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绪论教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626752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绪论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诊断学绪论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诊断学绪论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诊断学绪论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诊断学绪论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学绪论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绪论教程(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医的诊疗技术水平 n 周礼天官 中明确记载了距 今3000多年的 周代就有疾医、 疡医、食医、兽 医的医事分工, 彰示了当时的医 学发展水平。 睡虎地秦墓 n1975年湖 北云梦睡虎 地出土的秦 简中记载的“ 疠迁所”,是 世界上最早 的麻风病隔 离医院。 帛 书 n战国时的五 十二病方中 记载了人类最 早运用汞剂治 疗外科感染的 情况,还记载 了世界上最早 的内痔结扎术 。 n黄帝内经 灵枢四时气 篇中最早记载 了腹腔穿刺引 流腹水的治疗 方法。 n三国志魏 书华佗传记 载了世界上最 早的全麻下外 科手术。 n华佗的麻沸散含 有闹羊花、生草乌 、当归、川芎(摘 自本人的小郎中 习医手记

2、) n 南北朝时期的 僧深集方中记载 的“五瘿丸”,由鹿 的甲状腺制成,是 世界上最早的用天 然甲状腺激素治疗 甲减合并甲状腺肿 大的记载。 n五瘿丸方。 n取鹿靥 y 以佳酒浸令没 ,灸乾内酒中 更灸,令香, 含咽汁,味尽 更易,尽十具 愈。 n隋朝的 诸病源候论 记载了肠 吻合术。 n晋代的肘后 备急方记载 了对黄疸患者 做实验观察的 早期记载。 n屠呦呦 诺贝尔奖:“青 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 取汁,尽服之。” n晋代的鲍姑发明了肉 瘤(如鸡眼)的外治 法: n“每赘(zhu)疣, 灸之一炷,当即愈。 不独愈病,且兼获美 艳。” n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位女施灸家。 n唐代的外台秘 要记载

3、了消渴病 患者的尿液是甜味 的,以及如何通过 尿液诊断黄疸。( “身黄如橘”、“小便 如浓柏汁”、“眼白 眼正黄”、“面色洞 黄”(诸黄方一十 三首) n唐 代创 立了 世界 上最 早的 国家 医学 专科 学校 :太 医署 。 n唐代,颁 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 国家药典 新修本 草。 n宋代,成立 了世界上最早 的国家卫生出 版机构:校正 医书局。 n宋代沈括 的梦溪笔 谈记载了 世界上最早 的人工喉: 颡 sng叫 子。 n梦溪笔谈 权智:“世 人以竹、木、 牙、骨之类为 叫子,置人喉 中吹之,能作 人言,谓之颡 叫子。” n元代 世医得效 方里记 载了世界 上最早的 脊柱骨折 悬吊复位 法。

4、 n危氏指出:“凡剉脊骨,不 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 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 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须要 坠下,待骨直归案。然后用 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 杉树皮两三片,放在桑皮上 ,用软物缠夹定,莫令屈。 用药治之。”此种方法,直到 1927年英国医学家达维斯才 提出,与危氏相比,晚了六 百多年。 n最迟在明代隆 庆年间,安徽 太平县开始种 人痘来预防天 花。后来这一 方法流传到欧 洲,才有的英 国医生琴纳发 明牛痘。 n明代末年的白猿 经描述了纯白结晶 乌头碱的提取,比宋 代日华子诸家本草 中记载的乌头碱粗 提物“射罔【wng 】膏”更为详实具体 ,这是人类最早提取 生物碱的记录。 n

5、书中关于乌头碱的 制法比19世纪初欧洲 人从鸦片中提炼出所 谓“世界第一种生物 碱”吗啡,要早 二百多年。 n用新鲜草乌,捣碎,榨出 汁,以干为度,去渣,挎磁盆 盛汁。”然后经过多次“日硒, 晒至六七日,观看碗口 上起黑沙点子,面如结冰有五 色云象,其色红黑如香油样。 ”“再用砖砌一护”,将“药盆放 炉中心,用衣物盖于药盆之上” ,用炭火烟熏,则“药面上结成 冰”(冰即结晶),也就是乌头 碱的结晶。 “其药制完,瓶内 封固,日久下澄清有稠者砂糖 样,挑起取用,上箭最快,到 身走数步即死”。 蒸馏水与急性病多进开水 n蒸馏水亦系袓国始创 。本草品汇精要“甑 zng气水,以物于炊 饮饭时,承取”。

6、 n急性病多进开水, 本草纲目言之已详, 称为太和汤,能“助阳气 ,行经络”而又可“取汗” 。盖病属阴邪,遇阳即 散。 n口罩,作自中 国元代,事见意 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东方见闻 录中。西医使 用仅九十年,而 中囯使用则七百 年矣。 医生带戴口罩 病房髹xi漆浅蓝、浅绿 n病房髹漆浅蓝 、浅绿,宗冯 氏锦囊秘录:“ 青禾绿草,可以 养目”之旨。 n全真一气汤:熟地8钱(如大 便不实,焙干用;如阴虚甚者, 加倍用),麦冬3钱(肺虚脾弱者 少减之),炒白术3钱(如脾虚甚 者,用至4-5钱),牛膝由2钱加 至3钱,五味子由8分至1钱5分 ,制附子由1钱加至2钱余,人 参(脾虚甚者,由2、3钱加至4

7、 、5钱,虚极者1、2两,另煎 、冲水煎,冲参汤服)。 高足病床 n高足病床, 亦遵寿世青 编:“凡人 卧床,当令高 ,则地气不及 ”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 n为汉书杨 雄传第一次 道破。之后 方言之“兽之 初生,谓之鼻 。人之初生, 谓之首”。正 字通:“人之 胚胎,鼻先受 形”。 灌肠 n灌肠,最早为 伤寒论之蜜 煎导和千金要 方之“猪羊胆” 。可知中医用“开 塞露”、“甘油锭” 式通便法已一千 七百年。 导尿 n导尿,医事 启源转引千 金要方之方法 ,为用于男性, 已沿用一千三百 年。卫生宝鉴 之用于女性者 ,亦五百六十年 。 鼻饲 n鼻饲,始于 圣济总录 ,已八百五十 多年

8、。 内腔镜钳取异物 n儒门事亲 中初次介绍 内腔镜钳取异 物的方法。 n(用纸 卷成 筒,放入口中 ,再用筷子缚 小钩取异物) 。 鼓膜按摩术 n鼓膜按摩术 ,初见于景 岳全书。 n景岳全书.卷二十 七记载了鼓膜按摩 法:“凡耳窍或损或塞 ,或震伤,以致暴聋 ,或鸣不止者,即宜 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 轻按压,随按随放, 随放随按,或轻轻摇 动,以引其气。按之 数次,其气必至,气 至则窍自通矣。” 耳鼻喉科检査时的采光方式 n现在耳鼻喉 科检査时的采 光方式,在祖 国已沿用一百 二十余年。 n喉科秘钥 :“于病人 脑后,先点巨 蜡,再从迎面 用灯照看,则 光聚而患处易 见矣。” 古代名医们的诊断和

9、治疗水平 n人参作块显奇效 n徐灵胎曾治毛姓老翁,年届八旬,素有痰 喘之疾,因劳大发,俯于几案不能平卧已7 日,举家惊惶。 n徐诊后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消痰 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2剂而愈。毛翁曰: 徐(灵胎)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参 切块之法,则“以此炫奇耳”。 n后年余,病又复发,照前方加人参入煎, 喘逆愈甚。复请徐氏再诊,告以用去年之 方而病加重。徐问:莫非以人参和入药中 耶?答:然。徐仍以人参作块煎之,亦2剂 而愈。 n徐解释曰:“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 ,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 之药已得力,过腹中而参性始发,病自获 痊”。 n此证上实下虚,如单以清肺消痰治其“上

10、实”,必碍肾之“下虚”; n若专补下虚,势又壅补助痰,碍之上实。 n徐氏以清肺消痰之剂,送下人参小块。 n使消补两种药力接续而发。 n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 n名医赵晴初评曰:清肺消痰饮加人参是方 ,人参切块吞下是法。大凡名医,不仅“屡 用达药”,而且重视煎法用法。 n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 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药虽中病,而 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 n足见煎法用法之重要,赵晴初所谓“有方 还须有法”。 n毛翁懂方不懂法,反以为医家故弄玄虚, 故而病有增无减也。 “方法”的起源 n相传“方法”这个词就起源于中医。 n古时一位皇帝患噎膈症,吃什么都吐,命 在旦夕。御医费尽心思,均告

11、无效。 n一天,侍从禀报说:“百里之外,有位隐 居深山的和尚,据说有根治此病之术,不 妨请来一试”。 n n和尚来到皇上榻前,切完脉后,随即开好 药方。侍从一看,说:“为何尚复此方?” n原来药物、剂量与御医之方分毫不差。 n和尚仍叫把药取回,亲自煎药,煎到只剩 两匙时,用汤匙盛上药汁请皇上用舌舔服 ,直至把药汁舔完为止。连服数剂后,病 竞渐愈。 n皇上重赏和尚,问:“同样之药,前者医 朕无效,而你能起死回生,其中有何奥秘 ?” n答曰:“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 皇上之病在咽膈,用舌舔汤匙上药,可使 缓缓作用于病灶之处,此乃是法。如果仍 用饮服方法,难免药过病所,无济于事”。 n n皇上

12、大悟:“方法,方法,光有方不行, 服用还要有法,方与法结合才行”。 n这就是“方法”二字的由来。既或今天,上 述用药方法治疗食道癌犹可借鉴。 药虽同行,施治各异 n宋代成州团练使张锐,以医知名。 n蔡鲁公之孙媳妊娠,临近产期发病。众医皆以 为阳证伤寒,惧怕坠胎而不敢投药。 n鲁公请张锐诊视。张曰:“胎儿已经十月,将生 矣,何药能败之?” n如常法给药,半日儿生,病亦获愈。次日,产 妇大泄不止,而且喉痹不能入食。 n n众医皆指责张锐之过。因泄利与喉痹两症 一寒一热如同冰炭,且处于产褥期,虽扁 鹊复生,也无活理。 n张锐曰:“不必惊扰,我可令即日而愈”。 n取药丸数十粒,令服之。 n结果,喉痹即

13、平,泄泻亦止。 n鲁公问曰:“敢问一药而治两症,何也?” n锐曰:“此于经书无所载,特以意处之。 方才所用乃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 n喉痹不通,非至寒药不为用,故外裹以紫 雪丹。 n既已下咽,则消释无余,其得至腹中者, 附子力也,故一服而愈两疾”。 n公大加叹异。 n此病上有喉痹属热,下则泄泻属寒,寒热 错杂,似两难措手。 n张锐匠心独具,以理中丸外裹紫雪丹,药 入咽部,在外之紫雪丹消释而治喉痹;在 里之附子理中丸入得腹中而治泄泻,寒热 分治,各不相扰,确实奇巧。 n此法古亦有之,伤寒论治疗“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用附子泻心汤,其煎药 法度可谓此法先河。 n考该证心下有热痞,而阳气已虚,

14、故恶寒汗出 ,形成寒热错杂局面。 n附子泻心汤煎法不同一般,是以麻沸汤浸渍大 黄、黄芩、黄连诸寒药,取其味薄气轻,以轻泻 上部之痞热,不使药过病所;另取附子久煎取汁 与前药兑合,因其味厚气重,下行而发挥温阳固 表作用。 n药虽同行而至所不同,施治各异,此仲圣之妙 法也。 n张锐以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与此异曲而同工 ,可谓善学古法者。 药枣巧治病孩 n清名医王旭高(17981862年),号“退思居士”。 曾治一幼龄病孩,形瘦面黄,痰多食少,昼日咳嗽,夜卧 则喉中喘吼有声,病已半年,“而性畏服药”。 n诊为脾虚而湿热痰蒸,阻之于肺。因病儿不肯服药,遂 用药枣法。 n取参、苓、术、草、二陈、苍、朴、

15、川贝、榧子,共研 细末。另取大枣100枚,去核,将上药末纳入枣中,用线 扎好,每枚大枣约入药末2分为准。再用葶苈子30克,煎 汤煮枣,待枣软熟,不可大烂,取出晒干,患儿饥时将枣 细嚼咽下一枚,每日可用五六枚,竟收佳效。 n病孩畏药,王旭高巧用药枣,变药治为食 治,实变通之法,独具匠心。 n其法首见于元代名医葛可久,其擅治虚劳 ,所创“白凤膏”,即以大枣去核,纳入参 苓白术散,置于黑嘴白鸭肚中,加酒用火 煨烤,吃枣食鸭,药食同用,而无苦药之 累,实为巧法,即在今日,以上诸法犹有 参考价值。 近现代中医诊断学水平 n一、张大昌先生 n二、李阳波先生 n三、范文甫先生 n四、蒲辅周先生 n五、姚荷生

16、先生 近现代中医诊断学水平 n1976年,有一晚期肺癌患者请张大 昌先生出诊,其弟子随其前往。 n未入病室,已闻病人呻吟之声,入室 少坐之后,乃临病床,令病人侧卧, 手指其右侧背中上部,问:“是此处痛 否?”病人颔首称是。 n此闻而知之之功夫,在座莫不为之惊 奇,传为美谈。 n张大昌先生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尚精 于律吕之学,管、笙、琴、笛、锣、 鼓、弦、箫无一不通。 n他对律吕之学的研究和实用,加强强 了对闻诊的认识。 n常引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n1964年春,南里村谢尚豪邀张大昌与其 母诊病,其表兄衣敏丰因自幼多病亦求为 诊治。 n诊毕,密告尚豪:“病难治,寿命不长。” 谢问:“尚能活几年?” n答:“28岁时若能免一死,31岁时必有 不测。” n谢恐姑母忧伤,但告知敏丰之弟敏琴,敏 琴亦秘而不宣,疑信掺半。 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