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89432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 6 中学 数学 月刊 2 0 0 9年第 9期 变式 3 : 将 z 和 如分别改为对应 的中线和高 , 如何求 解 ? 变式 4 : 将 z 和 分别改为对应 的中线和 角平分线 , 如何 求鹪? 变式 5 : 将 z 和 z 分别改为对应 的角平分 线和高 , 如 何求解 ? 进行变式训 练, 我们要在解 题后从 题 目实 际 出发 , 深 入挖掘 , 把原题“ 改 头换 面” , 变成 为多个 与原题 内容 形式 不 同但解法类 似的题 目, 这样 可 以增 强变 通能力 , 扩 大视 野 , 深化知识结构 , 实现“ 做一 题 , 解 一类 ” , 从 而提 高解题 能 力 3

2、指导 学生进行错解反思 。 帮 助学生减 少解题失误 做错 题是 数学 学 习中的一 个常见 现 象 对 于做 错题 的学 生 , 如果 只知道 做错 了题 , 而 不知 道错 在哪 里? 为什 么会错? 怎样避 免出错? 势必对 学生 顺利 完成整个 学 习过 程带来干扰 , 影 响学习能力的提 高 , 还会导 致学 习信心 的 丧失和学 习兴趣 的降 低 因此 , 教学 过程 中 , 教师 要 把学 生的错误 当作 宝贵 的教学 资源 , 引导 学 生对 错解 进行 反 思 , 以帮助学生减少解题失误 例 3 求过 点( O , 1 )的直线 , 使它 与抛物线 y 。一 2 x 仅有一个

3、交 点 错 解 设所求 的过点 ( O , 1 ) 的直线为 y= k x+ 1 , 则 它与 抛物 线 的 交 点 为J 。 十h 消 去 得( 如+1 ) z I Y。 2x 2x = 0 整理得 k 。 z 。 + ( 2 k一2 ) x+ 1= 0 因直线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 , 故 = 0 , 解得七一 故所求直线为Y一z+1 反思 此处解法共有三处错误 : 第一 , 设所求直线为 y一 如 + 1 时 , 没有考虑斜 率不 存在 的情形 , 实际上就是承认 了该直 线 的斜率是 存在 的, 这是不严密 的 第 二 , 题 中要求直线与抛 物线 只有一个 交点 , 这 包含 相交 和

4、相切 两种情况 。 而上 述解法 没有考 虑相交 的情 况 , 只考虑 相切 的情 况 原 因 是对 于 直 线与 抛 物线 “ 相 切” 、 “ 相交”和“ 只有一个交 点”的关系理解不透 第三 , 将 直线方 程 与抛物 线方 程 消元后得 到一 个形 式上的一元 二次方程 , 要 考虑 它的判 别式 所 以它的二次 项系数不能为零 , 即 k 0 , 而上述解 法没作考虑 , 表现 出 思维不严密 指导学生进行错解反 思 , 要 教给 学生反思 的方法 , 让 他们学会反思解题 的思 维过程 , 反思 题型 的解题 步骤 , 反 思解题过程 、 解题 方法 等 , 然 后进行 有针 对性

5、 的纠错 , 让 错解发挥最大 的育人 功能 4 搞好试卷评讲 。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 规律 试卷评 讲是 教学 的 重要 环节之 一 试 卷评讲 的 范 围 包括知 识体 系 的评 讲 、 题 型归 类 的评讲 、 解 题 方 法 的评 讲 、 解题规 范 的评 讲等 我们 要通 过试 卷评讲 , 总结 解题 规律 ,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 规律 例 4 ( 2 0 0 4 年 江 苏 卷 第1 2 题 ) 设厂 ( ) = 一 ( z R ) ,区间 M 一 n , 6 ( 口 6 ) 。 集合 N = 1 TI z l Y I Y一 , ( ) , X M) , 则 使 M = N 成立的实数

6、 对( 口 , 6 ) 有( ) ( A) O个 ( B ) 1个 ( C) 2 个 ( D )无数 多个 评讲 首 先 ,本 题 给 出 了 陌 生 的 函 数 , ( )一 一 ,其次 , 实 数 对 ( n , 6 )的个数 必须 转化 为关 于 1 Tl z I n , b的方程组 的解 的个数 , 而根据 M N 建立 a, b 的方程 组 , 必须研究 函数值在 z M 上 的范 围, 而研究值域需考 察 函数 的奇偶性 、 单调 性 、 图象等 本 题考 查 了函数 与方 程、 等价转化、 数形结合、 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和逻 辑推理能力 解 题 的关 键是 通过对 函数在 R

7、上的单调 性 的判断 , 转化 为 , ( n ) = b 且,( 6 )= a , 再通过简单 的计算 推理求得答案为 A 通过试卷 评讲 , 我们 要侧 重于 帮助学 生掌 握一 系列 规律性的东西 , 以便 于学 生 牢 固地掌 握 和熟练 地运 用这 些规律 , 提高解题 能力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思路与反思 王思俭 ( 江苏省 苏州中学2 1 5 0 0 7 ) 1 课 堂 实录 教 学 目标 了解点 到直线距 离 的概 念 , 掌握点 到 直线 的距离公式 学会探究点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 的推导方 法 运用 点到直 线 的距 离公式解 决简单 问题 , 体 会相 关 的数 学思想

8、方法 教学重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方法探究 教 学过程 ( 1 ) 复 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的方程、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求 两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点与直线( 板书这四个字)位置 关系有两种情况 : 点在直线上 、 点在直线外 当 P在直线 Z 外时 , 过 P作 P Q上 f , 垂足为 Q, P Q的 长 叫做点 P到直线 z 的距离 在直 角坐标 系中 。 如 何求 点 2 0 0 9年第 9期 中学 数学 月 刊 2 7 P( x o , y o ) 到 直线 z : A x+B y+C= 0 ( A, B不 同时为零 ) 的距离 呢(

9、图 1 )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 的课 题 : 点 到直线 的距 离 ( 改 写课题 ) ( 依旧引新 、 改 写课 题 的做法 营造 了认 知 冲 突 , 激 起 学生要进一步探索 的 兴趣 , 这是 数 学课 堂 中最 为 重要 的 动机情感发展 ) ( 2 ) 讲授 新课 先看特例 : ( 1 ) 点 P ( 一2 , 2 ) 到直线 z : = 1的距离 为 ; ( 2 ) 点 P ( 一2 , 2 ) 到直线 Z : Y=一 1的距离为 ; 生 ( 众) : 都是 3 l D 图 1 ( 3 )点 P( 一 2 ,2 )到 直线 Y一 2= 0的距 离 为 _。_。_,一 生 l

10、 : 求 出直线 P O 的方程 为 Y一一X, 解 出点 Q的坐 标( 1 , 一1 ) , 从而 P Q 一3 厄 生 2 : 不求 Q点 坐标 , 利用 面积 法求 P Q 作 P M _ l _ 轴 , P N 上 3 , 轴 , 分 别 交 Z于 M, ( 图 2 ) , 所 以 M , N 的坐标分别是 M ( 一 2 , 一 4 ) , N( 4 , 2 ) , P M 一 6 , P N = 6 故 MN = 6 , 所 以 P Q = = 一 3 厄 y , D 图 2 生 3 : 不求 MN 的长 , 因为 P Q MN = P M P N, 所 以 击一 丽P M + P

11、 N 2 = 击+ , 故 击= 1 十 1 = 西1 , 从 而 P Q = 3 ( 利用“ 由特殊到一般 ”的手 法创设情境 , 针 对教学 内 容 的特点 , 结合 学生 的实际 , 选 择问题 切人 点 , 运用“ 数学 是常识 的精微化”特征及超 出预期和心理 匹配等策 略 , 编 制具有“ 吸引力 ”的典 型问题 , 突现一 定的“ 最近 发展 区” , 形成学生急于想解 决 问题 , 而又 暂 时力 不 能及 的 问题情 境 在这一认 知冲突的激发下 , 进入 积极 的“ 应 战”活动状 态 ) 师 : 很好 , 这说明大家 爱动 脑筋 , 现在 我们 来探 究一 般情况 : 当

12、 A o : 一 詈 , P Q = I Y o + 詈I = I 毋 o + C J I B I 当 B = O时,z : z =一 万 C ,P Q l X o+ 万 C l = l o +C I l A I ( 这两种特 殊情 况 的结论 , 教者 应 保 留下来 , 为 下面 的教学做个铺 垫 ) 下面探 究 AB 0时的情形 : 生 4 ( 策略 1 ) : 作 P Q 上 z , 则 P Q 的直线方 程为 B x A F B x o + 4 2 0= 0 , z 的方 程为 Az+ + C= 0 B o AByo AC 一 一 ABxo+ A。 0一 BC 一 这就是点 Q的坐标

13、 因此 , P Q。 = ( x-X o ) 。 + ( y -Y o ) 。 = c 一x o ) 。 +c 堡一 = 案 所 以 P Q = ( 学 生叙 述 教师 板书 , 将主要 的过 程保 留下 来 这样 做 主要是训练学 生 的数学 语言 表达 能力 , 同时也 是 兼顾 本节课 的板书设计 , 做到详略得 当 有 的学生 习惯 于基本 方法 , 但计 算量 太 大 , 有不 少学 生半途 而 废 , 只有个 别学 生能 坚持到底 , 正确导出结论 因为计算 能力 和意 志品质 也是 教 学 的 基本 要 求 , 所 以坚 持 下 来 的 学 生 应 给 予 表 扬 ) 师: 利

14、用解 方程 的思 想和 两点 间距离公 式求 解 , 很 好 , 有毅力 , 半 途而废 的同学 应该 向他学 习 请 同 学再交流你们 的想法 生 5 ( 策 略 2 ) : 我 是 利 用 面 积 法 , 先作 P N 上 X轴 , P M 上 轴 , 分 别交 Z于 N, M 两 点 ( 图 3 ) ,故 M ( 一 B y o+ C , 。) , N( 。 , 一 Axo 。 + C) ,从 而 P M: l D , 图 3 By _ o 广+ 一 C 一面I A 一 。 寺 刚一 斗 所以 M N = F = I A x 。 + B y 。 + C 卜 , 中 由面积相 等 可得 P

15、 Q MN = P M P lN, 放 P Q = l 垒 ! 、 再。 生 6 : 也可以利用瓦 1 = 而1 + 1 , 得出 1 = 御 = ( 学生很 快想 到利用前面研究 特殊 情形 的方法 , 同 时 他 们能想到直接 利用 A= 0 或 B= 0的结论 以活动过程 中的体 验为基 础 , 交 流活 动形式 , 修剪 、 整理 过程 知 识是 lJ = z , J l , L 出 解 、 由 2 8 中学数学月刊 2 0 0 9年第 9期 活动 教学 中不 可缺少 的环 节 数学 学 习不是 一种 简单 的 “ 授予 一 吸收”的过程 , 而是学 习者 主动 建构新知 识的过 程 , 教师不应仅扮演“ 知识 的传授者”的角色 , 而应成为学 生学 习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 师 : 请 同学们想 一想 , 还有 其 他的方法吗? ( 学生沉思片刻 ) 生 7 ( 策 略 3 , 平 几 法) : 设 直 线 Z 交 X轴于 H,P N 上 X轴 交 z 于 N,交 z轴 于 P ( 图 4 ) ,则 P ( X o o ) , NC x o ,一 ) , H( -寻, o )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