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90122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 15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张辛张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1982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学士,1985年获历史学硕士,199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术专长为:商周考古、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文物研究与鉴定、书画理论与鉴定。代表论著有: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礼与礼器:古代礼器研究札记之一(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2),说“左史”、“右史”(文献第20辑,1984年)。今天的教室显然有点“浪费”(笑),但我还是习惯于听众少而精的讲座,因为我们考古系的学生本来就很少,而今天的人数已经超出了考古系的人数。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如果今天我与法

2、学家、经济学家一块来,情况恐怕就不同了。我也有幸与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一起做讲座。经济学家现在是主角,他们主要是讲如何操纵钱,讲资本运作。那我讲什么呢?我讲如何操纵人,操纵人的思想,当然这不准确,准确地说,我主要讲文化,讲人文,讲如何提高人的素质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该有所反思。经济这个庞然大物的无情运作,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扼杀,这是必然的。所以当今世界上出现一个普遍性思想潮流,就是回归传统。有识之士都在呼唤传统。比方说,美国国会前年通过一个法律,把圣经正式列入中小学生的教科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这样做?这是在宣扬虚幻、迷信吗?不是。它实际上是在宣扬善,(宗教本身就是善的,道德

3、的)在强调人文,强调传统。若干年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对中国文化,对儒家,尤其对道家思想的关注,也是同一性质的问题。现在经济界的有识之士,在强调公平与法律原则的同时,特别注重道德秩序的建设,也是一样。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和资本运行。对人性的泯灭或摧残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日益严重。上述的一些现象实际是一种历史的反思,一种有必要、有价值的反思。回归传统,实质上就是呼唤人性,呼唤人文,呼唤道德。那么什么是传统?一言以蔽之,即古来之道,就是我们的祖先带领我们走过来的道路。此道由何而来,途径何处?虽然已被时间磨灭,但却是本然之存在。故古人说:“虚而无形谓之道”。于是便产生多种说法,儒家、易经说“形而上者识

4、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家直接说道是宇宙之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于是“道”在后来便抽象、升华为规律、法则之谓。所以先哲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探讨此“道”。其原因很简单,道是人类社会之由来。传统是社会发展之基础。孔子说“述而不作”正是由此引发,正是孔子历史反思的结果。今天重温孔子这句话,当有其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述而不作”,意义很简明,述者,阐述,引述;作者,创作,发明。古来一无歧义,但这里的关键是述什么?孔子思想也明确和一贯,即述古,所谓古,在孔夫子这里,就是先王之礼,先王之制,先王之器。此古难道不伟大,不高明?只有令人景之仰之,无可再造,不可复为。可以试想,易、书、诗等古代圣

5、典,后人能作吗?仰韶彩陶、龙山黑陶、三代玉器、青铜器,后人能作吗?又谁敢放言,他写字超过钟、张、二王,他做诗超过李白、杜甫?谁如此发言,那他不是疯子便是傻子。而谁要硬作,那只能如荀子所讲:“人为之为伪”,只能是赝品。要知,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产物,这是一条不争的历史规律。可见孔子所言,意义深刻,绝不是什么保守,这里彰显的只是对传统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对于古文化、古文物我们只能去关照、理解、研究,去发掘信息,吸取营养,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而来不得半点历史虚无主义和狂妄自大。我们只有识古述古,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没有述就不会有作,述是基础,述而后作才行,有了述,作才有本有

6、源,作才顺理成章,才能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也才能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现在有的人过于强调创新,这实际上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是背离的,我们北大的传统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述而不作”,我们现在缺乏的并不是创新意识,而恰恰是“述”。起码人文学科是这样。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创新,那结果必是为创新而创新,势必遗害无穷。我本人也搞点艺术,有人说我是诗人,说我是“学者型书法家”。诗文书画是中国典型的艺术,都很强调传统。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写诗、作字与古人一样,那难不难呢?的确非常之难。但如果与古人不一样,那岂不太容易了吗!在座的诸位如果从未拿过毛笔,那写出字来,肯定与王羲之不一样。难道这是创新吗?(笑)。因此,述的

7、作用实际非常重要。对于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则更重要。现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强调,为什么呢?这与长期以来西式教育的引进有关,这就是学科越分越细,什么东西都专业化。这对于理科、对于社会科学是可以的,但对人文科学都是弊大于利。我们知道,北大历史上有许多名教授,都是大师、大家,无一不是高素质的,如严复、蔡元培,再如冯友兰、朱光潜、王力,甚至经济学家陈岱孙,自然科学家丁文江、翁文灏,乃至王竹溪等都能写一笔好字,写一手漂亮的诗文。总之,素质是为人、为学的基础。因为一个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的,所以他的知识就应该是综合的、联系的。现代教育把它们硬性割开,而且越割越细,越分越专,于是素质必然越来越差。就势必造成一

8、个现象:作家、专家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少,离大师越来越远。我们北大这样的以文史哲为重心、为优势的最高学府也难能例外。因此我们今天讲素质,就是要首先提供和重视“述”,就是要重积累。对于我们在座的新生来说,就是要耐住性子多读书,没有十年的硬工夫是不能开口、不能为文的。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躐等取巧。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提高素质,如何述呢?也就是说如何来认识传统?来体悟“道”呢?我以为主要有两条途径。一个是务虚,一个是务实。所谓务虚,就是形上考察,就是从理论上来认识和考察中国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所谓务实,则是具象考察,也就是考察“器”,器物

9、的器。易系辞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实际又是密切关联的,形下之器必是形上之道的产物,形上之道呢?又必然通过形下之器反映或体现出来。明确地讲,这里的器就是古代文物。古代文物不用说必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品,因此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讲,古代文物是传统的写照,是祖先人文智慧的结晶。因此了解和认识古代文物对于认识传统,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讲“格物致知”,实际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好,言归正传,下面我们从形上到形下讲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礼乐文化;第二,中国古人典型的生活方式礼乐生活;第三,中国古代文物的基本特色器

10、以藏礼;第四,礼器是古代文物的最主要或核心构成;最后,我们将简单谈谈文物鉴定和收藏。老子说:“大象无形”。中国文化如此悠久,如此博大精深,要认识和把握简直无从下手。怎么办?我以为只有抓根本,找核心。关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从上个世纪之初,先哲们就开始了探讨,这当然是由国门打开、西方文化流入而引发的。如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等。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是“精神文化”;薛福成认为中国文化是“道的文化”;李大钊认为是“静的文化”;北大讲师梁漱溟认为是“伦理本位文化”;蔡元培认为是“尚中庸”的文化;陈独秀也认为是“伦理(家族本位)文化”。钱穆则认为是“孝的文化”,后来又说中国文化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概括之;

11、后又还有人认为是形上文化、德性文化等等,无疑都是中肯的。我以为这里不管是静,是道,是形而上,实际可以概括为中庸,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以中庸观念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礼乐文化。中庸之道从五四以来,特别是“文革”中被批得体无完肤,那是政治家的行为。其实中庸是一种很高深的理论概念,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最高和核心的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说:“中庸之谓德矣,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准确地说,中庸是孔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的核心内容和特质的理论的总结。中庸包括两个涵义:一是中,一是庸。中是最适宜之谓,也就是冯友兰先生讲的三个恰当:恰当的限度、恰当的地位

12、、恰当的时间。庸呢?规律也,常也,常然之理,不易之则。如二程说庸是“天下之定理”。此常是代代相传。亘古不变的,谁如果不这样,那就是一个词:失常。所以中庸被先哲视为上天宇宙和社会运行的大定律。又由此成为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人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先哲认为,中庸的最高典范。或者说最高明而中庸的只有两个:一是大自然,一是祖先圣人。这千真万确,你看宇宙大自然,一切都是那么协调:日月星辰井然有序,万物生生不息,何其玄妙,何其高明,古人称之为“太和”。因此中国人对大自然持一种亲和态度,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法自然,师造化。我们祖先多么神圣、英明,他们为我们选择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中国;最适宜的生产方式农业;最适应的

13、生活方式心灵化的生活。我们的人种也是最适宜、最理想的黄种人。不是吗?西方流传着一个很古老的传说,上帝当年造人,用泥巴捏出第一个人,放进炉子里烧,结果烧生了,拿出来,白人。捏第二个,放进去烧糊了,拿出来,黑人。第三个火候恰到好处,黄种人。(笑)因此中国人最重伦理,最讲孝道。中国艺术也最重传统、重师承。那么中庸的基本状态,或者说最高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没有别的,就是秩序与和谐。上天和人类社会都一样。宗白华说:“宇宙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秩序与和谐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形态。印度诗哲泰戈尔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他们本能地找到了事

14、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在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这里的美丽精神、事物旋律的秘密就是秩序与和谐。而秩序就是礼的精神,和谐就是乐的精神。朱光潜讲: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宗白华讲: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和团结力。然而礼和乐的最后根据,则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这就是乐记所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天体之序已如上述。社会秩序是什么呢?就是五伦定位,就是古代所谓五常,父子、夫妇、君臣、上下

15、、朋友,诸如此类。人们只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社会才有条不紊。否则,社会就乱了套,就是动乱,就是“文革”,就是战争。天体如果不合,那必然是星球大战,那还了得。人如果身心不和,那就是阴阳失衡,那就是疾病。罗素说,人类的冲突有三种,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自身的冲突。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文化:重物的文化、重神的文化和重人的文化。我们中国文化就是重人的文化,就是讲秩序,讲和谐,与天和,与人和,身心相和的礼乐文化。以上谈的是中国文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文物是古代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用具,因此了解和认识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钱穆先生说,各地文化精神的不同,穷其根源是生存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它的

16、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这句话大体不错,但似乎忽略了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我们的祖先基于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选择了农业这一生产方式。正如钱先生所说,农业文明是自给的内足文明,不假外求。确实,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土壤、气候、水分等均由大自然安排好了,靠天吃饭嘛。当然,这些条件未必是最好的,但非常合适。自然条件太好的话,人类也就不可能诞生,类人猿会永远生活在树上,永远不会跳到地上来。自然条件太好,文明也不会出现,一个民族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生息于一个最适应的地方北温带,正是恶劣与优越的连结地带,黑格尔说是“广阔的胸膛”。在温暖的胸膛里生活,当然是安定的,保守的,和平的,静的,身心合一的。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的很强的流动性、进取心、征服欲、工具感迥然不同。因此中国古人由来亲和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朋友是有内在根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