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60134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这一时期经济上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在婚姻形态方面还是杂婚。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说,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另一重要特征是,这一时期的开始出现磨光石、陶

2、器、纺织、玉器,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定居农业生活开始,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经济-婚姻,或可答上社会政治,如氏族形态)3、六大文化区系说(满天星斗说)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2)、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3)、以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大溪文化为代表的西南;(4)、以山东为中心、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方;(5)、以太湖为中心、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

3、(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各类型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六大文明区系说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和“黄河中心说”,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4.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的有元谋人侧门齿,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其基本形态与北京人相似,但也具有一些原始性质。元谋人已会制作和使用石器,如刮削器。另外,还发现一些木炭和两块烧骨,说明元谋人已会用火,此外还发现二十九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

4、为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70万年。1986-1987年,考古学家再于元谋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估计距今约250万年。5.蓝田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

5、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 6.北京人 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属中更新世直立人,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同时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

6、的证据。7.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发现于1930年的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各方面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考古学家在此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少量石器、灰烬和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石器有砍斫器,骨角器比较多,骨针是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还发现了许多原始装饰品,说明人们已经有爱美的观念。有人认为,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洞内,以及在尸体周围洒上赤铁矿粉末,意味着山顶洞人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8.马家浜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

7、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陶器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早期有釜,晚期多鼎。石器磨制较精。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9.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槽,中期以后磨制精致。装饰品做工精致。葬式以俯身直肢为主,所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早期为母系氏族社会,

8、晚期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10河姆渡文化11大溪文化12红山文化1 是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距今约60005000年,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陶器种类不多,但很有特色。器物外壁拍印一些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和中国最早的女神像。在女神庙东南方向,有一个土坑,是祭祀女神的地方。红山文化遗物还有积石冢、大型祭坛和动物形玉器等。所有这些反映了此时人类信仰的高度发达。 13.龙山文化:新石

9、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区。龙山文化经历时间长,分布辽阔,各地区有不同特点与类型,一般分为山东龙山文化(约前2500约前2000)、河南龙山文化(约前2600约前2000)、陕西龙山文化(约前2300约前2000)等,又各分为若干类型。陶器多是轮制,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有“黑陶文化”之称。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墓地多在住地附近。龙山文化的人们已处于

10、父系氏族社会,已出现城堡,到晚期又出现铜器。(城堡与铜器都是文明社会的物质标志) (地点、时代、分类、陶器、工具、居住、墓地、政治、承袭关系)(新石器时代必然要涉及到陶器的发展,工具可以考虑石器、骨器、铜器、玉器)14.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常见有簋、鬶、豆、盆、盘、罐、碗、壶等,器表有时施以种种刻划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有

11、石、骨、木等制作的。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有段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15.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主要的代表有将姜寨、半坡遗址和庙头沟类型。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多是夹砂陶或泥质红陶,彩陶都是红陶黑绘,纹饰丰富,制作精美。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

12、多数是粗陶。这是当作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有或大或小的村落,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村落外为墓葬区。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还有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仰韶文化是在裴李岗、磁山、老官台等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承河南龙山文化。 16.世袭制:王朝世代承袭的王朝。自从夏启开始破坏禅让制,实行传子制度之后,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所以这些王朝,都是世袭王朝。各个朝代的世袭制均以父死子继为其特点,一般都是传于嫡长子,在特定情况下,

13、辅以兄终弟及的办法。但都严格限定在同一血统范围内选定继承人。17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的提出的关于中国古史的一个观点。他认为: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即使不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件事情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由此兴起的疑古辨伪运动,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形成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的体系,掀起了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的大革命。18.夏朝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较为

14、典型,故名。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现。二里头类型: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洛水南岸二里头村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面积约9万。年代均比郑州二里岗商文化要早,初步测定时间约在公元前2395-公元前162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三、四期又带有一定的商代文化特征,有实足鼎和夹砂罐、陶器、小型青铜器等的发现。遗存中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遗址和各式墓葬。目前,学者们对二里头文化的时代划分看法尚不统一。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龙山文化与商代青铜

15、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东下冯类型:20世纪50年代东方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面积约25万。东下冯类型的绝对一年代大致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纪。东下冯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可分为六期并且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一至四期被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与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相同;五期和六期与郑州二里冈遗址的下层和上层基本相同。已发现的东下冯类型的遗迹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三种房屋、灰坑、水井、陶窑、壕沟和墓葬。其次,还有铜炼渣、碎陶范、石范、凿、镞 等文化遗物。陶器方面,灰陶逐渐增多。东下冯类型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晋南地区的二里头文

16、化的内涵,以及探索夏文化和研究商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9、甲骨五期: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20、先商文化:(1)漳河型 (2)辉卫型 (3)南光外型早商文化:(1)台西型 (2)盘龙城型 (3)京当型 (4)二里岗型二里岗文化:20世纪50年发现的距今约3620年左右河南郑州岗的早商青铜文化。以二里岗为代表,其范围包括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安徽的大部或全部的中原地区。发掘的文化遗址包括夯土版筑建筑、小型房基、烧土台、木椁墓等,其中二层台木椁墓墓底有腰坑,腰坑内殉狗。另外,文化遗址方面,出土了大量含有云雷纹和饕餮纹的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二里头文化遗址填补了商代前期文化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