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合一+探幽索胜——散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795654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神合一+探幽索胜——散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形神合一+探幽索胜——散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形神合一+探幽索胜——散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神合一+探幽索胜——散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拳lI II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彤神舍一 探幽索胜 散文阅读教学难点突破 画杜凤慧 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文辞兼美,是 受师生喜爱、在高中学习中比重较大的文体。人教版 必修教材中,就选录了古代散文五个单元、现代散文四 个单元。 但目前的现状是教师学生对散文学习重视和认 识不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家重视小说和传 记,轻视散文教学(从2010年起至今六年高考新课标 卷从未考过散文阅读)。另外,作文教学也备受影响, 重视议论文的写作教学而忽视叙事抒情类散文的写 作教学。在被忽视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明显较 重视考点、答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根本对散 文文体特征的把握、对文本的深入解

2、读及课堂教学实 效性的提升。 一 、问题分析 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中散文教学存在 以下问题: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脱节,阅读和写作脱 节;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学生难以对散文之美产生共 鸣。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一般,既 不喜欢阅读,也不喜欢写作。 围绕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调查显示,课堂教学教法 学法指导效果较差。问及“学生学习散文最大的问题 是什么”,以下问题分列前三:一是对散文的主旨、思想 情感的理解不深刻。二是在感悟和鉴赏中重个人感 受,不能将个人理解与文本结合。三是缺乏生活体验, 和集体指导,兼顾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将合作探究 与释疑解惑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逐个小组检查指

3、导;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环节梳理归纳和讨论 巩固奠定基础。真正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 去,教与学不可分。 三、学法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正确地揭示了师生在 教学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 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 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教学 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教与 学是对立的统一。学是教的归宿,教是服务于学的;而 学对教有反作用。教与学交互作用于教学内容而实现 一致。 两位老师在

4、学法的引导方面是各有侧重,尽施高 招,殊途同归。 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时,启发 学生仔细品读揣摩“想想”“要是”“将”这三个词的 深刻含义;在指导学生品味重点句子时,提醒学生 抓关键词;在巩固提高环节时,提醒学生要学会聆听 12 其他同学的发言,要及时把重要的细碎的知识点记录 下来。 叶老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时,连续重复了 三次答题的技巧:通过XX的事件或经历,告诉我fflxx道 理;在积累重点字词时,从读音的前后鼻音、字形的偏 旁特点以及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方面进行指点和强化 记忆;在为三只小猫做简历时,针对“样貌”和“形象”的 不同含义进行辨析和修正。 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

5、舞台,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的表现 在释疑解惑环节,教师能完全俯下身子,平视学 生,给学生淋漓尽致展示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见 解,展现自己情怀的平台。唐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大 胆发言,总是用鼓励、探寻、信任、充满理性关爱的眼神 环顾整个课堂,细心地捕捉每个学生灵光一闪、稍纵即 逝的思维火花;叶老师没有把自己固定在教师居高临 下的“点”上,而是始终游走在学生思维闪烁的顶端,形 成一个巨大的磁场的“面”高屋建瓴、宏观掌控,用 眼神、手势来暗示、启发两位老师的耐心细心,不 仅仅是对学生的关注,更是对整个课堂脉搏的把握和 拿捏。 作者单位:新疆巴州且末县中学。 不能深入文本。 二、形神合一。探幽索胜。突

6、破散文阅读难点 说到散文阅读的形神合一,必须提到必修五的散 文随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散文,是解读散文形神关 系,指导散文鉴赏和写作的典范。 (一)解读个性化形象,探究文本蕴含的民族文化、 人文精神 散文是内外兼修、言意结合的文体,是高度个人化 的言说对象和作者独特人生经验的契合。 比如故都的秋一文,其学习重点无疑是景物形 象中的“思想内涵和丰富意蕴”。将景物形象概括为 “小院秋晨”“秋蝉残声”“秋风秋雨”“胜日秋果”等是容 易的,问题是它们是如何情景交融的。那就要调动学 生的文学和生活体验来“欣赏和感悟”。 要理解文章的“情景交融”,必须探究作者当时的 心理情感体验。 1934年7月,郁达夫“

7、丕远王里”从杭州经青岛去 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本文。这些细 腻而独特的描写和感受,只有郁i 这样富有忧患意 识、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中国文人才能深刻体验,细 腻表达。“故都”一词是怀旧是追悼,“可是啊,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便是对时代变 化的深沉喟叹。 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在散文教学中 重视“个性化的言说对象”和人文精神,那么在散文写 作教学中更应如此。充分理解了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和思想情感的重要价值及其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意义, 学生写作中素材雷同、干人一面、境界狭促等问题就迎 刃而解了。 (二)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联想想象手法 的内

8、涵,追寻作者思想情感的来源和流向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 叙、描写中所灌注的作者的主体思想感情。散文由于 常常使用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而“形散”,但它的情感 源起和流向却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荷塘的景色”。 对荷塘月色之美、写景手法之妙的赏析多么到位,活动 多么充分,如果不能进入内在情感意蕴的探究。学习 荷塘月色,必须关注作者情感的源起和流向,也就是 情之所起、情之所终。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 清心中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 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这荷塘既不同于爱莲 说,也不同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月色”有

9、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I攀 承天寺夜游的味道又有所区别:朱自清心中的荷塘兼 具写实和写意,明亮又朦胧,澄澈又有阴影,让人喜悦 又忧伤。它的矛盾复杂源于什么呢?原来是“这几天 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夜半怀着“颇不宁静”的心情漫步荷塘,浮 想联翩:他想起了江南、六朝,想起了梁元帝的采莲 赋,想起了西洲曲。从采莲赋和西洲曲可以 看出,六朝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文人个体思想自由 崛起的时代。朱自清神往的江南正是如此:“那是一 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见,朱自清 先生因为“颇不宁静”漫步荷塘,神游六朝江南,最终 只能怅惘回归现实。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 中的苦闷、挣扎,自己想要暂时超脱

10、俗世,获得精神的 宁静的复杂心境。 (三)披文入情,品味语言的功力和情味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语言学习,散文语言更以优美 隽永著称。对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艺术方法的鉴 赏,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 品味语言,要“细读、领会、体味”,要“体会作者的 表达功力”“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要体味 “语言的滋味、作者的情调”。比如项脊轩志中“庭 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 句之妙,妙在“也”“矣”二字。“也”表陈述,“矣”则表达 更强烈的感叹语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 也”似乎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不过,去掉“也”如何 呢?“吾妻死之年手植”,太生硬平淡,缺乏陷入往事回

11、忆的甜蜜与怅惘之情。可见非有“也”字不可,就是换 成“矣”也不行。 再看“矣”字。“今已亭亭如盖矣”,“今”是形单影只 的今,是时间的流沙掩没一切的今。“已亭亭如盖”是现 在完成时,时间证明了一切,也必将流去。恒温说“树 犹如此,人何以堪”,枇杷树是过往生活情感的见证和 印记,它的成长、繁茂在清楚地提醒:无论你如何怀念, 她已经逝去!一个“矣”字包含了眷恋、感慨、伤怀、遗 憾等复杂情怀。 从理解、揣摩语言出发,途经思想情感的海洋,最 后回归到对语言的审美、运用和创造,这才是纯正的语 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意义。 散文阅读和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板块, 更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要达到这些目的, 需要全社会营造阅读氛围,需要教师引领,激发阅读兴 趣,形成阅读风尚。也需要教师坚守课堂,给与学生方 法的指导和提升,让学生喜欢读写散文,会读写散文。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长岭中学。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