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33289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660219) 通讯作者: 周铭心,zmx9998 , 13999916676 文献研究 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方剂计量学分析 王 燕 1 马 燕1 周铭心2 ( 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科教科,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黄河路116 号, 830000; 2. 新疆医科大学) 摘 要 目的 分析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 为当今中风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刘完素及唐 代、 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方药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 析, 从中显示其治疗中风病方剂计

2、量学特色。结果 刘完素与唐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方剂在药性、 药味、 归经方面有较强相关性( P 0. 01)。治疗中风病 5种功效药物fyi值比较, 刘完素清热药的使用高于唐代医家(P 0. 05), 疏散外风药使用与唐代无差异。 结论 刘完素“ 降心火, 益肾水” 理论指导了清代医家的医疗实践, 但其方药运用滞后于治法理论创新, “ 疏散外风” 为主治疗中风病的方剂 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刘完素; 中风病; 方剂计量学 金元时期医家对于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尤其是对 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而金元诸家中, 又以刘完素对“ 中风病” 论治贡献最大。如刘完素提出 “ 热极生风”

3、的病机论、 提出“ 肾水虚衰” 是中风发病的 重要因素等关于中风病的重要理论, 对当今中风病的 辨证论治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刘完素治疗中 风方剂, 深入挖掘其治疗中风临证思维特色, 对于现代 中风病的中医证治将大有裨益。本研究拟在以往传统 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方剂计量学的研究 方法, 对刘完素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 中治疗中风 的方剂进行计量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选取金代刘完素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 ( 刘完 素医学全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年8 月第1 版)

4、 中关于治疗中风病的方剂。以唐代孙思 邈 备急千金要方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年6 月 第1 版) 和后世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5年8 月第1版) 、 增评柳选四家医案 ( 江苏科 学技术出版社, 1983 年6 月第1 版) 中治疗中风病的方 剂作为前后世对比方剂源。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 在对方剂的功效描述中明确治疗中 风的方剂。 ? 以汤剂剂型开具的处方。 直接以药物名 称罗列的处方。 排除标准: ? 非内服方剂。 ? 虽属汤剂但只写成方 名称者。 虽属汤剂但药物罗列不全、 只写主要药 物者。 根据上述标准,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

5、论方 、 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 中符合条件的方剂共23 首, 备急千 金要方 74首, 清代两著作中36 首全部收录。 1. 3 分析方法 全部资料录入、 分析与统计过程由 excel 表和 SPSS13. 0 统计软件执行。 2 结果 2. 1 性味分析 参照文献 1 , 统计3 类方剂用药四性频数Xi。表 中Xi表示第i 类方剂各药性属归类频数, 四性分为大 寒、 寒、 微寒、 凉、 平、 温、 热、 大热 8 种, 单位为性次, 即 一性出现一次。 fxi表示第i 类每方平均用药四性频数。 fxi = X i / Z i, 表示每类方剂总处方数。表1 示, 3 类治疗 中风方剂均以温性药

6、物使用最多, 刘完素为温而兼寒, 唐代、 清代为温而兼平。3 类方剂fxi值相关分析( 数据 符合正态性, 用积差相关法, 下同) , 结果显示, 刘完素 与唐代r= 0. 9487, 清代与刘完素r= 0. 9007, 清代与唐 代r= 0. 7966( P 均 0. 01) 。 表1 3类治疗中风方剂药性fxi值排序 排序 刘完素( Z1= 23) 药性X1/ fx1 唐代( Z2= 74) 药性X2/ fx2 清代( Z3= 36) 药性X3/ fx3 1温106/ 4. 61温327/ 4. 42温104/ 2. 89 2寒49/ 2. 13平129/ 1. 74平82/ 2. 28

7、3平43/ 1. 87寒92/ 1. 24寒65/ 1. 81 4微寒27/ 1. 17大热72/ 0. 97微寒58/ 1. 61 5热8/ 0. 35微寒64/ 0. 86凉16/ 0. 44 6凉8/ 0. 35热27/ 0. 36大热2/ 0. 06 7大寒6/ 0. 26凉20/ 0. 27大寒1/ 0. 03 8大热4/ 0. 17大寒19/ 0. 26热0 945 中医杂志2009 年10 月第50卷第 10 期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Vol. 50,No. 10 五味频数Wi, 表中Wi指第i 类方中各药味

8、归类频 数, 五味实为辛、 甘、 酸、 苦、 咸、 淡、 涩 7 味, 单位为味 次, 即一味计一次。 fwi表示第i 家每方平均用药五味频 数。 表2 示, 刘完素以辛味药的使用为主, 辅以苦甘; 唐 代、 清代分别以甘辛、 甘苦为主。3 类方剂的药味频率 指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三者之间均有相关性( P 0. 01) , 相关系数为刘完素与唐代r= 0. 9673, 清代与唐 代r= 0. 8414, 清代与刘完素r= 0. 7869。 表 2 3 类治疗中风方剂药味fwi排序 排序 刘完素( Z1= 23) 药味W1/fw1 唐代( Z2= 74) 药味W2/ fw2 清代( Z3= 3

9、6) 药味W3/ fw3 1辛133/ 5. 78甘394/ 5. 32甘202/ 5. 61 2苦121/ 5. 26辛392/ 5. 30苦156/ 4. 33 3甘102/ 4. 43苦295/ 3. 99辛79/ 2. 19 4淡12/ 0. 52酸51/ 0. 69咸37/ 1. 03 5酸10/ 0. 43淡30/ 0. 41酸32/ 0. 89 6咸9/ 0. 39咸21/ 0. 28淡26/ 0. 72 7涩1/ 0. 04涩9/ 0. 12涩14/ 0. 39 2. 2 归经分析 统计3 类方药归经频次( ji) , 并计算fJ i, 方法同上。 表3 示, 刘完素治疗中风以

10、脾、 肺、 肝为主, 着重于脾肺 经药物的使用。 唐代以脾为主, 辅以肺、 心、 肝经药物的 运用。清代治疗中风药物则以入肝经为主, 辅以肺、 肾 经药物。 对3 类治疗中风方剂药物归经fJ i值相关分析, 3 类方剂均有相关性( P 0. 01) , 刘完素与唐代 r= 0. 9660, 清代与唐代 r = 0. 8543, 清代与刘完素 r = 0. 8394。 表3 3 类治疗中风方剂药物归经fJi值排序 排序 刘完素( Z1= 23) 归经j1/ fj1 唐代( Z2= 74) 归经j2/ fj2 清代( Z3= 36) 归经j3/fj3 1脾122/ 5. 30脾419/ 5. 66

11、肝173/ 4. 81 2肺122/ 5. 30肺374/ 5. 05肺147/ 4. 08 3肝105/ 4. 57心305/ 4. 12肾147/ 4. 08 4胃89/ 3. 87肝267/ 3. 61心119/ 3. 31 5心86/ 3. 74胃245/ 3. 31脾101/ 2. 81 6肾51/ 2. 22肾242/ 3. 27胃81/ 2. 25 7膀胱37/ 1. 61膀胱114/ 1. 54大肠22/ 0. 61 8大肠31/ 1. 35大肠63/ 0. 85胆10/ 0. 28 9胆17/ 0. 74胆47/ 0. 64心包6/ 0. 17 10心包12/ 0. 52心包

12、30/ 0. 41膀胱5/ 0. 14 11小肠11/ 0. 48小肠23/ 0. 31小肠3/ 0. 08 12三焦7/ 0. 30三焦6/ 0. 08三焦3/ 0. 08 2. 3 功效分析 统计3 类治疗中风方剂中各药功能归类频数( Gi) , 计算并fGi排序, 方法同上。表4 示, 刘完素治疗中风以 解表为主, 臣以清热、 补气, 佐以补血、 温里。在唐代以 补气为主, 辅以解表、 温里和补血、 清热。至清代, 则以 补阴血为主, 辅以清热、 化痰。对3 类治疗中风方剂的 fGi值相关分析, 刘完素与唐代较为接近r= 0. 7614( P 0. 01) 。唐代与清代 r= 0. 17

13、89, 清代与刘完素r = 0. 3236, 均无相关性。 表4 3类治疗中风方剂不同功效药物fGi排序 排序 刘完素( Z1= 23) 功效G1/ fG1 唐代( Z2= 74) 功效G2/ fG2 清代( Z3= 36) 功效G3/ fG3 1解表46/ 2. 00补气241/ 3. 26补阴40/ 1. 11 2清热35/ 1. 52解表140/ 0. 89补血37/ 1. 03 3补气29/ 1. 26温里124/ 1. 68清热37/ 1. 03 4补血26/ 1. 13补血69/ 0. 93化痰33/ 0. 92 5温里20/ 0. 87清热68/ 0. 92利湿27/ 0. 75

14、 6化痰16/ 0. 70风湿47/ 0. 64平肝27/ 0. 75 7活血15/ 0. 65活血41/ 0. 55理气20/ 0. 56 8泻下13/ 0. 57利湿38/ 0. 51补气18/ 0. 50 9利湿13/ 0. 57化痰31/ 0. 42补阳16/ 0. 44 10芳化8/ 0. 35补阴16/ 0. 22收涩14/ 0. 39 11开窍7/ 0. 30收涩15/ 0. 20风湿13/ 0. 36 12理气5/ 0. 22平肝12/ 0. 16活血13/ 0. 36 13平肝5/ 0. 22安神10/ 0. 14解表12/ 0. 33 14外用5/ 0. 22补阳8/ 0.

15、 11安神9/ 0. 25 15补阴3/ 0. 13泻下5/ 0. 07开窍5/ 0. 14 16安神3/ 0. 13理气3/ 0. 04外用3/ 0. 08 17消食2/ 0. 09芳化1/ 0. 01泻下2/ 0. 06 18补阳1/ 0. 09开窍1/ 0. 01温里2/ 0. 06 19止血1/ 0. 09外用1/ 0. 01芳化0 20收涩0消食0消食0 21驱虫0止血0止血0 22消食0驱虫0驱虫0 2. 4 中风病方药其他相关指标统计 依据有关文献 1 与 中医内科学 2 将中风的治法 分为疏散外风、 滋阴熄风、 清热、 补气补血活血、 化痰利 湿。 分别统计3类方剂使用对应功效

16、药物的频次( yi) 及 平均每方某药所用频次( fy i) 。对fyi值行方差分析, 表5 示, 刘完素清热药物的使用高于清代, 清代滋阴熄风药 的使用高于唐代与刘完素( 均P 0. 05) , 刘完素与唐 代疏散外风药的使用均高于清代( P 0. 05) 。而在补 气活血、 化痰利湿药物的使用上, 三者无统计学差异。 表5 3类治疗中风方剂 5种功效药物fyi均数比较 疏散外风滋阴熄风清热补气活血化痰利湿 刘完素0. 22*0. 03*0. 20*0. 210. 10 唐代0. 16*0. 06*0. 090. 200. 10 清代00. 160. 060. 170. 22 注: 与清代同功效药物比较, * P 0. 05 3 讨论 本文研究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药特色。特选取孙 思邈所著 备急千金要方 做为前代对照。其书列方 5300 余首, 集方广泛, 内容丰富, 是我国唐代医学具有 代表性的著作。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及 增评柳选四家 946 中医杂志2009年10 月第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