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5395957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建筑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建筑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建筑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建筑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建筑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作者姓名:崔清林 学号:10199581【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称得上是三千年不变,从殷周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其建筑形式及其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这其实正是建筑的文化背景所致。中国古代文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建筑及其空间上的不变形,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本文着重介绍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对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关键词】: 古建筑 建筑等级制度 风水 建筑布局 影响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中华民族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份遗产,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遗产。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古建筑,给我们后人细细品味,而我们也能从古建筑中看到古代

2、文化。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那份厚重与天人合一,也让如今的建筑设计者们汗颜 。古建筑中强调的个体与整体,个体与环境的统一是现代大多建筑所不能体现。本文从古建筑的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来论述这些文化对古建筑的影响1、 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与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各级城市、衙署、寺庙、第宅建筑和建筑群组的层次分明、完美谐调,城市布局的合理分区,次序井然,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建筑等级制度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建筑等级制度也束缚了建筑的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发展和推广的障碍。凡建筑上发明新的形制、技术、材料等,一旦为帝王宫室所采用,即著为

3、禁令,成为禁脔。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是一个原因。11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例子。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

4、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

5、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1.2建筑等级制度下的古建筑例如紫禁城的布局就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这种建筑布局

6、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型的规范。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85000 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西宽200 m,南北深190 m,占地面积达38000 m2。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

7、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此外各门、各殿的面阔大小、台基高低甚至于铜狮子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2、 古代风水文化与古建筑2.1风水术介绍:中国古代风水术积累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承继了巫术占卜的迷信传统,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

8、、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以择定吉利的聚落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涉及人居环境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扑朔迷离的知识门类和神秘领域。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已孕育萌芽,汉代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到明清已达到泛滥局面。它对中国建筑活动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上至都邑、宫庙、陵墓的选址、规划,下至山村、民宅、坟茔的相地、布局,都深受风水意识的制约。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卦再

9、上下重叠组合,便推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任一组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如泰卦就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对居住建筑而言,坐北朝南最理想。正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坎宅”。宅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如“巽门坎宅”则以东南方为宅门,排布吉凶星位,北向正房为“生气天狼木星”,上吉;西南向为“五鬼廉贞火星”,大凶,一般为厕所使用。许多传统民宅,如北京的四合院都采用这种类型。“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自然和人际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风水学说的前提就是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时、地利、人和存在着密切的制约关系

10、。同时风水学说认为所有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内环境还是建筑外环境都受到风水的影响,居住环境的“安”与“不安”都关系着直接影响到家族兴衰,因此风水术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人居环境的吉凶问题。以陵墓为例,在汉代,葬地堪舆之术就已被得到重视。古人把死者葬地的优劣和后代贫富贵贱相联系,葬地的选择关系着人间的凶吉,因此建造陵墓除了有侍奉、祭祀祖先的意义外,还有求得祖先荫庇的目的。在阳宅十书中说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具体来说就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这种“聚风藏

11、气”的模式在风水术中被认为是理想环境,因此长时间以来建筑选址甚至村落选址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例如浙江兰溪市诸葛村的选址就是依据这个理念。2.2风水学说下的古代建筑风水术热衷地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和一”融洽境界,同时也很注意以人工弥补自然的缺憾,对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由不利转为有利,能逢凶化吉。这种改造之法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界的山、水、地势本身进行改造。如遇到缺水或水势不佳的地区,则用开沟引水,挖湖、塘蓄水,筑堤坝拦水等办法取得宝贵的水;遇到不利的山则用山上植树,挖补山形以达到逢凶化吉。如兴建紫禁城时,为了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

12、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其二是采用象征性的改造办法。如水口建桥、造亭以锁住水源;村头筑塔建阁以保住文运等等。如在风水理论中认为,村子进水口大,则财路通畅;而出水口太大,则留不住财,因此石桥村建了一座“丰稔堂”镇守下水口。 3、 建筑布局艺术与古建筑: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

13、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

14、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结论】: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只是绵延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上的运用,给了我们后代无尽的遗产。中国古建筑上所体现的建筑并非一般的建筑而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与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这让我们这些身处现代,从事建筑领域的人来说值得学习和传承。【参考文献】:1姜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2 第一卷第四期.2宋昆,易林.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70.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92.5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历代规定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