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7270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标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设问点的选择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入, “提问”似乎已淡出了它被“改”的舞台,有“提问的教学方式太老套” “不新颖,不符合新课标要”等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无论教改怎么改, “提问”依然是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被广大教师认同且实践运用着。所以我们在吸呐新的方式、模式的同时,也别忘了“提问”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是它将学生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接受的知信息和情况反馈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提问”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

2、不仅是操作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也是涉及教育观念问题。也就是说, “教授知识本位”向“培养学生本位”转变的教育思想,正是本文将看似新异的“提问”重新阐述的立意所在。 一、阅读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特级教师曹樟玉对阅读教学作过界定,他认为现代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教学。的确,学生是教师的对象,但同时他们更是阅读的主体,而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因此在选择阅读教学设问点时必须考虑教学的对象,积极为学生设2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利于迁移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使学生想学、爱学

3、、乐学,学得主动、学有所得。例如胡同文化是高一新选入汪曾祺的一篇京味浓郁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知到老北京胡同的特别, “胡同”里“文化”的意蕴和作者那特别的感情,与其教师分析,还不如设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如“老北京胡同有何特点?” “胡同文化有何特点?”这类问题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就能找到答案;“作者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作者在对胡同文化描写过程中包含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是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查关于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关于对老北京的感情,同时还要深入思考;“老北京与老武汉有什么差别?”要回答这个问题,是要在对文本整体感知之后,查阅老武汉的相关资料,二者进行比较讨论,从

4、而生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以上三部分问题,是从不同的层面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面解决问题的路径是:良好的阅读,捕捉提炼信息的能力;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比较评价能力。前一个层面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层面需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第三个层面,既是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又能在相互启发中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纵横比较中求异存同(不同的“老样”相同的“情” ) 。三个层次,三条途径,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举一反三原则 3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他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如何“不教”即如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课文例子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

5、动性,把自己掌握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灵活地运用到解决相关问题上,特别是能独立完成相关文体的课外篇章的阅读,这样就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了。 如:祭十二郎文 ,学生在体味到韩愈深切复杂的“情”之后,得学习作者写下这篇让人无不下泪的“千古绝调”的写作特点,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当问及这一问题时,下面鸦雀无声,学生感觉难以回答。如果学生连这一课的特点都无法概括的话,那么就更不用说去分析其它文章,甚至用以指导他们的写作实践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并提问启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打动你们的?” 学生回答:感人的事迹。我紧跟着问:“那么他这种在抒写事情的同时倾注自己的情

6、感的方法概括叫什么?”学生回答:叙述中抒情。我接着问:“那么我们刚学习过的陈情表呢?”这一问,学生活跃起来了,纷纷回忆,找到了相似的篇目,初中学过的背影 ,上学期的项脊轩志 ,回到本文,共同特点都是寓情于事,在平实的叙述中饱含作者真切的深情,此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通过求同比较,举一反三,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二、设问点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是选择设问点的前提 4目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浓,特别是对一些名家的赏析不感兴趣,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的较多的是一些侦探小说、魔幻小说,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港台言情小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对于课本中的阅读篇目,一部分学生是

7、为了完成任务;另一部分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能够在阅读时把老师传授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模仿,对分析过的课文能理解作者和写作意图,文章的构思并能在课外阅读时运用到同尖文体中去;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实现知识点的迁移,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和思考。所以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才教学的终极目标“教是为了不教” ,就势必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一套提高学生阅读认知加工能力的方式方法,在有的放矢的训练中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体验中获得阅读的方法具有分析能力,达到阅读的一种自觉状态,研究学生的心理就成了准确选择设问点的前提了。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进行设

8、问点的选择的关键 在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和心理之后,在新课的讲授中必须逐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要靠每节课的积累,其中的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孔子不也说过“知之者不好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这正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根据学生具有好主这一特殊的心理,同时也新课标要求之一:导入激趣。新课导入设置一个的疑问点,从而激起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打开思想的闸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常可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导入课文:5(1) 、选择最激氛围的情节作为导入的设问点 如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文言文,篇幅很长,本身学生对于文言文就很头痛,再加上篇幅一长,就更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于是我就剪辑了影视马大帅中一老太太因怀念

9、、祭奠她老伴仙逝一周年请马大帅唱的二人转一节,有声有形,句句是情,声声含悲,同学们都被马大帅的说唱深深打动,有的还偷偷举手试泪,看完之后,鸦雀无声。这时导入祭十二郎文:在唐代也有一篇祭文,被寓为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苏轼曾说读“祭十郎文不下泪者,其有必不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篇祭文,看看它为什么能被寓为“千古绝调”? 有了前面浓浓的悲情氛围的渲染,同学们个个都进入了角色。(2) 、选择与该课最类似的生活细节作为导入的设问点 如高中第四册第三课陈奂生上城一文,一位讲公开课的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新年刚过,同学们都去亲戚家拜新年了吧。 (学生就露出欢喜的笑容)那有没有亲戚到你们家来呢?学生集体回

10、答:有。老师继续问:那其中有没有乡下农民亲戚来呢?有的答有,有和答没有。老师就抓住答“有”的那一批学生追问:在你的眼里乡下农民亲戚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举动看出来的?这样一问,学生就如同煮沸了的开水,炸开了锅。这就与陈奂生上城的举动紧密地接合在一起,直接上升到对农民朋友的认识,既激趣又具深度。 三、紧扣目标是选择设问点的重要步骤 6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紧扣文体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作为重点进行设问。 比如新教材高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是演讲词单元,学习这一单元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演讲词这一文体,不仅具有议论文特点,具的较强的逻辑性、针对性、鼓动性、口语化特点,为达到演讲目的还需动情,运用多用

11、表达技巧等等。因此,该单元的教学,就要尽可能根据演讲词的要点来选择问点,安排教学程序。例如在上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读: (1) 、这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进行的? (2) 、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场合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地点、场合? (3) 、这次演讲涉及了哪些内容?都是对谁有利? (4) 、这次演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达到了吗?其中运用的哪些表达方式在? 以上四个问题紧紧围绕着目标,抓住演讲词的特点来设问,不仅解读了本文,也掌握了演讲词的特点,也指导了今后的演讲实践。 四、培养迁移能力是选择设问点的目的 在教学中每节课根据单元及篇章

12、的教学要求选择设问进行的效教学,这只是本课题研究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教会学生了,也不是教懂学生了,而是告诉学生在学习中怎么7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即学会,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老师为学生选择设问点上,而是要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要以些作为设问点,明白了这些,才是他们“会学”的开始。 ,也是他们真正能洽一反三的资本。而语文教材作为其自知的独特之处,往往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一个单元中文体及重要知识点相同的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读本共同组成,这样体现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盘结合起赤考虑,可以在讲读课文讲读之后,试图让学生在余下的擦亮眼睛中学着总结老师为

13、佬要选择这一知识点进行设问,为什么要这样出题,然后同学互相进行设问、提问、解答,老师补充完成自读课文的阅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具备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这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2、总结选择选择设问点的共性 比如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在已有和具体知识的基础之上,再次学习单元前言,以课文药与项链为例,使课文的教学要点与单元教学目标一一得到印证,接着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学生运用这一共性和个性再去自读后面两篇, ,不仅学会了去把握小说的主题与结构,同时还从比较中感知到了中外小说的差别。 3、在完成一个单元学习之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适量安排课外阅读,这是达到“不教”所必不可少和一步。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自己在上课时得到的方法,掌握的春笋去分析课外阅读中秘出8现的问题,这时学生也许也会惊喜地发现来他自己就是一名老师,因为他知道出题者为佬要这个角度!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注意设问点的选择,讲究恰当的方法,持之以恒,并由此教给学生自己选择把握学习重点的观念,方法,那么学生的负担减轻了,而“质量”不仅得到了保证,还有可能提高了。当然,课堂气氛也就自然地活跃了,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