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6287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导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 作者: 日期:9 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法制教育渗透-教学设计执教人:唐艳琼执教时间:2013、10、2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生字表中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体会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读、感悟,体会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的独特性。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从小懂得保护我们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适当运用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突出重难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向大家介绍一座古老的桥梁。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课件),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19赵州桥),它初建于我国的隋朝,在今天的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由著名石匠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大约有1400年的历史。二、指导学生看图,议桥。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小

3、结:图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2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

4、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五、学习第二自然段。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板书:雄伟桥长桥宽(2)读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板书

5、: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板书,既又(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2深刻理解语言。(1)“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

6、自然段的句)(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4)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5)远在14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3朗读训练。六、学习第3自然段。1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7、(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栏板上的雕刻

8、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6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画的都是龙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图案是最精美。)(4)作者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

9、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7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8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七、学习第4自然段。1齐读第4自然段2“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

10、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智慧:聪明。才干:才能、本领。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4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八、总结、扩展。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渗透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

11、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

12、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六、板书设计:赵 雄伟坚固 精致美观州 世界闻名 伟大创举桥 保护文物 从我做起七、教学反思: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探讨,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上史的历史意义,同时激励学生参与互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把语文教学和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存在的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让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还没有达到完全充分的境地,学生对赵州桥的理解还没有达到更高的高度,这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努力改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