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73810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游戏精神实现教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作者: 日期:10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摘要:“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由于自身的弊端难以使教学与游戏走向融合。哲学解释大师迦达默尔关于游戏的阐释启发我们,只有教学赋有了游戏的精神:自成目的的精神,主动积极开放的精神,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无主体的精神,对话的精神才能使教学与游戏从对立走向真正的融合。 关键词:教学;游戏;游戏精神,融合一 对“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的分析与批判游戏与教学是幼儿园两类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其区别表现在游戏与教学二者是各自独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

2、与促进儿童学习的所有活动。它不仅为儿童系统地提供新的学习经验,而且也是帮助儿童把学习经验系统化,引导其心理水平向更高一层次提升的重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明显的外在目标,强调的是“结果”,旨在使儿童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接受事实类、规范类、价值类的知识;而游戏尽管目前还无统一的定义,但教育界一般认同:游戏是儿童自发自愿的、不受外力约束的自主活动。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它产生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等内在动机,强调“过程”与“表现”,追求的是其本体价值愉悦、享乐的功能,用儿童自己的话说即是“好玩”。然而,游戏与教学又有一定的联系,其联系主要表现在游戏在使儿童享受乐趣,

3、享受天性自由欢畅的同时也自发地促进了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这一附属功能恰恰与教学所要达到的引发儿童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正因为游戏与教学在指向于儿童发展上的一致性,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就出现了“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两种现象。然而,分析这两种现象不难看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儿童的游戏,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以求取得儿童更好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把教学的功利性和严肃性带入儿童的游戏,将游戏作为知识传授和习得规范的教学的手段。教师利用游戏这一形式,目的在于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需要,以便使儿童更好地学习,更多地掌握知识。“游戏教学化”使儿童自主游

4、戏的主体性受到很大限制,儿童自由选择游戏材料、游戏伙伴,自主决定游戏主题及方式的权利受到影响。而教师为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往往对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千方百计地把儿童的自主活动引向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的上。儿童的游戏时时被教师所打断,使每一次本该属于儿童的自由游戏都承担起了特殊的教育任务,游戏中处处出现成人造作的痕迹。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儿童的自觉自愿、自主控制,游戏的本体功能愉悦功能及游戏的灵魂儿童游戏性的体验都在“教学化”的面纱下丢失殆尽。儿童的游戏成为教师导演的一台戏,本该是儿童在游戏却变成了教师在游戏儿童。“游戏教学化”使游戏成为教学的忠实奴仆,游戏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被抽空了,游戏只剩下了虚

5、设的框架。正如米舌莱所言:“游戏显然是一种无偿的活动,除了它本身带来的娱乐外,没有其他目的。从它成为教育游戏的时候起,它事实上就不成为游戏了。从游戏被用来培养某种技能或在某一特殊领域增进个人知识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游戏了。”“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中用游戏作为教学的引子、诱饵,使教学包装上一层游戏的外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儿童随心所欲,自由表现,自然发展,教学也就徒有虚名了。当然,由于游戏对儿童具有特殊的发展价值,在教学中谋求游戏般的趣味、娱乐,追求一种游戏的境界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讲求效率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儿童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态度与相应的品质。

6、但“教学游戏化”却有可能损害教学在这方面的功能,从而失却教学的真正价值。其二,教学游戏化尽管追求教学的游戏般的愉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形恰如杜威所言:“用机巧的方法引起兴趣,使材料有兴趣;用糖衣把它裹起来,用起调和作用和不相关的材料把枯燥无味的东西盖起来,最后,似乎使儿童当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就吞下和消化了不可口的一口食物。心理的类化是意识的问题,而且,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能中起什么作用了。”也即,虽然教学内容(糖果)被裹了糖衣,用游戏的手段引诱儿童吞了下去。然而,儿童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

7、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儿童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教学游戏化”使教学失去了它的独立地位,失去了教学所特有的发展价值。显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即可明显地看出,“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并不是解决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本质不同的活动从对立走向融合的手段。“当今学校中见到的那种游戏和作业的结合只可能是靠滥用游戏和搅乱作业而实现的:把作业设想的严肃性引进游戏,又希望游戏反过来使作业变得轻松”。在教育中,要想达到游戏与教学真正的融合恐怕还需另找缺口,另寻出路。哲学解释学大师迦达默尔对游戏的诠释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二、游戏一种新的诠释加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游戏的概念。然而

8、,他所说的游戏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游戏有所不同。他是从本体论角度来理解游戏的,而且是为其艺术的分析服务的。他认为作为游戏有以下几个特征: 1、游戏无主体,游戏就是使游戏者共同卷入的东西。我们平常总认为,游戏的主体即是游戏的人。然而,迦达默尔却认为,游戏独立于游戏者的意识之外,游戏无主体。“游戏的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也即迦达默尔是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待游戏的。游戏是一种本体存在,是本体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2、游戏是一个往返重复、自我更新的过程。迦达默尔认为,游戏活动总是指

9、一种不断进行的来回或往返重复的运动,这些运动决不能有一个使其中止的目的。游戏有一个开放的秩序结构,游戏一直在它自身的秩序结构里游戏着,不断往返重复。然而,游戏并非是封闭的,游戏在运动中又不断地更新自身。3、游戏的轻松性及自成目的性。迦达默尔认为,“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性。游戏好象是从自身出发而进行的”。游戏本身的秩序结构使游戏活动的往返重复像出自自身一样展现出来,并使游戏者摆脱那种造成此在的真正紧张感。4、游戏与严肃之间的“对话”联系。迦达默尔针对库特里茨勒坚持游戏与严肃对立的观点认为,游戏活动与严肃的东西之间有一种特有的本质关系,游戏并不是随意的,与严肃势不两立的

10、关系。在他看来,游戏与严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具有“目的”,而且游戏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甚而是神圣的严肃。游戏的存在方式决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只有当游戏者严肃地对待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的目的。如果游戏要成为真正的游戏,游戏者就不能轻率地玩弄游戏。在我看来,迦达默尔所讲的游戏与严肃的不对立的关系即是一种“对话”关系。迦达默尔对游戏的分析虽然是为其对艺术的分析服务的,然而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游戏有很大的启发性,即迦达默尔所讲的游戏已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实体游戏,而更多地是指游戏特有的精神。“人的游戏活动玩味着某种东西”,这“某种东西

11、”也许就是迦达默尔所谓的“游戏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消解主体的精神,一种对话的精神。三、游戏精神也是教学应持有的精神用游戏的精神反观教学与游戏,就会发现,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本质不同的活动之所以仍然处于对立的局面,就是因为我们仍然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它们的存在,用静态的、封闭的眼光看待游戏的享乐功能与教学的手段发展功能,把教学与不严肃、游戏与严肃对立起来,把手段与目的完全割裂开来,从而给游戏与教学堆砌了各自的“边界”,没有把二者放在一个边缘地带,更没有把二者融通。迦达默尔关于游戏的游戏精神启示我们,如果教学能赋有游

12、戏的精神,具有其自成目的的精神,无主体的精神,积极开放的精神,具有其不断生成的精神,对话的精神,那么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其实,对于教学来说,它应该,而且也本应该持有游戏的精神。1、教学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活动方式。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教学,教学就是儿童一日在园生活活动中的一部分,与教学相对应的儿童的学习活动或工作则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儿童在教学中学习、工作、生活着,在教学中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教学就是儿童生活活动的具体展开,就是儿童生命活动的体现。所以教学活动就是儿童当下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动。生活永远是生活本身。生活之外没有目的。所以教学不仅仅要为儿童获得知识、形

13、成技能而履行职责,更要为儿童当下的生活负责。获得知识、技能只能是生活的手段,而生活本身才是目的。所以对于儿童来讲,教学只能是在其自身中完成其目的。杜威曾说,教育无目的。他所说的无目的并不是指教育没有目的,而是指目的在教育活动之内。“外部的目的观把手段和目的分离,而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标,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和手段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奴役性的工作”。这里,杜威所讲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指教学活

14、动。由此观之,如果教学能真正做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如果能把教学上升到作为儿童生活本身来看待的话,教学就能自成目的性,教学就会成为儿童的一种真正体验过、经验过的生活,教学就会成为儿童当下生长发展的一种活动,教学就再也不会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苦役”,教学就会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儿童的一种游戏。“人类的一切活动对当事者来说,都可能成为游戏,只要他沉醉于活动本身,只要他淡漠于其结果导致的收益。一个技师,一个手艺人,甚至一个盗贼都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个游戏的人,只要他更热衷、执着和陶醉于技艺的提高,以显示技艺为主要动力。”。2、 教学应是主动积极的活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儿童探求新知的过程

15、。而这种新“知”并不是外在于儿童的学科知识,也不是不与儿童发生联系的僵死的知识。而是与儿童遭遇过的经验。关于经验,杜威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一是经验的过程。经验即是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分析杜威的意思,我们可以发现,经验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地与外在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儿童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把外在的知识体系操作化、体验化、形象化的过程。教学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3、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教学的重心是发展,但教学不能以儿童“艰苦的劳作”为发展而发展,使教学成为儿童的一种“苦役”。教学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卷入。儿童才会表现得非常敬业,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