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423746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区域( ) 溃退( ) 锐不可当( ) 芜湖( ) 歼( )灭 要塞( ) 督战( ) 芜湖( ) 阻遏( ) 管辖( ) 2.解释下列词语。(1)溃退: (2)要塞: (3)业已: (4)锐不可当: (5)摧枯拉朽: 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 、 、 事件发生的 、 、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3、、 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答案:1.y ku dng jin si d w xi2.(1)失败而退却。(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答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

4、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题: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5.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 答案: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6.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

5、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7.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语言特点。 答案:“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8.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答案: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6、。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拓展延伸9.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当堂测试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

7、的一项是( ) A 督战(d ) 舆论(y) 歼灭(qin) 风平浪静 B.泄(xi)气 溃退(ku) 覆灭(f) 横度长江 C. 区域(y) 阻塞(si) 荻港(d) 摧枯拉朽 D.阻遏(ji) 纤维(xin) 签订(qin) 锐不可当2. 填空:(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

8、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

9、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10、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6.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_ 8.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 答案:1. C 2.(1)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2)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3.C 4.较为 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5.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6.此种情况都很泄气。7.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8.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总结反思这节课的

11、学习,你有那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的有关常识。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自主突破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答案: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起的24小时已渡过30万人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35万大军已渡过2/3 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到22日已大部渡过,余部23日可以渡完 合作探究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

12、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