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539980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初一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苏州园林习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苏州园林,xi,zho,zhu,chn,斟,薇,壑,峦,嶂,2据义填词 (1) :重叠高耸的样子。 (2) :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3)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3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_家、编辑家及出版人。,嶙峋,镂空,别具匠心,叶圣陶,教育,B,(解析:砌q;模m;嶙ln),2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 (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_画,不是_画。(美术 图案)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依赖 依靠 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2、界而未界。 (4)游览者必然也不会 (忽略 忽视)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图画 图案)美。,鉴赏,图案,美术,依傍,忽略,图画,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说明,描写,描写、议论,议论,4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整体特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3、的图画。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二、阅读理解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

4、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5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文中先介绍说明_,再介绍说明_,重点说明的对象是_。 6对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他景物配合的。 B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池沼是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 C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 D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假山、池沼,假山,池沼,池沼,A,7本语段的中心句是哪一

5、句?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8“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B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道路绿化问题,在集中开展园林绿化专项整治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C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D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天天都是旅游日”的惠民休闲旅游政策。,C

6、,1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B,12(2015,郴州)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而黄河也只有到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7、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 B C D,D,13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_,苏州园林冠江南,(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结合课文第4段的顺序将它还原。 水芝开出似车轮 便有红鱼跳绿萍 石幢一夕桃花雨 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_,(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话说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苏州

8、园林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三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历史”:自然遗风 “建筑”:巧夺天工 “文学”:诗词沃土 “旅游”:登临胜地,二、类文阅读 舞蹈的建筑 刘心武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在舞蹈与建筑之间嵌入一个“凝固”的限制词,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也是可以的。 在中外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古典时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手段与施工技术没有如今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如今有各种新

9、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炊事中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维进入了某些建筑设计师大脑,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应运而生。,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开风气之先,把天棚设计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风衣,生动活泼,奇诡醒目,此种设计后来渐成范式,只是新的设计不断花样翻新,韩国为世界杯足球赛新建的比赛场,就是最新的一个变体。这种糅进舞蹈元素的设计方式也在世界各地的机场设计中流行开来,美国中部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

10、,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建筑师欧盖里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几乎完全由“扭动的肢体”构成,没有一个立面是规整的,不仅天棚,所有的使用空间,包括走廊,充满了舞蹈的曲面和曲线。建成后的博物馆,通体仿佛是几个穿着紧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动中纠缠在一起。 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 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流派而存在。这一流派的设计,要化为大地上的实际存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的机缘凑集。,特别看重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内涵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尤其是年轻一代,据我所知,有的一直在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舞蹈性思维

11、”。中国传统艺术里,跟舞蹈最相通的是书法里的狂草,舞剑器与挥毫墨绝对是异曲同工。他们在借鉴舞蹈时也借鉴书法,这构成一种创新优势,是特别可贵的。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相关探索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 “舞蹈的建筑”?不着急,早晚会出现的吧。 (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14阅读文章,概括“舞蹈的建筑”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 新材料的出现;先进的建筑设计手段;先进的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师的追求创新和思想多元(舞蹈性思维进入设计师大脑)。 15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丹佛空港天棚的舞蹈元素(创意形态)和给人带来的美感,说明了“舞蹈的建筑”流行的领域(范围)更广。,16文章第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调换。第段作者先肯定这种完全舞蹈化的建筑是可能的,再举例说明这样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现实,第段则补充说明这种设计要变成实际存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的机缘凑集(这种完全舞蹈化不可能迅速普及推广开来)。这样写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认知)规律。 17文章第段加点词“一直”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一直”说明这种探索“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如果去掉则不能强调中国建筑师们(对建筑舞蹈性思维)自始至终(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