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7548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摘要:物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融合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物理学科教育中,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明确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物理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是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育;人文素质;人文教育;融合当前社会正在呼唤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地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2、科学精神,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实现“科学理性”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可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关于物理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例如:物理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物理教学如何发掘物理学的人文蕴涵?“融合”是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类知识的盲目堆砌或简单叠加?如何培养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同行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勇于实2践探索。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1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

3、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而学科教育( 包括物理教育) 是为了提高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人进行的一种教育。学科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人文教育重在对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2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学中包涵的鲜活人文知识却视而不见或涉猎甚少。许多物理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倾斜,只重视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而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

4、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3(1)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物理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物理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物理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物理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3)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物理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二、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

5、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著名学者徐葆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将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1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物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本是同根生” ,只是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才有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工,并产生了科学精神和人4文精神,两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割裂,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在这层意义上说,两种教育也存在目的的一

6、致性。2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物理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物理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2)通过物理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

7、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在物理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三、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人文教育成效的关键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物理教育中实现两种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提升理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物理教师更要努力充实、自我完善。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对物理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物理教师应该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其他自然科学,而且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次,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另外,物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自觉融合人文教育,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

8、教和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形成,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四、在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1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克服以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人文教育,都必然涉及到包括教育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在内的教育观念,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2课程改革是实现融合两种教育的基本途径6(1)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挖掘人文思想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中到处蕴涵着各种哲理思想。如讲到物质的运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可以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

9、世界,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如讲到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亡,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由此可教育学生: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做任何事情,只有踏踏实实,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另外,如果摒弃人性而追求纯粹科学

10、规律的物理教育,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教学中,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人类正面临着如核威胁、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能源枯竭、计算机病毒等。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3)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渗透人文教育物理学家的历史就是一个成功者的典型、榜样,是人文教育7的有力例证和有很强说服力的素材。如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用事实说话,敢于挑战。牛顿谦虚地说:“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获得成功的” 。通过这些实例教学会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怎样做人做事,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益处。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

11、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可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完美结合。(4)通过物理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在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如点电荷代替真实带电体,用理想

12、气体代替实际气体等。此外,在物理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5)结合物理规律进行审美的人文教育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说过:物理学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反映物理事物的特征及其规律的物理知识是丰富多8彩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通过内在联系和谐统一起来,形成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的美的画卷。例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提示了力、热、电磁、光和化学等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统一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既统一了物质世界的质量和能量,又用非常简单的形式表现了两个未知量之间稳定、均衡的比例关系,显得十分优美。实施物理审美教学,向学生展示物理教材的结构美、物理方法的应用美、物理规律的内在美。总之,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