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88437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从西周“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兼并的严重B. 铁犁牛耕的使用C. 社会的稳定D. 统治者的重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依据相关史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

2、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故B项说法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犁牛耕的使用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 推广精耕细作B. 推动社会转型C. 抑制土地兼并D. 改变地租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3.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

3、,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A. 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 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 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可知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故A项错误。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CD项错误。4.下表是唐宋

4、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下表记述文献出处“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旧唐书回纥传“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全唐诗“诸邵多透纸袄为衣。”宋代渑水燕谈录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A. 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B. 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C. 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D. 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答案】D【解析】人们穿着“纸衣”并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故A错误;“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纸衣成为唐宋流行服饰,故C错误;人们穿着“纸

5、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故D正确。故选D。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故错题,ACD项排除。6.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下表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直隶13

6、2527537陕西(关中)143238264江西459545976福建(不含台湾)131205511广东/12701959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集市一般存在于农村地区,这说明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没有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故B项错误。仅仅凭材料数据也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抓住明清时期

7、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的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集市发展与农民的关系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同时,注意排除无关的信息即可。7.“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守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该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 民营手工业衰弱C.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出现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缓慢解体,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不是民营手工业的衰落,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故C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8.19世纪40

8、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C. 重工业发展迅速D. 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经济侵略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走向衰落,排除D,A正确;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于沿海地区,排除B。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发展缓慢,排除C。9.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后清政府采纳,决定试办“开采煤

9、铁事宜”。从材料中不能得出A. 有识之士的对策是防止列强经济侵略B. 煤铁关系到国防民生而且需求量很大C. 富国强兵是政府采纳奏折主要目的D. 官督商办是洋务企业创办的主要形式【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可知ABC是符合题干材料的;虽然题干中有“官督商办”的内容,但是不能表明其是主要形式,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10.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A. 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 倡导教育救国

10、须从实业做起C. 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 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仍然严重,材料反映了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图,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民族产业改进提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是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教育救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也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学生容易选择A选项,其原因在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春天,这与群众性的提倡国

11、货抵制洋货运动有关。但从材料的主旨来看,C选项更符合材料的根本意图,这体现了程度型选择题的特点。11.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下列成就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是A.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C. 首次人工合成结品牛胰岛素D. 港珠澳大桥实现全线通车【答案】B【解析】【详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指1953年到1957年。结合所学,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于1970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品牛胰岛素于1965年,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时间均不符合,排除AC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1953年开始奠基兴建,1956

12、年建成并投产,符合时间,故选B。12.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作者的意图是 A. 倡导农民个体经营B. 鼓励农民努力耕作C. 引导农民合作生产D. 肯定农民包产到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可知,该宣传画创作于三大改造时期,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家家户户踊跃入社”“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农业改造的形式农业合作社的出现,所以“作者的意图是”引导农民合作生产。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

13、参加合作社。故答案为C项。A项,对农业改造的目的是鼓励集体经营不是个体经营,该项表述与农业合作化的目的相反,排除;B项,鼓励农民努力耕作的表述过于表面化,明显错误,排除;D项,农民包产到户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与材料中图片时间、信息都不符,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3.1954年,在一届人大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三届人大宣布:“要把我国建

14、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经济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制定的首要任务B. 实现国家富强是探索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C. 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D. 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答案】B【解析】从1954年的一届人大到1956年的党的八大再到1964年的三届人大都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说明现国家富强是探索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故B项正确;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成为党的首要任务,故A项错误;四个现代化属于经济层面,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是“四化”的内容之一,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信息,本题的主旨

15、信息是“从1954年的一届人大到1956年的党的八大再到1964年的三届人大都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D项只符合部分信息。14.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A. 放卫星、超英赶美B.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C. 上山下乡、样板戏D. 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时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浮夸风严重,放卫星、超英赶美是浮夸风的表现,属于“大跃进”时期,故A项正确;义务教育、希望工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表现,故BD两项错误;上山下乡、样板戏属于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点睛】“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