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81604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感受物质、财富日益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社会的人情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建立在金钱、利益的基础上。而社会中成人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及关系,往往又对我们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在时竟然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有冷漠、自私、甚至残忍的一面,例如:看见别人走路摔跤,有的孩子会哈哈大笑、兴灾乐祸;自然角里,有人把小手伸进鱼缸玩弄小金鱼,导致金鱼丧生;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为了不吃亏,便恶拳相向-。种种的迹象表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已经成为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心理过程

2、,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放入狭隘的研究范围,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谈话、说教等是很难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共鸣。那么,采用何种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何种教育途径,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我们发现,广阔的社会是孩子生动、有趣的课堂,孩子们乐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包含丰富的教育契机,而大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选择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理论支撑依据所谓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

3、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了3大部分:(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如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角色采择的能力和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特定情境特征,如他人需要的明晰程度、需要的来源、潜在受助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身份等都直接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从而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亲社会行为正处于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成为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点。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化的发展,都对其亲社

4、会行为有着促进作用。(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艾森伯格认为,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的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情感因素,如移情、同情、内疚感等起主导作用,因对他人产生同情,进而萌发亲社会行为动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因情感因素产生。情感性力量能直接驱动潜在的助人意图。他们的助人行为大多是冲动的、易发的,但缺乏理性和思考。因此,我们还需要帮助儿童考虑助人行为与自身实际能力的关系,即自身的年龄、生活经验水平、助人与自救的关系等。(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助人意图和亲社会性行为之间的联系受个人的有关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

5、。仅仅具有助人意图,并非意味着他实际作出亲社会行为。个人的生活技能、自我调节技能、有效策略的知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影响儿童助人意图向亲社会行为的转化。因此,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学习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可提高幼儿助人能力,从而使幼儿的助人有效的转化为亲社会行为。三、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时间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大一班35名幼儿,同时对照组为大二班35名幼儿。2、实验方法:社会实践法、角色扮演表、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行动研究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

6、的心理学技术。移情训练法: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的训练方式。榜样示范法: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这4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3、实验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四、实验过程:(一)社会体验日让幼儿走进社会大课堂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简单的说教和行为训练是不能激发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广阔的社会舞台、丰富的生活经验则是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学期初,根据节日、季节特点以及社会重大事件,将社会体验活动内容安排在学期计划中,每月带领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内容深刻,富有有教育性。如:九月:1采

7、访我们的老师。通过采访全园教师,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培养幼儿热爱老师的情感。2九九重阳乐。将欢乐、笑语带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通过表演节目,为老人服务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关心。十月:我是家乡的小主人:结合家乡的重大事件,带领孩子走上街头,用自己的绘画、书法等作品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激发孩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十一月:假如我是他: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感受残疾人的痛苦和不便,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怀,激发孩子们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十二月:将爱心传递下去:捐出自己一件心爱的物品,可以是玩具、图书、衣服等,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爱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三月:1雷锋就在我身边:

8、带领孩子们到小区里劳动,为小区的人们做一件好事,感受助人的快乐。2绿色生命:结合植树节,让孩子们知道植物也有生命。通过认养小树的活动,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感。四月:我为大屠杀纪念馆献爱心:带领幼儿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得知其扩建的消息。在社区内进行义卖捐献活动,鼓励孩子将家中的玩具,学习用品等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大屠杀纪念馆,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五月:辛苦的人们:带领幼儿访问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们,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他们的辛苦,进而培养幼儿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六月:我想上小学:通过参观小学校园,采访小学生和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孩子争当小学生的情感

9、。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时事性,联系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每一次活动,都能在孩子们中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渐渐地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在利已与利他的关系中,他们往往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二)假如我是他扮演他人的角色,体验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情感在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角色扮演法和移情训练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角色扮演中,我们让孩子蒙上双眼,假装成盲人,在人行道上行走一段的路程,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许多孩子都表示自己很害怕,有的担心会摔跤,有的担心有危险,有的分不清方向,最后发现走错了路,有的甚至感到恐惧。通过角色扮演,便孩子们亲

10、身体验残疾人士的生活,使孩子理解他们的处境。再通过移情训练,即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别人嘲笑自己,不帮助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残疾人士的痛苦,进而萌发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情感。(三)榜样无处不在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情感共鸣大量研究表明,在儿童中树立榜样作用,可以增加儿童的利他行为。例如:在义卖、捐献活动中,我们张贴爱心榜;在助人实践活动中,我们评选关爱之星。大到学雷锋做好事,小到给蚕宝宝买桑叶,只要孩子们做出了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榜样是孩子们学习的楷模,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孩子们向榜样学习,不仅学他们的精神,还学习助人的方法。在以往的试卷问答中,我们发现许多孩

11、子愿意帮助别人,具有亲社会行为和情感动力,但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老师问到:看见有人落水了,你会怎么办?许多孩子回答:跳进水里救人。可见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安全,最后通过师生讨论商量,孩子得出最好的方法是:大声呼救,请人播打110。因此学习他人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榜样的重要所在。五、实验结果: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显著提高,幼儿助人行为的发生频率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大多数幼儿都由原先的被动助人转为自发助人,研究者通过前测(表一)、后测(表二)的比较,以及家长给予的帮助,得出以下结果。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测试对比表(前测表一)

12、序号测试内容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1一个孩子从椅子上跌倒大哭10257282一个孩子想要搬一张大桌子6295303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没人玩7288274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抢走而苦恼6295305一个盲人在幼儿园门口过马路3322336设立爱心捐赠箱530431从实验的前测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项测试的内容中,幼儿自发助人行为的人数是大致相似的,即占班级总人数的少量。此时幼儿的助人行为需要成人的引导、指示,有时甚至是命令。成人通过物质奖励、语言表扬、精神鼓励等多种方式,才能使幼儿产生助人的愿望,并付之行动。可见幼儿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13、以及意图与行为的联系水平都是比较低的。然而通过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意识的、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的自发助人行为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第5、6两项的测试结果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实验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二)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测试对比表(后测表二)序号测试内容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1一个孩子从椅子上跌倒大哭30515202一个孩子想要搬一张大桌子32318173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没人玩28712234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抢走而苦恼26915205一个盲人在幼儿园门口过马路32310256设立爱心捐赠箱305827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过程对于实验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对照组幼儿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经验的丰富,其自发助人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的比例远远低于实验组的幼儿。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验效果是理想并显著的。纲要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愿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愿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此文转载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