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2944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综合检测(一)第一至第五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下图为某地一处完全淹没在海面下的珊瑚礁体的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该珊瑚礁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部较高,四周较低B.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C.礁体南部的坡度较陡D.为淹没在海面下的洼地2.图中E、F两地的相对高度最可能是()A.5米B.15米C.20米D.30米【解析】1选A,2选B。第1题,图中为等深线,数值越大,海拔越低,故选A。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程度,可判断礁体各处的坡度和地势。珊瑚礁应为外力(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E处位于礁丘突起处,其海拔为-36-28 m,F点海拔为-20

2、m,两点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816 m。2016年9月45日,中国在杭州主办G20峰会。据此回答3、4题。3.杭州G20峰会举办期间()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移动C.杭州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D.杭州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少4.我国在杭州主办G20峰会,对杭州的影响有()改变杭州的主体格局促进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杭州国际化水平促进杭州气候的改变A.B.C.D.【解析】3选C,4选B。第3题,杭州主办G20峰会期间,是在夏至之后,秋分之前,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杭州昼长夜短,但是昼渐短,夜渐长。第4题,G20峰会在杭州举办,不会改变杭州的

3、主体格局,更不会改变杭州的气候类型,但能促进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2016延安模拟)下图是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读图完成57题。5.甲、乙、丙、丁四地黄土覆盖层最厚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6.黄土高原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暖温带B.降水少、晴天多C.黄土表层吸热强D.墙体厚、保温性能好7.窑洞选址在图中丁处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夏季风迎风坡B.位于阳坡C.地势平缓D.靠近河流【解析】5选C,6选D,7选C。第5题,由材料可知,黄土覆盖层厚度应该是黄土表面的高度减去黄土底

4、面(基岩表面)的高度,甲地的黄土覆盖层厚度差值在040,乙地的差值在2060,丙地的差值在60100,丁地的差值在2060,由此可知黄土覆盖层可能最厚的是丙地。第6题,窑洞冬暖夏凉是这种民居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没有关系;黄土表层吸热强会导致夏天更为炎热,不会是凉爽,所以应该是因为窑洞的墙体厚、保温性能好。第7题,丁地与其他三地最大的不同就是黄土表面等高线最为稀疏,因此地势平缓,这样有利于修建窑洞。(2016衡水模拟)某人随队友于12月进行极地考察,他发现考察站某物体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随即拍下了照片(如图所示),休息了12个小时,正好是19点(中时区),他观察到物体的影子变长了很多。据此回答

5、8、9题。8.图示的照片他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A.东B.西C.南D.北9.据此推测他们所在的考察站的位置最有可能是()A.(70W,75N)B.(75E,80S)C.(75E,68S)D.(105W,80S)【解析】8选A,9选B。第8题,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物体影子最短;极地考察应该在极地气温高、昼长较长时;结合12月可判断位于南极附近,南极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影子朝向正南方;图中照片影子在左侧,太阳应该位于右侧;结合东南西北方位,可判断该照片从东方拍摄。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拍摄时该地为12时,中时区为7时,则该地经度为75E;休息12小时后应该是当地0时,物体还有影子,说明该地为极

6、昼;南极圈只有在12月22日为极昼,则12月为极昼,最有可能是较高纬度地区。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10、11题。10.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11.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

7、,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解析】10选C,11选A。第10题,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山顶和山麓,植被覆盖较好,而“腰身”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被,并不是植被遭破坏,A错,C正确;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所形成,并非河流下切,B错;岩石硬度和风化差异,在干旱地区可形成风蚀蘑菇,而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断层和节理,由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D错。第11题,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在常年累月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正确选项为A。【知识拓展】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指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

8、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14题。12.我国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的位置在()A.地附近B.地附近C.地附近D.地附近13.以为中心的环流圈()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14.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

9、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在该洋流影响下,会形成世界性大渔场B.该洋流会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故该洋流沿岸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C.该洋流会使自南向北行驶的船只航速增加D.在该洋流的影响下,沿岸地区形成了沙漠气候【解析】12选A,13选C,14选B。第12题,南半球三大洋的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环绕在南极洲的周围流动。第13题,结合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位于印度洋的南部,该环流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其西支是马达加斯加暖流、东支是西澳大利亚寒流;位于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才会随季节而变化。第14题,由图可知,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该洋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与该洋流

10、有关。(2016淮北模拟)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5、16题。1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15选A,16选C。第1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

11、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2016广州模拟)读20002007年开都河径流变化图,完成17、18题。17.开都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A.冰川B.雨水C.地下水D.湖泊水18.开都河下游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作用B.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D.波浪作用【解析】17选A,18选C。第17题,读图可知,该河径流量很小,应该是内流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应该是冰雪融水。第18题,内陆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

12、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19、20题。19.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海退海进B.海进海退C.海进海进D.海退海退20.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乙甲【解析】19选A,20选B。第19题,据题意可知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据图例为石灰岩到页岩的更替,说明从深海变为浅海,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为海退;为砂砾岩到砂岩的更替,说明从浅海变为深海,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为海进,故A正确。第20题,从图中

13、可以看出甲为褶皱,乙为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丙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应晚于所侵入岩层,故甲先于丙,而岩浆岩附近因岩浆喷出产生的高温使附近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故乙又晚于丙,故先后顺序为甲、丙、乙,B正确。“葱茏青山舞银蛇”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林芝地区,蓝黑的森林尽头是壮丽的雪山,巨大的冰川沿着沟谷深入森林,雪山、冰川和森林景观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据此,并读图回答21、22题。21.图中景观呈现的森林类型为()A.季雨林B.阔叶林C.针叶林D.灌木林22.在这里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B.气候寒冷C.水循环活跃D.森林耐寒【解析】21选C,22选C。第21题,

14、根据图中的景观可知,该树林叶片为针状,应为针叶林。第22题,森林因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形成;冰川因海拔高、气温低、有降水而形成。如果只具备海拔高的条件,而气候干旱降水少,无法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的景观。故该地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活跃。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与欧洲相似,第四纪时期北美洲曾经冰川广布,下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材料二“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2012年3名探险家驾驶帆船历经半个月自东向西驶完“西北航道”北端的路线。(1)分析甲海域附近形成世界大渔场的成因及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条件。(2)分析乙半岛地势特征及其对河流分布的影响。(3)分析乙半岛东北部海岸线破碎、多峡湾的原因。(4)推断这次驾帆之旅的季节,并简述有利于驾帆之旅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甲海域位于纽芬兰岛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冬季不利于渔业生产的条件主要从气温低易结冰,风浪大以及多阴雨天气三个角度分析。第(2)题,结合图中河流多自中间流向四周,即可判断地势特征。第(3)题,海岸线破碎主要从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两个角度分析。第(4)题,西北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