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58228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酸和碱测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14汇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碱盐检测题(满分8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Na-23 Cl-35.5 Ca-40 C-12 H-1 O-16 一、选择题(1-8题每题1分,9-12题每题2分,共16分)1. (2008年镇江市)今年春节前,我省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为确保道路畅通,交通部门使用了大量的氯化钠融雪剂。下列关于该融雪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氯化钠能融雪是因为其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 B.氯化钠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地下水污染C.使用氯化钠融雪,会加快钢铁桥梁的锈蚀D.使用大量氯化钠融雪,对公路周围农作物的生长无影响2. (07泰州)用括号中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所用药品错误的是 ( ) ANaOH溶

2、液中混有Na2CO3(稀硫酸) BNaCl溶液中混有Na2SO4 (BaC12溶液) CKCl溶液中混有K2CO3(稀盐酸) DCO中混有CO2 (NaOH溶液)3. (2008年太原市)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A.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水鉴别NaOH和CaCO3固体4.(2008年青岛市)根据氨碱法用食盐制纯碱的反应原理是: (1)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2NaHCO3 Na2CO3+CO2+H2O下列对上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中,错误的是 ( )A.用食

3、盐制纯碱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B.纯碱属于盐类物质C.因生成气体,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副产品氯化铵是一种氮肥5.(2008年河北省)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6.(07常州)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

4、平平衡,再称量C实验室用CO与 Fe2O3反应制取铁时,先通CO,再点燃酒精灯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7. (07泰州)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少的是 ( ) A烧碱B石灰水C浓盐酸D氯化钾8.(2008年镇江市)铁、稀硫酸、石灰水和氯化铜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类型或主要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处发生置换反应 B.B处发生复分解反应 C.C处产生气泡 D.D处生成白色沉淀物 质NaClCaCO3Ca(OH)2NaOH市场参考价(元/kg)1.21.82

5、.011.5 第4题 第5题 9.(08年镇江市)某工厂拟选下列物质处理含硫酸废水。现花最少钱中和等量的废水应选择( )A.NaCl B.CaCO3 C.Ca(OH)2 D.NaOH 10.现有四组物质的溶液,仅用酚酞试液及同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 ANaOH Ba(OH)2 HCl BNaOH HCl NaClCNaOH H C1 HNO3 DH2SO4 NaCl Na2SO411.各物质间有着一定的转化关系,下列各组物质间可以按下图所示各组直接转化的是 ( ) A.FeFe2O3FeSO4Fe B.COCO2H2CO3COC.NaOHNaClNa2CO3NaOH D.H

6、ClCuCl2BaCl2HCl12. (07济宁)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Na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白色粉末的性质,将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分为三份进行实验:第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呈红色第二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开始无明显现象,随着盐酸的滴入逐渐有气泡产生第三份溶液中滴加BaCl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分析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 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Cl,可能含有NaOHB. 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OH,可能含有NaClC. 一定含有Na

7、OH、 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ClD. 一定含有Na2CO3、NaCl,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OH二、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13.向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要检验其是否存在,可加入_ ,若观察到_ ,证明该物质存在。14.某学校食堂午餐的食谱如下:大米饭、炖土豆、炒白菜、萝卜汤。这些食物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有:糖类、 、油脂、无机盐和水。考虑到中学生身体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你建议食堂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15.生石灰起干燥作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取少量

8、生石灰于水中,搅拌后取上层清夜,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呈(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测定该溶液酸碱度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该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变质,发生反应放热化学方程式为 。16.合金A由四种单质组成,已知:合金A中不含K、Ca、Na;气体B可燃;气体G为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产物之一,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合金A由哪些单质组成(用化学式表示): 、 、 、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简答题(共20分,每空1分)1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1)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饮料; 。(2)用硫酸铜溶

9、液在铁板上画出红线; 。(3)用适量的石灰水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碳酸钠。 。18.氢氧化钠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1)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容易 ,还能 ,所以必须密封保存。(2)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其原因是在常温下,氢氧化钠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缓慢地发生反应,产物使瓶口与瓶塞粘合在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 + 2NaOH=X + H2O,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19.小艾同学在妈妈买回的某食品包装内发现有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小艾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

10、体B。小艾同学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两种);(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3)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内,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起猜想。小艾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任写一种)。20.(2008年太原市)2008年全球出现“无声海啸”粮食危机,而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市场价格稳定。化肥为保持粮食丰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常用化肥有:尿素CO(NH2)2、氯化钾KCl

11、、硝酸铵NH4NO3、磷矿粉 Ca3(PO4)2(1)以上化肥中属于钾肥的是 (填序号)(2)硝酸铵是一种含氮量较高的化肥。硝酸铵中含氮的质量分数为 。硝酸铵溶于水可以解离出NH4+和 (写离子符号),供植物吸收。(3)尿素因含有 元素,所以是一种有机物。尿素分子中所含C、O、N、H的原子个数比为 。21.食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加碘盐”、“叶绿素锌钠盐”、“低钠盐”等。某种低钠盐由NaCl、KCl、MgSO4三种物质组成,用它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均恰好完全反应)。(1)当x是AgNO3时,白色沉淀C是 ,当x是NaOH时,白色沉淀C是 (2)写出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 22.(2008年南充市)从提供的试剂中,选择一种以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仅供选用的试剂:烧碱溶液硫酸钠溶液盐酸水(1)把选择的试剂的代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CaC03粉末(Na2C03) ;H2(C02)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0分,每空2分)23.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奥妙无穷。在一次化学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以下空白。(1)如何用实验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第一组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一: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