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15496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当堂达标题一、选择题1. 目前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物种退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食物链中弱肉强食基因的多样性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2数千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植被减少的原因是()A.地壳运动频繁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C.长年干旱,赤地千里D.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3导致我国一些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D.生物入侵4藏羚羊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B.非法武装分子的疯狂捕杀C.缺少食物造成D.气候条件恶劣导致5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中,恰当的是()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C.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D.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6三峡大坝蓄水后有些生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为了挽救这些生物,最好采取下列哪一种措施?()A.建立自然保护区B.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C.建立种质库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7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B.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C.迁地保护D.建立濒危植物的种子库8下列哪项不是保护草原生态

3、系统的措施()A.控制牲畜数量,防止超载放牧B.营造草场防护林C.新建草场水利D.开垦草原变为粮田二、非选择题1目前,濒危物种的大量出现,主要是人为因素破坏物种的栖息环境造成的。(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_。(2)水葫芦是我国10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于净化污水,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出现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水面,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这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原因属于_。(3)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可以建立濒危物种的_, 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2. 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 ,1974年为18.7%

4、,1981年仅为8.53% ,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绝灭,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绝灭。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 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l)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绝灭的主要原因是_。(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的_和_开发利用。(3)事例三说明:由于_的入

5、侵或引种到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的物种受到威胁。(4)这些因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会使_的多样性和_的多样性都会遭到破坏。附: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D2.D3.A4.B5.D6.B7.A8.D二、非选择题1.(1)自然保护区(2)外来物种入侵(3)种质库2.(1)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改变和破坏,掠夺式(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 (4)生态系统,基因(生物种类)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