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518267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技术(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调控技术,2019/11/12,2,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用,O,Y,r,LM,LM,IS1,IS2,IS3,IS4,IS5,IS6,Y1,A,B,C,A:凯恩斯主义区域 财政政策有效 货币政策无效 B:中间区域 财政政策有效 货币政策有效 C:货币主义区域 货币政策有效 财政政策无效,Y2,Y3,Y4,Y5,Y6,2019/11/12,3,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组合,组合的政策效应 政策组合 产出 利率 1.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2.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4.紧缩的财政政策和

2、扩张的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0,Y,r,IS,IS,LM,LM,E1,E2,E3,E4,政策组合的选用 (1)严重萧条时,用第一种组合 (2)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第二种组合 (3) “滞胀” ,用第三种组合 (4)轻度通胀,用第四种组合,2019/11/12,4,三、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力度,一个简单的通货膨胀模型: yt-1 - y* t = t-1 + h y*,式中:t为t年的通货膨胀率; t-1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可以把它近似地看作人们对t年通货膨胀的预期,由于厂商将根 据这一预期来制定t年的产品价格,所以它是决定t年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h(yt-1 - y*) / y*为t

3、年新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中:y*为一个社会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 yt-1 为上年实际的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如果它超过了y* 则会对今年的价格水平产生压力, h则为厂商根据本年度新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调整产品价格的系数, 因此:h(yt-1 - y*) / y* 就构成了决定t年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把这两个因素加在一 起则可以近似地衡量某一社会t年的通货膨胀率t 。,2019/11/12,5,例:设初始状态存在着10%的通货膨胀率,而该社会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为100个货币单位。又假设政府想把通货膨胀率从10%降低到2%。为了达到这一政策目的,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的经济

4、政策把实际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降至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譬如把它维持在95个货币单位的水平,一直到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 时为止。又假定上述公式中的价格调整系数h = 0.2。则政府实行紧缩政策后的第1年,通货膨胀率为:,yt-1-y* 95-100 1 =t-1 + h = 10% + 0.2 = 9 % y* 100 y1-y* 95-100 2 = 1 + h = 9 % + 0.2 = 8 % y* 100 y2-y* 95-100 3 = 2 + h = 8 % + 0.2 = 7 % y* 100 y8-y* 100-100 9 = 8 + h = 2 % + 0.2 = 2 % y*

5、100,2019/11/12,6,以上计算结果可以总结为下表 (渐进式的调控(微调、软着陆)),如果政府不采用渐近主义的方法,而是实施力度较大的紧缩政策,譬如把实际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压低到90个货币单位,那么,通货膨胀的调整过程将大大缩短。西方国家通常把这种方式称为“冷火鸡”式的调整。如果把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一下子压低到90个货币单位,而其它的假设条件和上例相同,则得出的计算结果如下表: (冷火鸡式的调控(骤调、硬着陆)),2019/11/12,7,计算题,如果给定的初始条件为:通货膨胀率14%,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为15000亿,h = 0.4;请根据通货膨胀模型计算: (1)政府希望用6年时

6、间把通货膨胀率压缩至2%的水平,应采取什么措施? (2)政府希望用2年时间把通货膨胀率压缩至2%的水平,又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把产出水平压缩至14250亿,一直到通货膨胀率下降至2%。 (2)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把产出水平压缩至12750亿,一直到通货膨胀率下降至2%。,2019/11/12,8,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时滞,政策时滞通常是指某项经济政策从制定到其对经济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分为内时滞和外时滞。内时滞涉及调控政策的制定,外时滞涉及调控政策的执行。 内时滞中又包含了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批准时滞。其中,认识时滞是指政

7、府有关部门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所需的时间。决策时滞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调控政策所需的时间。其中包括了政策选择和文献起草所需的时间。批准时滞是指调控政策的有关文献按法定程序呈报、听证、辩论及通过所需的时间。 外时滞又包括了传递时滞、执行时滞和作用时滞。其中,传递时滞是指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由决策部门向执行部门传达、布置所需的时间。执行时滞是指政府的各经济职能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所需的时间。作用时滞是指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付诸实施以后到其对经济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所需的时间。,2019/11/12,9,政策时滞的分类,认识时滞 内时滞 决策时滞 批准时滞 时滞 传递时滞 外时滞 执行时滞

8、 作用时滞,2019/11/12,10,时滞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紧缩政策的时滞,扩张政策的时滞,T,G,g1,g2,g3,2019/11/12,11,改革后我国的历次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五次收缩型的宏观调控和三次扩张型的宏观调控。 五次收缩型的宏观调控的时间段分别是:(1)19791981年;(2)19851986年;(3)19891990年;(4)1993年下半年1996年;(5)2003年下半年2004年。 三次扩张型的宏观调控的时间分别是:(1)19871988年;(2)19921993年上半年;(3)19982000年。,2019/11

9、/12,12,改革后宏观调控的概况,改革后,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我国政府于1979、1985、1988年三度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在使通货膨胀率回落的同时,由于紧缩措施过于激烈,致使经济增长率急速回调。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又于1987、1992年两度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使经济增长率上升的同时,由于扩张措施过于猛烈,致使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 1993年我国政府实行的第三次紧缩政策,在吸取前两次调控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渐进式的连续微调。经过四年时间,基本达到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预期目标,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然而1997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出现了偏冷迹象。当年GDP增长率

10、回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二十年来最低水平。 1997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在扩张型政策的作用下,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局部领域(如房地产)表现出过热迹象,尤其是在2003年上半年遭遇“非典”(SARS)之后,下半年由于能源紧缺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回升之势。 2003年下半年起,因害怕扩张政策的时滞效应产生下一轮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又开始转向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2019/11/12,13,改革后的扩张型宏观调控: 1998-2000年,在1993年实行紧缩政策之后,到1996年被认为中国已经实现软着陆,然而,从1997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下滑轨道。

11、政府开始采取扩张政策。 1998年8月前调控以货币政策为主:1996年5月以后,连续7次利率下调;取消对国有独资银行贷款限额管理;改进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积极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推行消费信贷等,促进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1998年8月后调控以财政政策为主:当年8月开始,国家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长期国债,以增加银行资本金、防范金融风险。增发1000亿国债,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1999年延续了赤字财政政策,在年初预算安排的基础上再增发600亿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预算赤字达到1803亿元。增发的国债仍然专项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以此拉动

12、全社会投资需求。同时,把调整收入分配作为一项拉动内需的重要政策举措。,2019/11/12,14,对此次调控的评价,许多人把持续的通货紧缩归因于1996年成功实施“软着陆”后,货币政策没有及时地做相应调整。其实,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告诉我们,有波峰,就必有谷底。通货紧缩是对过热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结构性过剩的一种无法避免的滞后性反应,政府对投资规模的过度压抑只是使得这个过程提早到来。 对付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国际通行的办法是采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即运用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进行反向调节。我国也是从1998年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实际偏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干预宏观经济的走向。 但

13、是随着时间推移,主要依靠国债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作用逐步弱化,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大。表现在:(1)国债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弱;(2)国债投资对社会投资挤出效应越来越大;(3)长期的国家举债带来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2019/11/12,15,2003年下半年-2004年收缩型宏观调控:背景,进入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与财政收支形势形成明显反差。第二,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提高明显不同步。第三,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的缓解明显不同步。 1998年至2002年,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5.3;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一倍以上,二者

14、的增速都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速。过热的投资使房地产业成为一大高危产业。 2003年6月,经历了非典重创后的中国经济又开始以一种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从2002年下半年出现的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正日渐突出。,2019/11/12,16,2003年下半年-2004年收缩型宏观调控:内容(1),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该通知意在抬高房贷“门槛”,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防范金融风险。 “121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已经延续了6年之久

15、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发生了转折。 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决定从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上调1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大体相当于冻结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没有引起下半年金融机构贷款下降,应该说是一项温和的政策措施。但其调控力度明显大于“121号文件”,因为后者只是针对房地产业,而前者涉及和影响了整个金融界。,2019/11/12,17,2003年下半年-2004年收缩型宏观调控:内容(2),2003年8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该通知做出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是健康的定论,其目的在于,既想防止经济过热又不想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进入2003年第四季度后,中央又频频发出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预警信号,但并未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一些地方的投资额有增无减。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2004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3,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高的。投资急速增长的原因是工业投资大幅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