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467523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勘测技术复习题讲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3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公路勘测技术课程复习题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1公路用于车辆与行人通行,连接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道。 2设计速度在天气良好、交通量小、路面干净的条件下,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道路受限制部分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3超高渐变率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 4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与小圆之间的过渡线形,它是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之一。 5断背曲线两同向平曲线间的直线段距离小于6V,或两同向竖曲线直坡段距离小于3S行程距离,这样所形成的线形称为断背曲线,断背曲线的视觉效果较差,对行车

2、不利。 6路基设计标高指未超高加宽前路基边缘标高或路中心标高。 7路基典型横断面在公路几何线形设计中,将常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公路路基横断面称为典型横断面。 8纵断面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断面,称为纵断面。 9定线根据公路等级、技术标准,结合地形,综合考虑平、纵、横线形,确定公路中线位置的过程。 10匝道立体交叉中连接上线与下线之间的通道。 11路肩指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的地带。 12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的部分。 13平面线形三要素即公路中线中的直线、缓和曲线与圆曲线,构成公路的平面三要素; 14交通量指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往返车辆数量。 15标准横断面在公路设计中,提供

3、具有统一规格与形状的公路横断面,是某一公路工程项目设计时的重要依据; 16路基典型横断面在公路几何线形设计中,将常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公路路基横断面称为典型横断面。 17超高缓和段从直线上的路拱双坡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具有超高横坡的单坡断面,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区段,这一变化段称为超高缓和段。 18卵型曲线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曲线 19C型曲线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向相接的形式称为C型曲线; 20合成坡度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坡段上,由路线纵坡与曲线超高横坡度所组成的斜向坡度,即合成坡度。 21立体交叉当两条公路(或公路与铁路等道路)在不同高度相交时,称为立体交叉。

4、 22平面交叉当两条公路(或公路与铁路等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时,称为平面交叉。 23超高值路基的左、中、右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之差值。 24横断面指道路中线的法向由地面线和设计线构成的闭合图形。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题 1所指高速公路为公道行驶,包括两个含义,即指对向分隔和同向分道; 2公路路线设计的总原则是满足行车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 3公路的平、纵、横三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 4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设计车辆分为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三种。 5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线形的基本依据。 6在两相邻同向平曲线间夹直线处,其长度一般不小于6V行车距离

5、。 7在两相邻反向平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长度一般不小于2V行车距离。 8技术标准规定,公路平曲线最小半径可分为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三种。 9当圆曲线半径250m时要进行加宽。高速公路的加宽一般采用第3类加宽值。 10平面线形组合共有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和C型等六种形式。 11技术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曲线,其方程表达式为。 12停车视距应包括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三部分距离。 13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 14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直坡段、竖曲线组成的。 15最小坡长通常以计算行车速度915s的行程来作规定。

6、 16高速公路的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指的是中央分隔带边缘的设计标高。 17凸形竖曲线的标高改正值为负值,凹形竖曲线为正值;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的标高改正值。 18在确定竖曲线半径大小时,规范规定:当条件受限制时,方可采用一般最小值,特殊困难不得已时,才允许采用极限最小值。 19公路横断面设计的目的是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断面尺寸、强度、稳定性、使之经济合理,同时为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计算,公路的施工和养护提供依据。 20选线一般要经过的三个步骤是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 21在一般情况下,宜选用大于标准所规定一般最小半径,只有当受地形、地物或其他条件限制时,方可采用小于一般最小半径值,不要轻易采

7、用极限最小半径。 22景观设计的原则是通视、导向、协调、绿化和美化。 23在地形、地物条件受限制时,圆曲线半径的确定由外距、切线长度、曲线长度来控制。 24为保证高速公路车辆行驶有一个较高车速与安全行驶,就要对高速公路实施控制出入,这里所指的“控制出入”,即为高速公路采用的是全封闭与全立交)。第三部分 单项选择题 1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 D )。 A、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 C、;公路基准年的交通量; D、设计年限末的交通量 2计算行车速度是决定公路( D )的基本要素。 A平面线形; B、纵面线形; C、横面线形; D、几何线形 3高速公路应满足( B )视距

8、的要求。 A、超车; B、停车; C、交织; D、二倍的停车 4汽车转弯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 D )。 A、二次抛物线; B高次抛物线; C、双纽线; D、回旋曲线 5不使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感到困难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计算行车速度的( C )行程。 A、3s; B、 5s; C 、6s; D 、9s 6缓和曲线满足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是( A )。D A、R/3AR; B、RA3R; C、R9AR; D、R3A2R/3 7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D )。 A、汽车动力性能; B、公路等级; C、自然因素; D排水要求 8设计规范规定:公路竖曲线采用( A )。 A、二次抛物线; B、三次抛物

9、线; C、回旋曲线; D、双纽线 9公路中间带的主要作用是( C )。 A、埋设路用设施;B、绿化美化路容; C、分隔对向车流;D、诱导行车视线 10匝道是用来连接( D )的通道。 A、十字平面交叉; B、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C、环形立交的上、下路线; D、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11超高附加纵坡度,(即超高渐变率)是指超高后的( A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 D、内侧路面边缘 12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B )进行. A、外侧 B、内侧 C、两侧 D、外侧或内侧 13某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3%,则该公路园曲线部分最小

10、超高横坡度应是( A ). A、3; B、2; C、5; D、非定值 1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C )。 A、切线; B、切曲差; C、曲线长 D、外距 15某凸型竖曲线半径R=5000m,已知转坡角=0.03,则该竖曲线长L=( D )m。 A、100 B、75 C、74.6 D、150 16加宽值确定的基本依据是( D )。 A、半径及设计速度; B、半径及设计车辆; C、设计速度及设计车辆; D、半径;设计速度;设计车辆 17若某缓和曲线的参数A=50(m),缓和曲线上某一点的曲率半径r=100m,则该点离缓和曲线起点之距为( C )m。 A、50; B、0.5;

11、C、25; D、125。 18公路用地范围是以路堤两侧坡脚(或坡顶、或外侧结构物)以外不小于( A )。 A、1m; B、2m; C、3m; D、4m 19以下( D )不是环形立交。 A、 B、 C、 D、 20下面( B )不是单圆曲线的主点桩。 AZY BHZ CQZ DYZ第四部分 简答题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设计速度车道数行车道宽路基宽度极限最小半径停车视距最大纵坡车辆荷载 2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是什么? (1)有利于司机操纵方向盘;(2)消除离心力的突变; (3)完成超高和加宽的过渡。(4)改善线形的视觉效果. 3设置加宽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 (1)汽车在曲线上

12、行驶时,各个车轮的轨迹半径是不相等的。后轴内侧车轮的行驶轨迹半径最小,前轴外侧车轮的行驶轨迹半径最大,因而需占用更宽一些的路面;另外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轴中心的轨迹并不完全符合理论轮迹,而是有较大的摆动偏移,所以也需要加宽曲线上的路面。 (2)当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4设置超高的原因及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设置超高的原因:将弯道横断面做成向内倾斜的单向横坡形式,利用重力向内侧分力抵消一部分离心力,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设置超高的条件是: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5平、纵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应该在视觉上自然诱导驾驶员的视线; (2)保持视觉上的连续性,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平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景观的协调性。 6土石方调配的要求有哪些?()先横后纵。 ()纵向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