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线++层层深入.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74864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读为线++层层深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以读为线++层层深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读为线++层层深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读为线++层层深入.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囝 亍 远 栏 目 主 持 人 :姜 楚 华 Ema i I:jchtougao163_c 诵读 法是文言文教 学的传统 方法 。它不仅 能帮助学 生体悟到语 言的节奏之 美 、 韵律之 美 , 逐步 提升其学 习文言文的兴 趣 , 而且可 以激 发学生 的情感 , 让他们 逐 步感悟到文言文的人文 内涵 , 实现人文性教学 目标 。 客观地讲 , 当前的诵读教学 中还存 在一 些问题 , 比如重整齐而轻个性 , 重音量 而轻感情 , 重形式 而轻指导等 。这 些问题 削弱了诵读教学 的效果 , 使 得对诵读教 学 策略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 文言文诵读教学中, 教师以读为线 , 层层 深入

2、, 能帮助学生 了解文言文 的语 言规律, 体味文本的丰富 内涵。 一 、自读互读, 读顺文章 读顺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要读顺 文章 , 首先 需要读 准字 音。 文言文中的通假异读 、 古今异读 、 破音异 读等情况是学生读准字音的最大障碍。 类似现象教材后面一般都会注释 , 教师 提醒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并适当借助工具 书 , 就能解决 问题 。 在 读准 字音的基础上 , 教师可以抓 住 学生 的好胜心理 组织“ 读 一读 ” 对 抗 赛 。赛前要给学生如下温馨提示 : 比 赛 要求不加字 , 不掉字 , 不换字 , 不 错 字 。 选 手产生方 式 小组 与小 组 间采用他荐 的方

3、式推举人选 , 也就是 说 , 本小组的参 赛选手不能 由本组成员 推举 , 而要 由其他小组推举 。参赛 内 容 由推 荐 小组 决 定 , 短 文任 选 两 句 , 长文 任选 两段。 评价 由点评 小组点评并做 出评判 , 优胜者所在的小 组 获得加 分 。 建议各 小组先 互 读互查 , 帮助本组 中基础最薄弱的同学 ( 这一 点很 关键 , 因为选 手产生 的方 式 是 他荐 ; 既然是他 荐 , 推荐 的肯定是 能 力 最弱 的学生 ) 。一般 的方 法是 , 先 由 小组对子 间合作相互听读 , 指 出对方读 错的字音并相互纠正 ; 对子 间感觉有困 惑的地方 , 提交 给小组

4、内讨 论解决 ; 最 后在组 员群策群 力读准每 个字音 的基 础 上 , 帮助组 内基础最薄弱 的同学反复 朗读课文。 自读 互读让 学生读准 了字音 , 读顺 了文章, 使课堂形成了浓烈的读书氛围。 二、 范读跟读 , 读清句读 刘 国正 先生 回忆他 的语文 老师 时 说 : “ 先生很少讲 , 但喜欢吟咏, 吟到得意 处 , 音节 铿锵 , 声震瓦屋 。我也跟着 吟 咏 , 跟着铿锵 , 许多诗篇的妙 , 是在跟着 吟咏 中体会到的。 ” 这句话说 出了范读的 重要性。文言文 的语言与 白话文的语言 有较大的区别 , 学生理解起来会有 困难 , 所 以教师的范读很重要 。 范读过 程中

5、 ,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 梁 姣 2 0 1 6 1 1 总第8 0 5期 3 9 以读为线 层层深入 囝 制亍 远 学生掌握句子的节奏 , 并在此基础上读 准句读 。比如 , 在“ 至 、 若 、 至若 、 夫 、 若 夫 、 盖 、 然 、 则、 然则 、 岂 、 岂若、 宜、 诚宜 、 何尝 、 其” 等句首发语词或关联词 , 以及 “ 且 、 虽 、 因、 惟 、 故” 等常用关联词后面 要停顿。教师还要特别 引导学生关注 古汉语是两个单音节词, 而现代汉语中 是一个双音节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 两个词一定要分开读。如 : “ 故天将降 大任于 是人也 。 ” “ 可 以一战。 ” “

6、 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 ” 第一句中的“ 于” 是介 词 , “ 给” 的意思, “ 是” 是代词 , “ 这” 的意 思 , 它们应分开来读 。第二句 中的“ 可 以” 是 两个单 音词 , “ 可 ” 是 能愿动词 , “ 可以” 的意思 , “ 以” 是介词 , “ 用来” 的 意思 , 它们也应分开读 。第三句 中的 “ 中间” , “ 中” 是“ 中间” , “ 间” 是“ 夹杂” , 还是要分开来读 。 类似于以上这些情况 , 教师通过范 读将 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 感悟 、 体验以 最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给学生讲解 主语和谓语之间( 动词和 补语之间) 要 停顿 、 名

7、词作状语时在名词前要停顿这 些枯燥的知识 , 效果要好得多。同时, 教师有节奏 、 有韵味 、 有感情 的诵读还 能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 , 使他们进 一 步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产生诵读的 强烈动机。 三、 译读赛读 , 疏通文意 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 又是 难点。逐字逐句地翻译虽然易于操作 且准确度高 , 但会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 力。 较为有效的方法是 , 教师首先给学 生讲清文言文直译为主 、 意译为辅 、 字 字到位 、 通顺准确 的翻译原则 , 以及留、 增 、 删 、 移 、 换“ 五字翻译法” ( “ 留” 就是 保留文言文中原有的人名 、 地名、 官名 、 器物名 、

8、 古今 同义词等词 ; “ 增” 指添补 主语 、 宾语 、 介词 、 量词等成分 , 使翻译 出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 删” 4 0 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就是把文言 文中无实际意义 的虚词删 去不译 ; “ 移” 就是把古汉语的倒装句调 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 “ 换” 就是把文言文 中的词 语换成规范 的现 代汉语用语 , 最常见的是把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或多 音词 ) 。然后 ,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 具书 口头翻译 全文。翻译 时, 可以让 对子间 以句号 为单位 , 每人一 句轮流 读课文 , 轮流翻译 , 并把相互间认为重 要的句子( 或语言优美或 内涵丰富 , 或 点明主 旨

9、, 或特殊旬式等) 及其翻译写 在笔记本 上 , 把对子 间认 为疑难的地 方用红 笔画上波浪线 。接着 , 教师组 织学生 比赛译读 。选手 产生方式 : 任 选 两 组 , 每 组 自荐 两名 学 生 参加 比 赛。评价 : 点评小组点评并做 出评判 , 给优胜组加分 。建议 : 各小组先确 定 重点句子 , 解决 组员翻译 中遇到 的疑 惑 , 讨论 、 交流 、 完善各 自的翻译 , 然后 派两名 同学把 小组推荐的重要句子及 翻译写在黑板上。在 向全班展示 的时 候 , 先读这个重要句子 , 然后讲解对句 中重要词语 的理 解 , 最后 小组成 员齐 读原句和译句 。 译读赛读不仅增

10、强了学生 的合作 意识 , 让他们在互动中建构了知识 、 突 破了重点,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成 功的喜悦。 四、 品读赏读, 感悟情思 文言文教学中, “ 文” 和“ 言” 密不可 分 , 相辅 相成 。只有做到“ 文 ” “ 言 ” 并 重 , 才能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 上述三个步骤关注 的是“ 言” 。品 读 赏读 则是通过诵读 , 让学生理 解作 者 寄寓在文 中的或喜怒哀乐 、 或 沉郁 顿挫 、 或奔腾激越 的情感 , 关注 的重点 是 “ 文” 。如 , 通 过品读 两小儿辩 日 中的精彩对话 , 让学生 明白孔子这样 的圣人 尚且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我们更应有谦

11、虚 谨慎 、 实事 求是 的治 学态度 ; 引导学生在赏读 富春江奇 山 异 水 、 天 下 独 绝 的 同 时 , 品 出 吴均 对 功 名利禄 的鄙弃 , 对官场政务 的厌倦 , 等 等 。 从切入点而言 , 教师可以抓住细腻 的环境描写 、 生动的故事情节 、 精彩的 人物对话等 引导学生 品读。从读 的方 式而言 , 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特点, 引导 学生通过师生互读 、 唱读 、 配乐演读 、 全 班齐读等方式进行品读。 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将 凝固的文字化成心中的风景 , 让其永远 沉淀在学生心里 ; 通过品读让学生穿越 遥远的时空触摸作者的心灵 , 与文中高 尚的道德情操共

12、鸣。诚能如此 , 品读的 效果也就达成了。 五、 理读背读 , 整理积累 所谓理读 ,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梳理 学习经验和成果。理读时 , 教师可以让 学生先将课文 、 课下注释和课堂笔记通 读一遍 , 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整理出自 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 如通假字 、 一词 多义 、 词类活用 、 古今异义等 。在整理 重点词语用法的时候 , 可 以联系曾经学 过 的文章里该词语的其他用法。这样 的理读不仅能让学生归纳 、 整理出学习 的重点, 而且能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 自 主学习能力。 背诵不仅是积累的有效途径 , 而且 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 、 迁移的有效方 法。背读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读 自背 , 然后对子互背互考 , 最后在全班 背诵 。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是为了 避免背诵的枯燥感 , 减轻学生背诵的压 力 。 上述 五步诵读法 以读 为主线 , 把 多种形式 的读融入到文言文教学 的各 个环节 , 让学生在由浅入深 、 循序渐进 的诵读 中逐步读懂 了文字 , 读懂 了作 者。 ( 作者单位: 武汉市洪山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