不难,但有序、全面地找因数,并理解这样做的道理是存在困难的。然而这种理解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陈老师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立足于对教材内容的活化与开发,将“认识因数”单独进行教学,这便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感悟的过程,突破认知难点,进而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多种直观材料,层层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概念、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探寻方法。“直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数学概念“更易于理解”,让数学思考“更有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创造更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北京小学100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