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1468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柱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柱式 所谓“柱式”,是指石柱构成的规范。在古希腊的建筑中无论是柱头、柱身、还是柱下的基座,不同地区形成的柱式都有自己统一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的统一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关系,经典的古希腊柱式共有三种,它们是形成于多立克族地区的“多立克拄式”,形成于爱奥尼族地区的“爱奥尼拄式”和据传由雕刻家卡利发展创造的“科林斯拄式”。柱式的形成,是古希腊对西方建筑的一大贡献。一、古埃及石柱大约在公元前 2 650年的古王国时期 ,建筑师伊姆霍太普在孟菲斯河对岸开始为第三王朝国王昭赛尔修造玛斯塔巴式陵墓 ,由于埃及人信奉个人崇拜 ,所以伊姆霍太普的名字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一个颇富创造力和发明才能的“综合性人才”

2、 ,伊姆霍太普的最大贡献是将当地建筑物中支撑泥墙的芦苇束转化为石头建筑中的基本要素圆柱。撒卡拉陵墓建筑群中有一座行政建筑物叫“北房” ,在其残留的一处遗址上有 3根秀丽挺拔半附墙壁的圆柱 ,它们形状酷似埃及低洼沼泽地中的纸莎草和芦苇 ,柱子顶端用来摆放支撑横梁的柱头则像伞状的纸莎草蓬头。埃及建筑师在卢克索的阿蒙神庙的柱子上反复使用了这种伞状纸莎草蓓蕾式风格。在古埃及柱头艺术中另两种形式为兽头式、人头像式。当然也有混合式柱头。古埃及石柱很粗 ,这可能与它由芦苇束转化而来有关 ,然而正因为粗壮 ,更恰当地表现了神庙森严、威武 ,阿蒙神庙柱厅巨大空间由许多石头过梁来覆盖 ,故厅内巨石如林 ,排列密集

3、 ,野性粗犷 ,光线透过主侧窗射向柱子 ,光影斑驳 ,给人神秘、压抑感。因此文人们感叹 :中国人用柱子说话的能力不如古埃及人。但是古埃及石柱的价值决不在于此 ,而是在于强调了石头建筑的要害是关于巨石柱子的艺术。它对建筑柱式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迪 ,开创了以石料作为建筑梁柱等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二、古希腊三柱式 柱式: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Base)、柱身(shaft)和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 古希腊

4、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 古希腊建筑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多立克柱式:希腊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希腊爱奥尼柱式

5、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科斯林柱式:希腊科斯林柱式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克林斯柱式。(三)古罗马的柱式古罗马建筑使用的柱式共有五种。其中三种是由古希腊建筑继承而来的,即多立克拄式、爱奥尼拄式和科林斯拄式;另外两种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则是罗马人在继承上的创造。与古希腊建筑不同的是,古希腊建筑大多

6、以墙而不是石柱承重,柱式仅成为墙面的装饰。罗马人最偏爱科林斯柱式 ,取自这种柱式的华丽丰富 ,并在之基础上与爱奥尼式结合增加为一种组合柱式 ,这种混合柱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欧洲建筑 ,教堂、宫殿、官邸和一些公共建筑的柱式常常是这种古罗马人的语言。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 ,它是陶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 ,也有人认为 ,它是希腊柱式基础。但是 ,罗马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非结构柱式 ,经常是将柱子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 ,称为附墙柱或半身柱 ,有的柱子被做成扁平状 ,这时人们就称其为壁柱。这种手法清楚地体现在了塞弗拉斯凯旋门和梯度凯旋门上。四层高的罗马大斗兽场中 ,底层为多立克式、二层为爱奥尼

7、式、三层为科林斯式 ,环绕在顶层的则是壁柱式。这些柱式在这里已不起结构作用 ,建筑物的主体另外设计有独立的结构支撑体系 ,柱子不过是立面的装饰构件而已。罗马时期的几种柱式(三)古希腊建筑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图解:从左至右依次为: 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一)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显示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它粗壮的柱身从地面直指天空,由下而上逐渐变细.其柱头的造型也很简朴,上部呈正方形,稳稳托住同样粗大沉重的檐部.帕斯顿姆的波赛东神庙和雅典的帕提农神庙是这种柱式的代表性建筑.(A)多立克柱式的特征 柱式以圆柱的直径为基础,圆柱的高度是其柱体直径的4-6倍;柱顶线盘,或者说圆柱顶上

8、的水平构件。 柱体中间的这种膨胀叫做卷杀,是工艺体系的一部分,为的是让各单个部分能形成视觉上的整体和谐。有一种视觉错觉,当垂直物体上升时它看起来就变窄了。所以,建筑师们就增加了尖端变细的圆柱的腰身,增加得很少,这样就有了线条笔直的感觉。柱顶线盘上锯齿般的垂直带状被称为”三陇板”代表着椽子的结束,滴水看起来就像是它们所替代的木销.多立克神庙的装饰强调结构.柱子粗壮,中部稍有凸出,似乎是因它们所承受的重量挤压而致。每根圆柱都有许多层的圆鼓凸出,另有20条切割分明的垂直凹槽或凹痕.对于一列圆柱来说,这些隆起的视觉上产生着协调和统一的作用,而且会有流动的韵律感。(B)体量特点“何美的东西,无论是动物或

9、任何其它的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东西,都不仅需要那些部分按一定的方式安排,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度量,因为美是由度量和次序的所组成的。”这类观点是维特鲁威总结希腊柱式的一部分依据。它们很明确的体现在希腊柱式中,尤其在多立克式中,如,一个开间被三陇板划分为2,被钉板划分为4,最后被瓦当划分为8,从而自下而上形成了1:2:4:8简洁的等比关系。(C)风格多立克是风格成熟的柱式,具有自己强烈的特色:表现着刚劲雄健的性格。多立克柱子比例粗壮,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高约为柱高的1/3);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外廊上举;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柱式没有柱础,雄健的柱身从台基面上拔地而

10、起;雄健的多立克柱式柱子收分和卷杀都比较明显;多立克很少线脚,偶或有之,也是方线脚;多立克的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而且中央高,四脚低,微有隆起;多立克是高浮雕,甚至圆锥,强调体积。(D)实例分析在现代建筑中,多立克的应用(对比)(1)柱式在此建筑中的应用体现出了坚实的维护体系和厚实的基坐的效果。就单个柱式来看,粗壮的柱身给人以敦厚的感觉,柱子比例处理上没有古典柱式那样考究,柱子的结构简单了很多,在柱子各个部分装饰做的都不再追求以前的特色,只是简单的现代材料做了最基本的立面处理而已。不过更显现了些现代建筑的简约感。柱子的环行排列序列体现了强烈的整体性,与其环行柱式内的建筑主体组合协调,使其维护和

11、厚实基础的作用体现的很清楚。(2)现代建筑柱子在造型上的改观可见一般,柱子材料上用的是现代材料做柱身的骨架和涂料做立面处理,在柱头处理上,明显的加入了现代风格,夸张加大的柱头配上稍显细的柱身,用单色及毫无雕刻的立面装饰,看上去很年轻、活泼,给人轻松的感觉,符合儿童公园这一地理位置的特定要求。整体少了古典柱式的敦厚雄健,但这些柱子在此建筑的作用不再像古典柱子的承重作用那么明显,在整个建筑中做了装饰的部分及承重作用。位于入口两侧,起到强调入口的作用。(3)在现代建筑中, 多立克也用在立面造型上,即起到承重作用又作为立面效果的一部分.虽多立克不以丰富的装饰效果为重,但其浑厚雄健,简约的立面特点,给有

12、些大型建筑立面庄重感.在复杂的立面中加入这种简单的柱式,做一种协调的效果.在柱子比例方面按承重和装饰要求并行考虑.没有按照古典柱式的度量做.(4)多立克在这座建筑中不论是排列序列还是单个体量方面都是最接近古典柱子的,但在柱头做法上还是有所改变,在立面处理上也显单调.排列的柱子也能显出庄重的气势.但简单的立面装饰使整个柱列少了些许厚重和成熟感.柱子建造材料上也没特色,混凝土骨架加上涂料表面.质感轻巧了点.拍摄于云集路与沿江大道交汇处附近(二)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

13、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俄瑞克忒翁神庙。(A)爱奥尼柱式的特征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置于模塑的柱帽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

14、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柱头,它也是许多理论和实践论述的主题,全赖维特鲁威的一段简短和晦涩的

15、描述*。仅有的工具是一把直尺、直角器、线索(以量度半长)以及一个圆规。 柱上楣沟有三个部分:一个平直的柱顶过梁被分成两或三条水平带,上面支撑一个通常装帧精美的雕带,以及用齿饰组成的上楣柱(状如紧密排列的工字钢)。有一个冠状及反曲线的线脚以支撑伸出的屋顶。雕带上栩栩如生(通常为叙述性的)浅浮雕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而多利克柱式在同样的位置布置的是三联浅槽饰。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实践通过减少柱顶过梁的比例将楣沟的高度浓缩,使得雕带更为显著。(C)爱奥尼柱式的发展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

16、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 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D)爱奥尼柱式比例;(1)爱奥尼柱子比例修长(1:910);开间比较宽(两个柱底径左右)(2)爱奥尼柱式比较轻(柱高的1/4以下)(3) 垂直线纹更为精细,中部鼓出不大明显,下端与上端的直径比较接近(E)爱奥尼柱式现代与古典的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柱式的发展也在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迁而慢慢演变着,以前的柱式多是承重的主要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