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00312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分析7 / 7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七年级数学试卷分析2012、4、20淇县五中 王永普 本次数学试卷紧扣新教材,考查了双基,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难度适中,分数的分配合理。通过考试学生既能树立自信又能找到不足。试卷比较成功,师生的教与学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下面结合我校阅卷的情况作如下的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学生答题的基本情况:八个教学班,共589人,80分以上的有138 人,及格人数385人。 二、 试卷特点 本套试卷从整体上来看偏简单,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全面,几乎包括所有的内容,每章的重点内容特别突出。本次试卷题型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总的来

2、说,本次试卷出的很成功。下面做具体分析: 三、试题分析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1、单项选择题:出的相当不错,看似简单的问题,要做对却需要足够的细心,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但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在做题时没有把握住题意,粗心大意,导致得分较低,以后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掌握。2、填空:第7题是利用相反数的知识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8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功,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题型;第9题考查了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既考查了代入法解方程的第一小步思路,又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了基础;第10小题考查了解与方程的关系;第11题考查了一次方程的概念;第12小题考查了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第1

3、3题考查了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的关系;第14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一道分类讨论题型;第15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情况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解的个数;16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法有很多种,是课本的一道原题,这道题可以变形为2个结论。 3、解答题:17、18、19题是基本解法。虽然这样的题型学生们都联系过,但也有个别错误的,比如:分数线的括号功能,去分母时右边的1忘记了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等式的解集求出来后,忘记了正整数解,或者把0也写出来了。20题为含有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写的还可以。21题为课本的一道原题,考查含绝对值的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一道阅读理解题型,由于印刷的错误加上巡视时忘记

4、了纠正,可能给学生无谓添加了难度,也有部分学生在把“X-3”为负时忘记了整体加括号都用“-X-3=2”和“-2X+1=5”去做了,再加上忘记检验,所以失分的较多。22题是课本的一道变型题,但却是失分最多的一道题,全校得满分11人(数据的来源是93分以上的共11人),主要是六边形:五变形=1:2这个等量关系不好找,以前这道题也见过只不过是道选择题而已,并且这道题在我班一个同学的错题本上有,可惜她也未写对;23题是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三种推导方法之一,也是一道课本的原题,只是本题有2问,有些同学未加注意,有失分的;24题也是一道课本的原题,并且在今年3月份的全县数学研讨会上曾经出现过,但由于是实践探

5、索题型,在讲课时教师未把最终的答案讲死,只是告诉孩子们套裁出17个即可,造成第二问有失分的,但比第22题答的要好。 总的来说,本次试卷题型灵活多样,题量适中,难度适宜,紧紧联系课本内容,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之所以做的不好只怪我们平时要求的不严,讲解的不透彻,虽然21、22、23、24较难,但在课本上都能见到原型或原题,只怪我们老师平时讲解的不到位。只是学生做的不好。四:对这次试卷的建议:1、难题不要出现两道以上(如:22、24题),22题出为选择题较好,2、不等式的分值应该为22分左右。3、三角形的分值(26分)有点多,4、把题目问清,如:23题的第一问可以分为多少个三角形(

6、回答n-1个三角形占3分),有些学生不知道是两问。五、样本统计(以7、6班为例)题型题号得分率题型题号得分率题型题号得分率选择题195填空题980计算题17952801090189538511891985490128620805911384阅读理解216069614802227951570实践与探索238089516702410六、各章节题号、分值分布:章节题号(分值)合计分值第六章6(3)、7(3)、10(3)、11(3)、17(5)、21(6)、22(7)30第七章1(3)、8(3)、9(3)、15(3)、18(5)、20(6)、24(9)、32第八章12(3)、13(3)、19(6)12

7、第九章2(3)、3(3)、4(3)、5(3)、14(3)、16(3)、23(8)26七、来自课本的题(合计35分)本次试卷虽然有些难度、但发现有难度的六道题都来自课本或改编或原题:(14) 第67页(1) ; (22) 第12页(4);(23) 第71页(2); (24) 第33页(7.3实践与探索:问题1); (16) 第67页(4); (22) 第20页(16);八:学生答卷存在问题: 1、在选择与填空题中,由于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单一,难度不大,所以,学生的答题质量普遍较高。但从学生的答题中也看出存在很多问题,如:第9题题目比较简单,但学生忘记了等号,有些只写了8+X,而没写Y=,造成了扣分

8、,第5题,外角的性质利用的不好,第14题,有些同学也是分类讨论,但计算时加错了,或者没考虑分类. 2、在计算与求解的四题中,题目所呈现的方式都是学生所常见的,常规的题目,常规的解法,学生做起来感觉非常得心应手,因此,得分率普遍较高。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运算时不注意符号,在符号上出错;计算错误,主要原因是运算能力较低、粗心大意或者学习习惯不好; 17中的等号的右边忘记了乘12,。 3、在阅读理解大题中,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把握,在加上本题是一道课本上的原题,本来难度不是很大,可是由于让孩子们阅读(材料上有一点笔误),反而有难度了,主要是整体为负时忘记了整体加-号,即-(X-3)

9、=2,而孩子们有些写成了-X-3=2,再加上学生不会检验,失分较多些。22题是课本的一道变型题,但却是失分最多的一道题,全校得满分超不过10人,主要是六边形的边数总和:五变形的边数总和=1:2这个等量关系不好找,以前这道题也见过只不过是道选择题而已,并且这道题在我班一个同学的错题本上有,可惜她也未写对,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很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在探索与思考两大题中,第23题,本是课本的一道原题,可是由于给的图形较多,有同学去一一算了,不会整体把握,明明知道答案却无法的满分,说明孩子们学习的不是很活的,只是机械的,没有自己的想

10、法,不会理解。24题也是一道课本的原题,并且在今年3月份的全县数学研讨会上曾经出现过,但由于是实践探索题型,在讲课时教师未把最终的答案讲死,只是告诉孩子们套裁出17个即可,造成第二问有失分的。九、对今后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参考意见: 1重视“双基”教学。 在阅卷中发现不少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失分很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也是数学学习目标中的较重要目标,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因运算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等较低而造成较严重的失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1、,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亲身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中孕育数学的应用意识,加强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4.教师平时学要严谨 在教学中教师要要严谨,最好把一道题的完整做题步骤给孩子们演板,认真分析每一个环节,不要偷懒,要紧扣评分标准,否则会造成一些小分的丢失。 5.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要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6.研读新课程标准,将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以上关于本次考试的理解、分析,如有不当望领导谅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