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589286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文化生活_教材分析课件_新课标_人版_必修3(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一、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w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 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 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构 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必修课程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选修模块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 学 辽 宁 省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生活 中的法律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w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 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 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 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 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 的思想道德目标。 w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 依托,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 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等 ,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等 。 二、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第一,时代的发展凸显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地位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

3、,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和维护文化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 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西方携经济政治强势对中国进入的文化渗透 。 w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跃升为 5300亿元,而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约为10900亿元,缺口达5600亿元。 w美国的文化产业超过了4000亿美元,消费类 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600亿美元,已经取 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 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

4、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 展的社会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领和整合多元文化 w第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w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应该学会选择。 w文化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 世界、增加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了解文化的基本理论,对于正在世界 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来讲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三、文化生活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w第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w第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 情感和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 能力。

5、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w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 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 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w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 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 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 、认同正确的价值观。 w教材的形态理念:落实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改革方案。教 材的叙述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理念出发,把 知识的

6、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形成融为一体。 w教材使用的理念:强调教材与社会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在设计 上为开放互动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为改进评价方 式提供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 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的呈现方式 w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w单元题下面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告诉学生学习本单 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 究领域。 w每个单元设有2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 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课题下设的导言具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w每一课设2个框题,

7、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 w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目题下面的内容分为正文 和辅助文两部分。 教材的层次结构 单元 课题 框题 目题 w正文都构成层次分明的逻辑主干,也是学习 的主体内容,辅文是对正文的补充、例示、 说明、解释,以便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w辅文: w“专家评点,”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的 说明,这有利于保持教材的开放性,为学生 向纵深思考打下伏笔。 w“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意 在进一步说明、阐示正文的观点。本栏目链 接某些重要的背景资料或知识,帮助他们理 解正文提出的问题,旨在扩展学生思考和理 解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且培养他们 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8、。 w“文化名人”介绍相关的文化人物的生平、文化 贡献和影响,这一这些栏目增加了教材的文 化气息和可读性。 w“名人名言” w综合探究课:意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 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探究 活动提供了进行探究的背景材料,指出了探 究活动的基本思路,是相关单元内容的系统 化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 分。 六、教材内容介绍 w教材的整体结构 w第一单元 是什么: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 w第二单元 为什么: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 程 w第三单元 怎么看:把握的文化核心价值 w 第四单元 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生活整体结构 是什么

9、为什么 怎么看 怎么办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 化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单元的内容结构 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 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w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w体味文化 w文化与经济、政治 概念澄清:文化的界定 () 文化物品的 生产与享用 与文明同义,与自然与野蛮相对应 与政治、经济对应的文化 文化与文明 w文化,重点强调“化”的过程。英文culture,词根里 原有耕种、培植、养殖的意思,也是

10、指生命成长尤 其是内在化育的过程,转意强调心灵上精神上的修 养、教养、涵养。于是,文化是指存在于人内心中 的自觉意识,是纯粹精神的东西,它还强调来自生 命深处的那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冲动。 w文明,重点强调“明”的结果。英文civilization,词根 里原有城市、公民社会的意思,也是指既已形成并 且不断积累着的事实,转意强调社会生活里有形的 事物,外部结构。因此,文明是人类创造出来或表 现出来的物质化、凝固化东西。在成熟的社会里, 它给每个人一系列先验事实与既定标准。 w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 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

11、德、能力等 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美国人类 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仅在文化:关于概念 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所罗列的从1871年到 1951年80年间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就 有164种。 w当前得到公认的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 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的 界定:“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 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 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文化不是先天的遗 传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和知 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意识作 用加工出来的东西。 w广义的理解将人类意识参与的一切创造活动 及其成果均理解为文化

12、,提出“文化就是人的 非生理部分的总和”,即除了人的生物本能之 外的所有要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人动 物文化”的公式,就是这种理解的典型。按 照这种理解,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是人之 为人的根本特质。狭义的理解认为文化专指 语言、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精神性的东 西。按照这种理解,只有属于精神文化的东 西,才是文化研究所要关注的文化。 w本教材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介于上述两个观 点之间的。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指的就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组成部分 经济、政治和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政治、经济关系的两个模式 w经济、政治与文化是一个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面。 对它们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13、 w一种是唯物论的模型,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 上层建筑(政治相对于文化更接近基础)。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基础。 w一种是生命哲学的模型,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经济 是新陈代谢系统,政治法律制度是控制系统、免疫 系统,文化则是神经中枢,相当于大脑,或者基因 。这样看来,文化是灵魂,政治是统帅,经济是现 实运作。 w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w感受文化影响 w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w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 。 w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 界各国关注。 w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的 竞争中是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 武器。

14、 w感受文化竞争力 w 运用这些图文资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 ? w 你还能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 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w提升文化竞争力 w今天,一些中国青少年为什么会热衷于过西 方的圣诞节、情人节? w今天,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各地赢得 尊重与喝彩?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内容结构 人类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继承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w第三课:文化的多

15、样性与文化传播 w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w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w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w传统文化的继承 w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w第五课 文化创新 w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w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w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之一。 w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w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 w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 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w建立学习型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w学习成就事业 知识创造未来 w 古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有什么新的意 义?

16、 w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主 要功能,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 吗? w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w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能否归纳出学习型社 会的如下特点? w 综合上述思考,让我们共同着眼于文化的 传播、继承、交融、创新,探究建立学习型 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什么意义? 概念澄清: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多样性 性质:观念形态与多元文化。 如社会的区域的、民族的、 群体的,等等 形式:呈现与承载。如思想、理论、信念、 信仰、道德、教育、科学、艺术等 内容:分层与分类。如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与现代的 高雅的与通俗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正确的和另类的、 大众的和精英的 w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 的。所谓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 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 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w多元文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 的。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 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 同。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