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79916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的“两弹”是指 A.原子弹 氢弹B.原子弹 导弹C.氢弹导弹D.氢弹 炸弹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3.有位名人曾放言“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B.这种说法说明了社会上形成严重地浮夸风气C.这是新

2、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D.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4.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的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A.B.C.D.5.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银河号”研制成功6.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B

3、.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火药7.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B.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个人英雄主义8.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先后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其影响下,我国科技界的成果有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银河、型巨型计算机先后研制成功C.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D.李四光确认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9.邓小平曾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

4、明( ) A.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B.邓小平重视军工源于其军人出身C.科技实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D.新中国军事工业领先于其他行业10.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括 A.863计划B.星火计划C.两弹一星计划D.火炬计划11.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试验成功12.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13.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早有可能制订于( ) A.20世纪50年代B.19601969C.20世纪70年代D.改革开放时期14.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 、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 、袁隆平重视农

6、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15.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C.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

7、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的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2)20世纪80

8、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材料二:国外有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

9、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材料三:公元9年,西汉时期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材料四: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

10、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

11、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