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1434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奢磐澡灞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及矫正策略口张珍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知识面变得更广了,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很多不适应。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磨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度现象。因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学中的过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现象一:拓展过度正因为教材编排时,知识点比较分散,大家对整个教材缺乏系统的理解,对于一些连续性的知识点,上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三下有“小数的初步认识”,四下又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心中没有目标。同时教师还存在一种普遍心理:生十白上浅了,耽误了

2、学生,所以上得越深越放心。新的教参上只有单元教学目标,没有课时教学目标。教材编排的例题和习题不匹配,只教学例题会造成学生不会做作业。配套的同步练习中每页上都有“延伸拓展”这样一个大题。以上种种都是拓展过度的原因。现象二:提问过度正因为在新教材中教师个人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课堂上的提问过度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问题又碎又细,迷了学生的“眼”。常常在学生还没有听清楚问题,教师就开始点名让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还没有听清楚同伴的回答,教师已经开始点评。笔者曾经就课堂提问做过一次统计,提问最多的一节课有151个问题,提问最少的一节课也有57个,至少平均1分钟14个问题。这样的提问失去了深化学生思维的功效,浅尝

3、辄止,仅仅是“浅草”而已。问题过多的课堂如蜻蜒点水,问题过碎的课堂迷失了教学重点。现象三:生活化过度改版以后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配有生活主题图。课一开始,教师按照惯例出示了课本中的主题吴老师的巧妙点评,开启了每个学生的心智,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深刻,效果较好。为此,教师应学习名师的点评艺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四、学的是对教学预设的灵活调整教学不应只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得动态、富有灵性。贲友林老

4、师在执教“找规律”一课时,提问学生:“伸出你的左手,有几个指丫”学生回答:“4个。”教师又问:“再伸出你的右手,有几个指丫”学生回答:“8个。”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是9个指丫0”教师问“怎么会是9个指丫呢”学生解释:“将手腕并在一起而将拇指分开就是9个。”教师表扬:“你太聪明了!”这是个课堂生成的问题,如果是一般的教师可能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贲老师恰恰抓住这一生成问题,继续他的教学:“那如果将两手腕靠拢,十个指头围成一个圆形状,有几个指丫”学生将手腕靠拢十指分开呈空心球状,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后得出:“l0个指丫。”其实这个知识点正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物体间隔一字形排列,两端的物体个数

5、总是比间隔数多一,而围成圆形“密闭”排列的物体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贲老师利用课堂的生成问题轻而易举地引导学生解决了物体“开”“合”相间排列的规律。(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bdx学350313)JIAO,X,UEY,U,EKA,NX1AOXUEBAN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2数学75图,要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能提出相应的问题。低段的学生看了主题图后往往会提许多与这节课不相关的问题,教师心里就有点儿急了,只好自己说:“我也来提几个问题”引到主题上,整整十来分钟都是在提问中度过的。世间万物皆有度,教学也如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要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具有适用范围。因此,在教学中要做

6、到教学有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策略一:追求适度目标,避免过度拓展(一)正确对待文本由于初次使用教材,教师对有些内容的编写意图难以理解。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更加体现了对教材目标理解的重要性。教材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但专家也可能缺少实践经验。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做到不迷信教材。1尊重教材,信而不迷。例如前面提到的小数的认识,三年级应该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教材的意图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认知基础,让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所感悟,到了四年级再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然而,四年级教

7、材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课的编排中还是借助具体的米尺来完成教学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四年级的教学应该不断变换情境来解释小数的意义,最后要脱离具体情境来解释小数的意义。2重组教材,变不离宗。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当然,创造是要深刻领会教材设计意图,熟练驾驭教材,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完成教材既定目标。部分教师在对教材的重组中,拓展过度,结果连基本目标都没有完成,这样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很多老师把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定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花很多时间来讲分类的原则。分类虽然很重要,但它已经是哲学层面的思想方法,涉及到所有学科

8、。这并不是一节数学课内要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笔者认为“三角形的分类”一课的目标应该是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所以在磨课一、76、而再而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往往一开始学习了教参和教材,后来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变。在多次施教和讨论之后,最后发现怎么终点又回到起点,最终定下来的目标和教参上的编排说明是一样的。3围绕目标,筛选习题。教材改革以后,书本习题和例题匹配的基础性习题太少,而知识技能的习得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上,所以根据课时目标可以增加强化基础知识的习题,删除一些难题偏题。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增加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减少机械性的重复练习。(二)真正尊重学生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关

9、注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到哪里去,关注学习起点是要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师应该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三个角度来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用心体会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掌握知识技能起点,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思维起点,走进儿童内心,倾听他们的声音,掌握情感起点。2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要关注长远目标。拓展过度的行为是一种“拔苗助长”的短期效应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许会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却有着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拓展过度的最大弊端就是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中丧失自信。策略二:把握问题的度,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核心问题与附属问题的统一教师在研究教材

10、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几个问题,这需要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就是附属问题。一节课实际上在解决一个大问题,核心问题突破了,附属问题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了。同样的道理,附属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也就自然可以解决了。这就是各个击破还是中心发散的策略。设计问题时带着这样的意识去思考,才能设计出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二)问题的量与质的统一教学时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精选,统一问题的量与质。一个大问题让学生明确了课堂重点。核心问题学生能够解决,附属问题就不必出场。无论是核心问题还是附属问题都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性。一堂合格的数学课,应该是课

11、后学生能够清晰地回忆出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三)问的节奏与答的方式的统一提问的节奏很有讲究,核心问题语速要慢,甚至可以进行重复。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停顿,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静静地放飞想象的翅膀,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叫什么水平的学生回答什么层次的问题也是很有讲究。如当大部分学生举手时,一般点名让中等学生回答,优秀学生补充,接受慢的学生重复。附属问题可以一句带过,让学生齐答。但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前演示或动手尝试练习效果更好。策略三:进行适度生活化,适时建模(一)适度进行生活化,初步建立模型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

12、深化,数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学通过与生活“结伴”而变得生动,教科书与生活的“联姻”而变得有趣。可以说,数学问题生活化已经成为新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度生活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例如,在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老师先出示了一幅情境图:节日的广场上有灯笼(2个一组,共4组)、小朋友(3人一组,共4组)、花(4盆一组,共3组)、气球(一边3个,另一边2个)。老师先问:“你看到了什么”问后没有口学生回答。然后老师说:“猜猜看,老师最喜欢什么”老师转身在黑板上迅速地用圆片摆出:学生开心地说:“小朋友!”接下来老师说:“你能不能用画圈的办法把你喜欢的东西

13、表示出来”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用圆片表示,让其他同学猜。皮亚杰以运演作为儿童思维发展的标志划分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适度生活化就是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演阶段之间。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之后没叫学生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具体感知生活场景。教师在出示具体情境后,示范用圆片代替人物其实是分步骤帮助学生建立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过程,就是帮助学生由感知阶段进入前运演阶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把握了生活化的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二)以主题图为着眼点,探索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

14、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主题图往往是学生生活场景的再现,能够用数学思考方法分析主题图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进行数学建模。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数学建模,我们来列表对照分析体现在“乘法的建模过程师生行为表现初步认识”中用数学语言来A模型准备摆圆片描述问题对问题进行必根据圆片列加B模型假设要的简化法算式尽量用简单的数c模型建立建立相应的数学工具:根据圆片学结构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3+3+3+3=12和对所得的结果34=12进行对D模型分析进行数学上的比。3表示加数分析是3,4表示有4个3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34=12的3表进行比较以此示有每组有3个E模型检验

15、来验证模型的小朋友,4表示准确性、合理性有这样的4组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三)建模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建模之后,学生只是掌握了形式和内容,还没有真正掌握思想。数学不能光靠技巧,更多的应该是感悟数学思想。辩证地看,学生的数学思想是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支撑的。这就需要教师让数学思想弓I领解题技巧,才能让学生从“技”到“道”的提升。如“乘法的认识”的教学,最终要上升到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拓展过度、提问过度和生活化过度是课堂中比较突出的现象。从以上策略入手,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这三个过度。(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平湖师范附属小学314200)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2数学一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