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2754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动点问题专题(教师讲义带标准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动点型问题专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动点型问题” 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

2、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例1 (2015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

3、象大致为()ABCD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

4、以作出正确选择对应训练1(2015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0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C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

5、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一)点动问题例2 (2015河北)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点P在AD上运动,点P在DC上运动,点P在BC上运动,分别求出y与t的函数表达式,继而可得出函数图象解:在RtADE中,AD=,在RtCFB中,BC=, 点P在

6、AD上运动:过点P作PMAB于点M,则PM=APsinA=t,此时y=EFPM=t,为一次函数;点P在DC上运动,y=EFDE=30;点P在BC上运动,过点P作PNAB于点N,则PN=BPsinB=(AD+CD+BC-t)=,则y=EFPN=,为一次函数综上可得选项A的图象符合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段讨论y与t的函数关系式,当然在考试过程中,建议同学们直接判断是一次函数还是二次函数,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解出解析式对应训练2(2015北京)如图,点P是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为x,APO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

7、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 BC D2A(二)线动问题例3 (2015荆门)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C D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当直线l经过BA段时,直线l经过AD段时,直线l经过DC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解: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

8、象符合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类似此类问题,有时候并不需要真正解出函数解析式,只要我们能判断面积增大的快慢就能选出答案对应训练3(2015永州)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垂直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点B开始沿着线段BD匀速平移到D设直线l被矩形所截线段EF的长度为y,运动时间为t,则y关于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A BC D3A(三)面动问题 例4 (2015牡丹江)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大致图象应为()ABCD思路分析:根

9、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分别求出S,可得答案解: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S=22-Vt1=4-Vt,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S=22-11=3,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S=Vt1,分析选项可得,A符合;故选A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注意将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依次分析各个阶段得变化情况,进而综合可得整体得变化情况对应训练4(2015衡阳)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

10、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ABCD4A考点三:双动点问题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中的热点,双动点问题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例5 (2015攀枝花)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是梯形,ABCD,点B(10,0),C(7,4)直线l经过A,D两点,且sinDAB=动点P在线段AB上从

11、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沿BCD的方向向点D运动,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与折线ADC相交于点M,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t0),MPQ的面积为S(1)点A的坐标为 (-4,0),直线l的解析式为 y=x+4;(2)试求点Q与点M相遇前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t的取值范围;(3)试求(2)中当t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并求出S的最大值;(4)随着P,Q两点的运动,当点M在线段DC上运动时,设PM的延长线与直线l相交于点N,试探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

12、值思路分析:(1)利用梯形性质确定点D的坐标,利用sinDAB=特殊三角函数值,得到AO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点A的坐标;由点A、点D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2)解答本问,需要弄清动点的运动过程:当0t1时,如答图1所示;当1t2时,如答图2所示;当2t时,如答图3所示(3)本问考查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极值,根据(2)中求出的S表达式与取值范围,逐一讨论计算,最终确定S的最大值;(4)QMN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形有两种,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解:(1)C(7,4),ABCD,D(0,4)sinDAB=,DAB=45,OA=OD=4,A(-4,0)设直线l的解析

13、式为:y=kx+b,则有,解得:k=1,b=4,y=x+4点A坐标为(-4,0),直线l的解析式为:y=x+4(2)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当0t1时,如答图1所示:过点C作CFx轴于点F,则CF=4,BF=3,由勾股定理得BC=5过点Q作QEx轴于点E,则BE=BQcosCBF=5t=3tPE=PB-BE=(14-2t)-3t=14-5t,S=PMPE=2t(14-5t)=-5t2+14t;当1t2时,如答图2所示:过点C、Q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E,则CQ=5t-5,PE=AF-AP-EF=11-2t-(5t-5)=16-7t,S=PMPE=2t(16-7t)=-7t2+16t;

14、当点M与点Q相遇时,DM+CQ=CD=7,即(2t-4)+(5t-5)=7,解得t=当2t时,如答图3所示:MQ=CD-DM-CQ=7-(2t-4)-(5t-5)=16-7t,S=PMMQ=4(16-7t)=-14t+32(3)当0t1时,S=-5t2+14t=-5(t-)2+,a=-5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t=,当0t1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t=1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9;当1t2时,S=-7t2+16t=-7(t-)2+,a=-7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t=,当t=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当2t时,S=-14t+32k=-140,S随t的增大而减小又当t=2时,S=4;当t=时,S=0,0S4综上所述,当t=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4)QMN为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情形:如答图4所示,点M在线段CD上,MQ=CD-DM-CQ=7-(2t-4)-(5t-5)=16-7t,MN=DM=2t-4,由MN=MQ,得16-7t=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