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483942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病因,现在在医学上对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生除去出生地的因素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 岁前亦少见,但20 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 50 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 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 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

2、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 3 倍。,病因,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 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 岁者的2.2 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 岁者比小于45 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 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病因,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酒。,病因,11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

3、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Li(1988) 报道, 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 发病年龄轻; 易双侧发病; 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发病机制,(2) 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 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

4、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发病机制,(3)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 神经功能状况: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THANKS,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