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00412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掌握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过程与方法1.通过校外实践、动手测量、制作模型等环节,让学生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亲自观察山体的外貌,能借助工具实地测量海拔。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绘制、课堂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

2、探究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的基本特征。3.利用景观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和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教学重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教学方法】校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高线模型、制作模型的材料、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星期天,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坛山开展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观察了坛山的外貌

3、,并做了一些测量。我们来看一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坛山的外貌,激发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把坛山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从生活中的地理校外实践活动开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首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和判断坡度的陡缓。明确学习目标衔接过渡请各小组把制作的坛山模型拿出来,在模型上指一指我们观察坛山的地点的大致位置以及我们登山的路线,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坛山还测量了山脚和山顶的海拔,那什么是海拔?它有什么作用?下面请大家自主学习课本P31海拔

4、和相对高度。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提纲,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播放动画。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 甲地的海拔乙地的海拔。3.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是_。【过渡】那么,海拔是如何测量的呢?4海拔的测量工具手持GPS、手表式海拔表、指针式海拔仪等。对于此部分内容较为容易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衔接过渡目前借助卫星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某个地方的海拔,下面用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测量坛山的数据练一练:练习巩固5练一练(1)坛山的山顶海拔_米,山脚海拔_米,坛山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约为_米。(2)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 米,

5、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海拔约为415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_。对于学习内容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衔接过渡海拔和相对高度是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本P32-33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一会儿,各小组的派代表来回答:合作交流二、等高线地形图1课本P32-33内容,完成以下内容:(1)什么是等高线?(2)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3)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各组通过合作学习后,得出结论,学生代表回答。)对于此部分内容较难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感悟(展示动画)理解等高线的概念?(观察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的概念。)教师播放动画,帮

6、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合作交流(各组通过合作学习后,得出结论,学生代表回答。)2读图2-2-3,完成:(1)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是否相等? (2)图中的等高距(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是多少米?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否相等?(3)等高线越密集说明了什么?等高线越稀疏说明了什么?通过问题的方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对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的理解。理解感悟(展示动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观察动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通过观察演示的动画,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衔接过渡 这是坛山等高线地形图,你知道是怎么绘制的吗?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绘图工具(global mapp

7、er)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知识拓展借助绘图工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1.首先确定绘图地点。2.下载地形数据。从美国全球地形数据库的网站(http:/srtm.csi.cgiar.org/SELECTION/inputCoord.asp )或中科院下载地形数据。这是目前精度最高,分辨率最好的全球地形数据系统。3.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利用地图绘制工具(global mapper)绘制等高线地形图。4.输出等高线地形图。(例如:输出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支持的KMZ矢量格式。)下面请各小组选一位同学操作电脑和我一起一步一步的来绘制坛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各小组动手操作,利用gl

8、obal_mapper绘制坛山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专业的地理绘图工具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成果展示请你利用刚才绘制的坛山等高线地形图,并结合制作的模型,说说坛山山体的不同部位的名称和等高线的特征。(学生代表指着制作的模型说说山体部位。)分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衔接过渡从坛山的等高线特征,我们可以推广到其他山体地形的等高线特征,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的一种方法:由特殊到一般。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一般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请看大屏幕:归纳提升分别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素描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并总结特征。(结合学生自己理解的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9、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细化理解,归纳概括。归纳提升练习巩固3练一练(1)不同山体部位的地形特征和等高线特征。地形等高线特征地形特征山峰等高线呈_状四周_中部_鞍部相邻两山峰之间的低地山谷等高线向_凸出中部_两边_山脊等高线向_凸出中部_两边_陡崖多条等高线_近似垂直的山坡陡坡等高线_缓坡等高线_盆地等高线呈_状四周_中部_(2)图中序号分别表示山体的哪个部位?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生活实例展示地理景观,思考感悟劳动人们的智慧。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等高线原理开垦的梯田,如我国南方的梯田。在我国云南、广西、重庆等南方地区分布着大片的梯田,被誉为世界农耕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观看南方的梯田,感悟劳动人们

10、的智慧。举一反三我们可以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那如何在地图上表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呢?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用“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利用等高线的知识举一反三,理解海底地形用等深线地形图表示。拓展延伸在地球的表面高高低低、起伏不平,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图2-2-2 基本地形类型的景观,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异同。1. 经过测量,坛山的海拔约为255米属于哪个基本地形?2. 这五种基本地形,怎么样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呢?展示:图2-2-8分层设色地形图人们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

11、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种地图就作叫分层设色地形图。结合生活感受,明确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由于坛山的海拔没有超过500米,从地理的角度分类,不属于山,属于丘陵。知识构建地形图的判读1. 海拔与相对高度2. 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部位3. 等深线和等深线地形图4.五种基本地形与分层设色地形图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结构。教学反思本节课从校外实践活动登坛山、观地貌,到制作模型、自主探究;从合作交流、理解原理,到回归生活、举一反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达成目标形成能力,也水到渠成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足之处:1.由于知识较难理解,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到达100%的理解和掌握。2.部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较难把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还原到立体环境中。3.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需加强,在动手制作山体模型时,需要小组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型阅读在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考题形式以表格形和树状形为主,文章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篇幅往往较长,阅读量大,但结构清晰。该题型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量较高,答案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局限于原文,原词填空题和词性、词形变换题在逐渐减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的题逐渐增多,另外还有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考题,这必将增加该题型的难度,所以得分一直偏低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