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482772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病中医概念: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西医概念:脑动脉栓塞后,由其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 水肿和坏死。如缺血梗塞区中伴有点状出血时,称为出血性或红色梗塞,否则称为缺血或白色梗塞。中医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

2、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 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西医发病机制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一)类纤维

3、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m 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三)小 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m 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 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 头痛、 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1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

4、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西医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除少数外,大多发病缓慢,1272 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一)纯运动性卒中: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

5、、基底节、脑桥、延髓等。(二)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诉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桥脑基底部上 1/3 与下 1/3 交界处病变所致。(四)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塞所致。(五)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

6、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上 1/3 和下 2/3 交界处,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中医诊断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2多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 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4好发年龄为 40岁以上。5血压、脑脊液检查、-服底检查、颅脑 Cr、真 OU 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中年以后发病,且有长期高压病史;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腔隙性卒中典型表现之一者;实验室检查如脑电图、脑脊液及脑血管造影等无阳性

7、发现;头颅 CT 及 MRI检查证实与临床一致的腔隙病灶;预后良好、短期内有完全恢复可能。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实质小出血灶鉴别。后者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占脑出血 10%,出血量 0.310ml 不等,仅能依靠 CT 或 MRI检查明确诊断。中医鉴别诊断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2痫病痛病与 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5痿病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

8、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中医辨证论治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 眩晕、 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3明辨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

9、和瞳孔的变化。中医治疗原则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 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 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 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分证论治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眩晕 头痛,

10、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治法:平肝熄风, 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药:天麻 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治法:通腑化痰。方药:大承气汤加味。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补阳还五汤。预防与调摄中风病的预防,在于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慎起居,是生活

11、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重视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节饮食是指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远房帏是指节制性生活。调情志是指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七情伤害。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 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尤其是中脏腑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重点注意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以了解闭、脱的转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肠道的通畅。防止肺部、口腔、皮肤、会阴等部位感染。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循序渐进。病情稳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训练,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西医治疗与预防(一)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生栓塞。当有心衰时应及时引正心衰,改善心功能,气栓时取头低侧卧位和高压氧疗法。脂肪栓塞可缓慢静注 20%去氧胆酸钠 510ml,1 次/2h,或缓慢静滴 5%酒精葡萄糖液 250500ml,1 次/d。细菌性栓塞可选用抗有抗生素等治疗。(二)其它治疗:基本同脑血栓形成,但输液速度放慢,防止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或加重心衰。脱水剂用量宜少,以利尿剂为主。也可使用颈交感神经封闭疗法,有助于解除由栓子刺激所致的反射性脑血管痉挛,1 次/d,10 天为一疗程。(三)必要时,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四)肾功能损害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时,行 CRRT 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