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519421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题目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姓名 学号年级与专业 2008地籍测绘与土地信息管理技术指导教师摘 要本文从理论方面较深层次叙述了GPS RTK测量系统的定位原理,对GPS RTK定位的关键技术坐标参数的求解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论文联系生产实际列举了二个RTK测量实例探讨了GPS RTK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并根据平差学理论及相关规程、规范对测量精度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得出RTK测量的误差特性和一些有益的结论和体会。关键词:GPS- RTK;整周模糊度;坐标转换参数;GPS高程17目 录摘 要第一章 RTK测量的基本原理11.1 RT

2、K定位技术的作业原理11.2 RTK定位技术的数学原理1第二章 RTK测量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转换参数的求解5第三章 RTK测量工程实例及精度评定83.1 RTK应用于5秒级控制测量83.2 RTK应用四等水准测量12第四章 RTK的误差特性分析及经验总结144.2 观测方案引起的误差144.3 操作者引起的误差154.4 经验总结15第五章 结 论16参 考 文 献17第一章 RTK测量的基本原理1.1 RTK定位技术的作业原理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量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

3、三维坐标,并达到级精度要求。RTK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GPS接收设备。(2)数据传输设备:即数据链,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性设备。(3)软件解算系统:对于保障实时动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具有决定性作用。RTK定位技术的作业原理是将基准站采集的GPS卫星载波相位观测量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编码和调试,经电台数据链发射出去。而移动站在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并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同时,也接收来自基准站的电台信号。移动站通过解调得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再利用OTF技术对由基准站和移动站采集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所确定的差分改正数动态求解整周模糊度。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对每个历元进行

4、实时处理。只要能保证4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卫星几何图形,移动站可根据给定的转换参数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从而实时给出级的定位结果。GPS RTK系统外业工作如图1-1 所示。图1-1 利用GPS RTK进行测量工作示意图1.2 RTK定位技术的数学原理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定位原理是在基准站观测颗GPS卫星,求得伪距为:C (dd)ddd (1-1)式中: 基准站到第 个卫星的真实距离,可由基准站坐标和卫星的星历求得; d 基准站的时钟偏差; d 第 个卫星的时钟偏差; d 第 个卫星的星历误差(包括SA政策影响)引起的伪距误差;d 电离层效应; 对流层效应;d 多路径效应; GPS接

5、收机噪声。利用卫星星历计算出卫星位置和已知基准站的精确坐标计算出卫星至基准站的真实距离 ,这样可求出伪距改正数: (C (dd)ddd) (1-2) 同时,用户端接收机接收到的伪距为:C (d)ddd (1-3)如果用对用户伪距进行修正,则C (d)(dd)(dd)()(dd)() (1-4)当基准站与用户站相距较近时(小于100),则认为 dd,dd ,所以,C (d)(dd)() (1-5)如果基准站与用户移动站同时观测相同的4颗卫星,则有4个式(5)的联立方程,由此可以求解出移动站的坐标(,)和。而中包含同一观测历元的各项残差: = C (d)(dd)() (1-6)对于载波相位观测量:

6、 = (1-7)式中: 起始相位模糊度,即相位整周数的初始值; 从起始历元开始至观测历元间的相位整周数; 测量相位的小数部分; 载波波长,对于L1频段为19。将公式(7)代入基准站和用户移动站的观测方程式(5)中,并且考虑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数据由数据链传送至移动站,然后在移动站上将两者进行差分,最后得到: + = (1-8) 公式中,为基准站到卫星的真实距离,是由卫星星历与基准站的坐标求出的。求解此方程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求解起始相位模糊度。RTK定位中较常用的是FARA法:即整周未知数快速逼近技术。它以统计理论为基础,在某一估值的解空间内搜索一组方差和为最小的似然整周解集,并判断其优于其他解集

7、的显著性。其解算过程为:令 =为载波相位测量差值,令 为起始相位整周数之差,在整个测量时段中保持卫星跟踪不失锁,此时为常数。在同一历元中,公式(8)可以写为: (1-9)公式中:未知数有,以及,为基准站与用户移动站对第 颗卫星的起始相位整周模糊度之差,为整数形式。在测量中,如果保持卫星不失锁,除相位整周保持不变外,其他均为变量,即(,)和在每个历元都不同。而对于的变化程度的理论分析证明:在每个历元之间的基本保持不变,在求解过程中可以视为常数。故只有(,)为运动目标,是我们求解的参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第1个历元观测了4颗卫星,可以得到公式(1-9)的4个单差方程,其中包括8个未知数:,。第

8、2个历元中又得到式(1-9)的4个单差方程。共有8个单差方程,但又增加了3个未知数:,。由此继续观测5个历元后,可得到式(1-9)的20个单差方程,共包括20个未知数:,。这样就可以对其方程求解。经过若干历元后,就可以求解出和。将该值代入公式(9)中,此时方程中仅有,三个未知数。如果在一个历元中观测4颗卫星,就可求解出用户移动站的精确坐标,精度可达厘米级。在动态追踪定位过程中,如果某种原因卫星失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重新估算而继续精确定位。第二章 RTK测量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转换参数的求解RTK测量是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的,而各种测量和定位工作都是在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的,这就存在坐标

9、转换问题。静态测量中,坐标转换是在事后处理进行,而RTK测量多数用于实时测量,要求能实时地提供国家或地方坐标,因此,首先必须求出测区的坐标转换参数,它是影响测量成果精度如何的关键因素。实现成果从WGS-84坐标系中转换到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中,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椭球之间的成果转换。其转换思路如下图2-1以北京54坐标为例。WGS-84经纬度WGS-84空间直角椭球转换北京54空间直角北京54经纬度坐标投影北京54平面坐标北京54坐标三个已知点计算七参数一个已知点计算三参数投影参数设置三个或者以上已知水准点计算高程拟合参数参数GPS大地高正常高图2-1 WGS-84坐标系至54北京坐标系坐标转换流程图

10、当有3个以上已知点时,就可求解出七参数。常用的参考模型为布尔莎模型,其数学表达为: (2-1)公式中:为3个平移参数,为3个旋转参数,为尺度变化。应当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已有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消除GPS单点定位获得的地心坐标不准确问题,如何避开水准高与大地高不一致的问题,如何避免各参数相互影响等。而这些问题在求解中引入较大的误差,甚至有时出现病态矩阵的情况,难以求逆。由此,一般我们可用下面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求解转换参数。其数学模型如下:设为已知点的WGS-84坐标,为已知点的国家或者地方坐标。由转换公式得: (2-2)由2个已知点相应的数值代入上式,求得4参数。经坐标转换后,此时的坐标

11、仍然是在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中的几何位置,而其中的高程仍为大地高,即点位沿法线方向至参考椭球面的距离。而工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正常高,即点位沿铅垂线至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此两者的差值为高程异常()。因此,要将大地高H转换成正常高,关键技术就是求得精确的高程异常值。通常采用二次曲面函数对高程异常进行曲面拟合。对于RTK联测的水准点,拟合模型可写成: (2-3)式中:为水准点的平面坐标,也可为大地坐标; 为拟合残差。由式(13)可以看出,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时,至少要有6个水准联测点。当少于6个时,则应去掉二次项拟合系数,即采用平面函数拟合,拟合模型为: (2-4)通常按最小二乘法计算可求得拟合系数。求得拟合

12、系数后,可反求得各待求点的高程异常值,从而求得正常高。 为了提高地心坐标系与当地坐标系数学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而提高待测点的精度,通常要联测尽可能多的高精度已知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参与计算转换参数的平高点不同,所取得的参数也会不一样,因此转换点尽量选在测区四周及中心,均匀分布,从而有效控制测区,切记不可从一侧无限制向另一侧外推。一般来说,平面一般选用2个点即可计算出4参数。但为了提高精度,最好选用3个以上的点,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而要求解得精确的高程拟合参数,则至少需要联测3个以上的高程点。为了检验参数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建议留下几个点不参与计算而起校核之用。在野外作业时,转换参数的求得通常

13、有二种方法: 1、充分利用已有的GPS静态控制网资料,将多个已知点的地心坐标与相应的当地坐标通过电子手簿中自带转换软件或者外部自编坐标转换软件解算出转换参数;2、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或未知点上,移动站依次测量各已知点的地心坐标,将各已知点所对应的当地坐标系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输入手簿中进行点校正,淘汰校正残差比较大的已知点,从而解算出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第三章 RTK测量工程实例及精度评定3.1 RTK应用于5秒级控制测量2006年我院在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20平方公里1:500地形测量中,首次采用RTK技术来代替常规5秒级导线测量。本次基准站均设置在测区中部的制高屋顶上,符合基准站的架设条件,与已知点的距离在2.03.5km之间。本次测量共选取和联测能有效控制测区和具有较高精度的8个C、D、E级GPS点和10个三、四等水准点,来参与求取两坐标系之间高精度的转换参数。所选控制点精度统计见表3-1。表3-1 参与坐标转换控制点精度统计表点名等级Mp()Mh()点名等级Mp()Mh()螺洲镇政府C9.67.84D4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