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5660773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0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史》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 n n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及相关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及相关内容 高度决定视野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角度改变观念 尺度把握人生尺度把握人生 与共同艰难跋涉在高考道路上的学生共勉与共同艰难跋涉在高考道路上的学生共勉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打车去 吧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2、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 4、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5、选官制度的演变 6、军事制度和机构的变化 7、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附属 一、概况 : 含义: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2、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 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 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基本内容 : 皇帝制 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 省六部制、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 行省制度 基本特征 :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世袭、独断 随意、借助神权 原 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 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 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基本矛盾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的时间: 发

3、展总趋势 :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衍生物)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基本线索: 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强化并衰落:明清。 萌芽战国: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提出。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 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分散 的自然经济力量弱小,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来发展经济 阶级基础: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要求政治地位。 群众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 活,人民统一愿望强烈 实践基础:社会转型期

4、间的变革,尤其是商鞅变法初步建 立中央集权体制 建立秦朝 : 内容: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 郡县制;颁布秦律。 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 衡;车同轨,修驰道。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 制。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机地结 合起来。 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背景: 政治上:防止六国残余力量的反扑,维护刚刚建立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维护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体现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体现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 家思想家思想 巩固西汉: 背景:

5、政治上:汉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 行“的制度。造成地方势力上升,威胁中央统 治。 经济上:“文景之治”的实行为汉武帝加强提供物质支持 内容:政治上:汉武帝中央实行内外朝,颁布刺史制度、推恩 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 (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 攻越族。 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 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体现汉朝的治国思想是儒体现汉朝的治国思想是儒 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 “ 外儒内法外儒内法” ” 思考:汉承秦制但有因有革。“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 面?又有哪些损益变化

6、?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时期发展为刺史制 度;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为确保刘家天下,汉初实 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 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 姓王和异姓王。 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 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 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 ,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 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7、背景:完成统一,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君主有 为,盛世不断;庶族地主实力不断上升要求加入权利 决策机构 标志: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官制)趋向成熟 请思考?请思考? n n 秦朝时建立的秦朝时建立的“ “三公九卿三公九卿” ”与隋唐时创立并完与隋唐时创立并完 善的善的“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 ”存在哪些异同点?存在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1.都是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 行政制度; 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 不同点: 1.前者确立秦,盛行汉;后者确立隋,盛 行唐 2.前者这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对皇 权限制明显;后者有效解决了权力的制约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 加强北

8、宋 : 原因:为了避免重蹈唐末藩镇割据,致使国家分裂之弊端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中央(军权、行政)、地方(行政、财政、司法 ) 作用和影响 :积极的一面 、消极影响 思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从而造成了冗 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 ,由此得出的教训是什么?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王安石变法有何关 系? 思考:概述唐朝与北宋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措施、各自的特点,并分析说明造 成各自特点的原因。 发展元: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 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新举措。 措施:

9、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 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除河北、山东、河南)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至此纳入我国版 图) 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 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 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 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于行省制度的评价 思考:隋唐时期的中书省和元朝时期

10、的中书省的区别 明朝 : 1.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 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内阁制逐渐形成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 3.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 4.八股取士 5.制定大明律 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 强化明 顶峰清朝 康熙时南书房的设立平衡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君权的制约 军机处的设立集权达到顶峰 设立时间:雍正帝时。 始设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漏军事机密。 职能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 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号施令 ,处理政务的枢纽。 组成:皇帝直

11、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 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评价: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 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思考:北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最大相似性?(举例?)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在政治、经济、 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及官制的演变 n中央官制的演变 n地方官制的演变 n n 秦设三公九卿制;秦设三公九卿制; n n 西汉设内外朝;西汉设内外朝; n n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n n 北宋宰相之外增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北宋宰相之外增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 n n 元朝设中书省;元朝设中书省

12、; n n 明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增设内阁;明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增设内阁; n n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弃用,雍正朝始设军机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弃用,雍正朝始设军机 处。处。 n n 在周朝推行分封制,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在周朝推行分封制,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 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 n n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东汉末年,州刺史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东汉末年,州刺史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n n 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使其徒有虚名,又集中地方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使其徒有虚名,又集中地方 财权与司法权

13、(设转运使等);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 n n 元设行中书省和土司制度;元设行中书省和土司制度; n n 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 按察使司(监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监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 军事),互相牵制,始改土归流;军事),互相牵制,始改土归流; n n 清在各省区(清在各省区(1818)设总督、巡抚将军()设总督、巡抚将军(5 5) 办事大办事大 臣(臣(2 2) ,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中央设御史,监

14、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 1)秦朝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2 2)汉朝汉朝:刺史制度: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 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 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

15、对地方的控制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 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 (3 3)北宋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 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 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

16、方的控制。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 4)元朝元朝: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5 5)明朝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 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n n 评价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 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n n (1 1)世官制)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先秦(贵族世袭) n n (2 2)察举制)察举制汉朝:汉朝: n n 形成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