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64824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专题一至五知识点整合(精)(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西部少数民族犬戎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内容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领有土地和人民诸侯义务:朝贡、军赋、力役诸侯代表:燕、鲁、宋、齐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作用积极:加强对地方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

2、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的民族性。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依据。(宗法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上述三节整合如

3、下:(一)、秦朝的统一;(1.)原因: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政治: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民族:民族融合,民族间联系加强;人心: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力量对比:商鞅变法,秦国较早确立封建制度,国力较强;个人作用:秦王嬴政的杰出才能。2.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3.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

4、央;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 发展过程: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 强化于明清。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皇帝助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 特点:三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汉:内外朝制度: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2、六部:在尚书省下,

5、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了,有利于加强皇权;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 枢密使-军事 三司使-财政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明成祖(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时间.目的:清雍

6、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2)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秦朝:郡县制a.特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西汉:郡国并行制a原因:刘邦错误总结秦朝灭亡教训b结果:形成分裂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

7、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元朝:行省制a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b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觐见述职,省官互迁c 行省制度的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古代三大地方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朝代盛行于西周,结束于秦朝确立于秦朝,后

8、世沿用,县制沿用至今确立于元朝,后世沿用至今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权力、地位可以世袭;郡、县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相同点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探究:如何评价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权力者可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进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

9、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明清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政治上,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思想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思想文化进步;经济上,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明清以前以

10、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上风。 7、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人治高于法治 政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2节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整合如下: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与侵华的阶段性资本主义1418中原始积累抢劫掠夺18中19中自由主义一工,商品输出19中20初帝国主义二工,资本输出侵华史实15341999葡占澳门16241662荷侵台湾18401842鸦片战争

11、18561860第二次鸦战18831885中法战争18941895甲午战争、18971900瓜分狂潮、19001901八国联军中国变化双半社会:开始(鸦战)加深(二鸦)大大加深(甲午)完全(辛丑)两大矛盾:民族、阶级。两大任务:反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反封。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二、三大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1. 原因: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直接原因:禁烟运动(1839年 虎门销烟)2、败因:客观原因英国力量强大且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背景: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

12、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经过:第一阶段:1856年攻陷广州(傀儡政权)攻占天津(1858签定天津条约)第二阶段: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签定北京条约)美俄趁火打劫,俄国抢占北方大片领土。近代前期列强四次侵华战争的实质: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影响:对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对中国:破坏性、建设性 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3、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 时间:189

13、4、9经过: 邓世昌壮烈牺牲;主力尚存,李鸿章避战自保,丧失黄海制海权结果: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是,由于执行“避战保船” 的政策,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反割台斗争 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意义:台湾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体现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第3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

14、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3、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4、侵华日军的罪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