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册章前引言及加权平均数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591567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册章前引言及加权平均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册章前引言及加权平均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册章前引言及加权平均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册章前引言及加权平均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册章前引言及加权平均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学 设 计学科:八年级数学教学内容: 20.1.1 平均数教师姓名:詹亚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知道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所在。课前准备: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1.PPT出示教材110页章前图表及问题

2、:“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分析数据,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而在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平均数”,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20.1.1 平均数)2.复习算术平均数的知识。并引入新数学名词“加权平均数”。(板书)3.PPT展示学习目标。比较辨别,理解新知 1.出示教材111页问题1: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 (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 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

3、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 看,应该录取谁? 问1: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问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说明在计算平均 数中比较侧重哪些成绩? 问3: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教师示范甲的成绩计算方法,学生模仿说出乙的成绩计算方法。)2.讲解: 上述问题,(1)是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问题(2)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 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

4、数。 “权”的英文是 Weight,有表示数据重要程度的意思。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3.出示第(2)问甲成绩的计算式子:思考:能把这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推广到一般吗? 归纳:一般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板书)4.思考: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 3322的比确定,那么甲、乙两人谁将被录取? 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并将结果与(1)(2)相比较,体会权的作用: 同样一组数据,如果规定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也随之改变。例题教学,应用新知例1 :一

5、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 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 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 95 85 95巩固应用,解决新知1.教材113页练习第1题。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PPT展示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 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5600元。有意者于2017年5月19日到我处面试。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 总经理 总工程师 技工 普工

6、 杂工 月工资/元 12000 8000 5000 2000 1000 员工人数 1 1 2 14 2 问: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有5600元吗?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3.议一议:你能说说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吗?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提示: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3.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几种常见形式: (1)比例的形式。 如 3:3:2:2。 (2)百分比形式。 如 50%、40% 、10%。 (3)数据出现的次数形式。 如 1、2、14、2。布置作业必做题:教科书第113页练习第2题; 教科书第122页习题20.1第5题。选做题:教科书第121页习题20.1第1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